綻茜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黨風廉政制度建設的理論基礎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在黨風廉政建設方面的理論以及毛澤東對黨風廉政制度建設的獨到見解及成就構成的。同時西方國家如何建立、完善其廉政制度,以及所積累的成功經驗都是值得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借鑒學習的,更是可以為中共今后的黨風廉政制度建設的創(chuàng)新提供參考和啟示。
關鍵詞:改革開放;黨風;經驗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黨治理國家和政治發(fā)展的理論基礎與指導思想,要堅持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道路來完善黨風廉政制度建設,首先就要清楚的了解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在廉政建設和政治腐敗的成因方面有著那些理論論述。要研究改革開放以來的黨風廉政制度建設,就一定要理清楚國家第一代領導人毛澤東對黨風廉政制度建設的獨到見解及成就。這些都構成了改革開放以來黨風廉政制度建設的理論基礎。
一、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在黨風廉政建設方面的理論是改革開放以來黨風廉政制度建設的理論來源。
一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對無產階級政黨建立以及建設都非常重視。在諸多著作中都進行了詳細描述,包括政黨性質、道路、紀律、宗旨等。他們認為,腐敗現(xiàn)象是屬于私有制和國家的特殊的伴生物,其實并不是人類社會初始就本省具有的,而是一步步地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剩余產品的出現(xiàn)衍生出了上層階級,而這些掌握著公共權力的上層人員,便利用手中掌控的權利自私的占有一部分社會剩余產品,人類社會中最初的腐敗現(xiàn)象就由此產生了。
1871年,馬克思在論述巴黎公社性質時曾指出“它是由人民自己當自己的家”的國家機關,它將一切權利“交給社會負責的公仆”。無產階級國家中人民就是國家的主人,因此,社會主義國家的社會公仆就是它們的國家機關。因此,為防止社會公仆的腐化,馬克思、恩格斯根據巴黎公社的廉政的實踐經驗提出了以下的幾個觀點:首先,需要實行普選制度;第二,實行罷免制;第三是實行監(jiān)督,來自人民群眾的廣泛而嚴格的監(jiān)督,主要是為了預防國家政權的異化,具體分為成立群眾監(jiān)察會,并提出了信訪制度,以及定期的工作匯報;第四則是反對公職人員的特權行為,目的是為了防止社會主義國家的公職人員淪為“國家的目的變成了他個人的目的,變成了他升官發(fā)財、飛黃騰達的手段?!币话愕馁Y產階級的官僚,并對其工酬、福利等做出了詳細地規(guī)定。
列寧認為腐敗現(xiàn)象是舊社會的衍生物,是人民的大敵,他提出必須重視腐敗現(xiàn)象這一舊官僚主義的弊病,并指出如果不重視和遏制這一現(xiàn)象的產生,不通過斗爭有目的有節(jié)奏的改善國際機構,則我們辛苦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的基礎就會被這一現(xiàn)象腐蝕殆盡,直至滅亡。
列寧指出反對官僚主義是廉政建設的根本,他認為官僚主義的特征是通過搞特權來爭取更高的社會地位、犧牲革命事業(yè)的利益來謀求個人更進一步的利益。所以列寧指出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來進行廉政建設、反對官僚主義,第一是確立并堅持一個長期斗爭的方針,在這一基礎上列寧提出了黨政分開的理念,因為官僚主義思想是非常頑固的,同時在八大上,明確指出:“黨努力領導蘇維埃工作,但不是代替蘇維埃?!彼岢觯h和蘇維埃政權的職責、職能以及所擁有的權力不是相同的概念,不能將二者等同起來;第二是反對官僚主義要有非常嚴厲的措施,不能因人情而使得工作受到阻礙,要始終保持隊伍的純潔性;第三是要做到廣大人民群眾真正的當家作主;第四是要充分發(fā)揮黨員群眾的監(jiān)督職能并且發(fā)揚黨內民主,列寧指出這一點是防范、監(jiān)督和及時有效的發(fā)現(xiàn)官僚主義滋生苗頭的主要方法。列寧正對國家機構方面也進行了改革,他指出蘇俄要實行的是更高級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提出要黨政分工、黨要管黨,最大限度的實行分權與制衡,在黨內建立互相制衡的權利體制,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以此確保決策民主化,同時更進一步的推進法制的健全化。
二、毛澤東在黨風廉政建設方面的理論是改革開放以來黨風廉政制度建設的理論根基。
不斷轉變的中國革命任務,使得毛澤東必須依據具體形勢的變化,以及當時中共對自身的具體定位,對于黨風廉政方面理論的重點和特色也各有不同,可以分為兩個歷史階段,。
在建國前,此時對內中共并不是執(zhí)政黨,但擁有自己的組織建設和武裝隊伍,那么必然會產生權力,以及腐敗的可能性,對此毛澤東也有一些關于這方面的思想和論述。瑞金時期的《關于懲治貪污浪費行為》目的是解決中國政權內部的貪污腐敗、官僚主義等一系列現(xiàn)象,可以稱之為毛澤東黨風廉政思想的萌芽時期。延安整風運動時期,實現(xiàn)了中共思想和組織上的純潔。在中共即將執(zhí)掌全國政權時,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 “兩個務必”的提出是揭示了反腐防變的深遠意義和毛澤東反腐敗的堅定決心,是毛澤東黨風廉政理論形成的前奏,是毛澤東黨風廉政思想初步形成期,但并未形成系統(tǒng)的、有條理的、具體的體系。
建國后的過渡時期毛澤東的黨風廉政理論才真正形成,“一化三改”的完成,標志著達成了消滅私有制的任務,也基本實現(xiàn)了公有制的經濟模式。其后發(fā)動的“三反”運動等也進一步進行監(jiān)督和嚴懲腐敗,同時毛澤東提出除了思想上防腐還需要制度上的廉政,在《共同綱領》第18條中明確的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國家機關,必須厲行廉潔的、樸素的、為人民服務的革命工作作風,嚴懲貪污,禁止浪費,反對脫離人民群眾的官僚主義作風。”以法律的形式具體的規(guī)范了廉政思想,使其制度化,同時寫入了1949年的《共同綱領》。自此,毛澤東黨風廉政理論體系初步形成。
毛澤東黨風廉政理論有著很鮮明的幾個特點:首先也是最突出的一點,以身作則。毛澤東一生嚴于律己,勤儉樸素和戰(zhàn)士共甘苦,并且嚴格要求自己親朋好友,尤其是幾個子女不搞特殊化待遇,本人就是廉潔政治的堅定執(zhí)行者,深為人民所敬仰。二是毛澤東一生高度重視黨風廉政工作,這點從上文的梳理中就可以看出。三是毛澤東提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他認為提高思想覺悟才是治本之道,而嚴懲腐敗只不過是一種手段,只能治標不能治本。故此,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一觀點是毛澤東黨風廉政理論的思想基礎,是在長期實踐中貫穿到了黨政機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經受過實踐檢驗的理論。最后一點是毛澤東提出建設廉潔政治必須實現(xiàn)民主治腐,必須加強監(jiān)督。以上是毛澤東關于黨風廉政理論建設的基本內容,也是中共黨風廉政理論建設的基石,受用至今。
三、美國和應該廉政機構設置的成功經驗為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黨風廉政制度的建設提供了經驗借鑒。
黨風廉政,制度建設是關鍵。作為摸著石頭過河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對于西方國家在漫長的歲月中如何建立、完善其廉政制度,以及這個過程中所積累的諸多實踐經歷和成功經驗都是值得中共去借鑒學習的,更是可以為中共今后的黨風廉政制度建設的創(chuàng)新提供參考和啟示。從古至今西方社會一直非常重視政治體制建設和廉政制度建設,創(chuàng)立了一系列民主體制和權力制約機制,所以了解和分析西方國家尤其是發(fā)達國家的廉政制度建設就變的尤為必要。在十九世紀資產階級改革后,西歐、北美的國家推行了三權分立的政治模式,建立了相互制約的國家權力關系。但這一權力配置模式卻在運行時產生了許多問題,尤其是不能很好的處理具體權力運行中的越權行為問題。針對這一系列廉政問題,西歐和北美國家進行了制度上的一系列變革,其中以英國和美國尤為突出,因此筆者在此選擇了這兩個國家進行簡單的分析。
一是美國廉政機構設置的成功經驗。
美國的政治選舉初時經歷了由混亂逐漸規(guī)范的過程,由于最開始制度的不健全,使得選舉過程中出現(xiàn)種種舞弊行為,尤其以選舉中對候選人的捐款或支出最為混亂,直至《聯(lián)邦按腐敗行為法》于1925年通過和《哈奇法》于1940年通過,形勢才見有好轉,為選舉活動確立了一個基本的行為框架。除此之外,美國也針對選舉中的一些舞弊行為出臺了一系列禁止或限制性規(guī)定,來規(guī)范選舉活動。除了選舉活動外,美國的另一大腐敗行為的產生來自于“政黨分肥制”的公職分配,美國現(xiàn)有的許多廉政機構就是針對其設立的。
美國實行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相互獨立的三權分立制度,因此廉政機構也是分別設立的,可以分為三類:首先是立法部門的廉政機構,被稱之為聯(lián)邦選舉委員會,具體成立于1975年,主要處理上文所述的選舉中的一系列舞弊行為。其次就是有關于行政部門的廉政機構,類似于政府廉政辦公室、以及隸屬于總統(tǒng)行政辦公室中的廉政效率委員會,還有值得一提的是預算與效率執(zhí)行委員會、需要重點提到的是聯(lián)邦政府道德署和監(jiān)察長的設立這兩個比較有特色的方面。監(jiān)察長辦公室設立于其各行政機關由檢察長負責,目的是在于開展、監(jiān)督、管理行政機關的日常項目及常規(guī)化辦公,預防濫用職權以及欺詐行為的出現(xiàn)。第三則是司法部門,相較于行政部門比較簡單,即司法部的正常廉政職能,如起訴、調查官員腐敗案件等。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以上幾種廉政機構外,美國還設立了獨立監(jiān)察官這一職務,主要是負責對國家高級官員違法犯罪行為的調查和起訴,用以避免來自高級官員或執(zhí)政黨的干預,是很有美國特色的存在。
二是英國廉政機構設置的成功經驗。
若論最早實行議會制的國家是誰,毋庸置疑肯定是英國,其基礎制度則是選舉制度。在十九世紀資產階級改革后,實行普選制度,就是通過選民來決定由誰以及如何行使國家立法權或其他權利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中非常有特點的一個制度。這一制度使得英國在國家公職的分配模式上產生了一定改變,但也使得腐敗有機可乘,賄選、不法交易等種種腐敗行為由此盛行開來。
至今英國在廉政方面沒有專門的負責機構,但通過歷次制度改革,英國的廉政建設早已蘊藏于政府與公共機構之中,例如,議會、政府內部監(jiān)督、審計部門、司法部門、新聞媒體和來自于公眾的輿論監(jiān)督都是其監(jiān)督廉政建設的利器。首先要說的是議會,議會在英國是一個負責行政監(jiān)察的存在,地位就像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我國的地位一樣,是英國的最高權力機構。議會擁有監(jiān)督權,可以對政府成員的行為進行監(jiān)督及質詢,且內容和范圍不受限制。其次,來自于政府內部的監(jiān)督就比較好理解了,英國雖然沒有設立專門的廉政機構,但在政府內部的許多部門都設有監(jiān)督機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預防作用。第三就是來自比較有特色的公眾輿論媒體的監(jiān)督,英國很重視廉政網絡建設,奉行言論自由,所以公眾輿論、媒體都對政府擁有著批評及監(jiān)督的權利。這在英國形成了一股很有特色和重量的遏制政府濫用職權的力量。
在這一點上非常值得現(xiàn)今中國加以借鑒,英國的廉政網絡建設值得中國多多學習,方式多樣性的廉政網絡,且各種廉政機構網站依法各自獨立行使職權,相互之間不隸屬,這很有利于保證廉政監(jiān)督的有效性和客觀性。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寧.列寧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澤東.毛澤東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張少臣.基于透明國際數據的國家廉政體系研究[D].復旦大學,2013
[5]劉洪潮.外國廉政之道與腐敗之風[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