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燁
摘要:馬克思對人的問題的關懷貫穿于他每一時期的作品中。《博士論文》體現(xiàn)了馬克思對人的自由的反思?!逗诟駹柗ㄕ軐W批判》提出了市民社會決定國家的觀點,馬克思開始思考關于人的解放的問題?!?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發(fā)覺人的解放的問題在國家和政治領域是無法解決的,必須深入到市民社會的經濟生活現(xiàn)實中才能說明。
關鍵詞:馬克思;博士論文;《1844年政治學哲學手稿》
一、博士論文對人的自由的反思
從古希臘開始到馬克思之前的西方哲學史中,我們能得到一個共同的主題:對人的解放和發(fā)展的關注。古希臘時期,普羅泰戈拉提倡“人是萬物的尺度”,這個觀點此后又被蘇格拉底擴充為“有思想的人是萬物的尺度”。足見這一時期的哲學家已經開始關注人的本身的問題了。等到了十四世紀至十六世紀,出現(xiàn)了資本主義的萌芽,爆發(fā)了文藝復興運動,引導人們的視線投向關于人的價值的思考上去。進一步凸顯了人的重要性,強調了人的尊嚴與價值。繼文藝復興之后的啟蒙運動在此基礎上更加強調人的自由和理性,是一次史上空前巨大的人的思想解放運動。
受西方傳統(tǒng)哲學的影響,馬克思對人的解放的探討始終貫穿于他的作品中。1830年至1835年間,馬克思在他的中學畢業(yè)考試作文《根據<約翰福音>第15章第1節(jié)至14節(jié)論信徒同基督結合為一體,這種結合的原因和實質,它的絕對必要性和作用》中,提出觀點“基督同信徒結合為一體的原因和實質”應該到“人的本性”中去尋找。顯然,此刻馬克思已有了人本主義情懷的端倪和反封建反宗教的傾向。1841年3月,馬克思在他的博士畢業(yè)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shù)淖匀徽軐W的差別》中討論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shù)淖匀徽軐W的差別時,對伊壁鳩魯?shù)年P于原子偏離直線運動的觀點大力贊同。馬克思認為偏斜運動解放了傳統(tǒng)的原子直線運動,使原子擺脫了必然性的束縛。同時通過研究伊壁鳩魯?shù)奈ㄎ镏髁x傳統(tǒng),馬克思探討建立了新的以人的自由為核心的本體論學說。博士論文期間馬克思明顯地表現(xiàn)出超越青年黑格爾派哲學的傾向。尤其在關于宗教的問題上,馬克思卻借用了伊壁鳩魯哲學的外衣狠狠批判了宗教,表達了與黑格爾相悖的哲學觀點。馬克思說:“總而言之,我痛恨所有的神?!盵1]其目的在于強調只有人的自我意識才是最高的神,伊壁鳩魯?shù)脑悠闭f是一個強有力的合法性本體論依據。博士論文期間,雖然馬克思受青年黑格爾派的自我意識哲學的影響,對封建制度、封建專制批判,這個批判以宗教為切入口,如費爾巴哈認為批判了宗教全人類就解放了,但他總得來說還是一個黑格爾主義者。
偏斜的原子代表的是抽象的個別,受偶然性的影響自由運動。馬克思在伊壁鳩魯哲學里找到了自我意識的決定性依據,為他關于人是自我意識的最高的神的觀點提供了哲學依據。馬克思通過贊揚伊壁鳩魯?shù)恼軐W達到了他的目的——人的解放。在馬克思博士論文期間,神是占據最高位的觀念早已占據主流,馬克思通過分析贊揚伊壁鳩魯讓人得以以人本來的樣子出場。人在馬克思看來,首先應該是自由地個體,是有尊嚴的獨立的;其次人應該批判宗教乃至批判現(xiàn)實來解放人。這一階段,通過對伊壁鳩魯哲學的分析整理,馬克思對人的認識暫時是抽象的,這一定程度上也受了黑格爾哲學的影響。
青年時期的馬克思在其博士論文中對現(xiàn)實展開的批判的程度雖然還遠遠不夠深入,但是他選擇了以伊壁鳩魯?shù)恼軐W為突破口來達到對人的自由和解放的目的,這似乎尚未達到現(xiàn)實批判的深度,卻已深深暗示了對人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將貫徹馬克思一生的追求,在其后來的作品中也一步一步地清晰了這個追求。
二、馬克思對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糾正了市民社會和國家的關系,邁向了人的解放的價值取向
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已經引導了人的解放的思想的出場。等到了《<黑格爾哲學批判>導言》時期,馬克思第一次明確提出人的解放思想。在《導言》中,馬克思首先全面批判了宗教和現(xiàn)實兩個方面,并將宗教批判視為現(xiàn)實批判的前提,在此基礎上現(xiàn)實批判得以升華。馬克思對宗教的批判以德國為例,深入剖析了宗教產生的社會根源:人們對現(xiàn)實社會感到不滿,就去向宗教尋求慰藉,于是就有了這樣的后果——“宗教是人民的鴉片”[2]。于人的身體而言,鴉片是毀人體魄的害蟲,是應該被銷毀的;于人的精神而言,宗教和鴉片一樣摧毀人的心智,應該被廢除。但是,僅僅局限于對宗教的批判是不夠的,要把對宗教的批判轉變?yōu)閷Φ聡F(xiàn)實社會的批判,即對德國現(xiàn)存制度的批判,才能夠把“對天國的批判變成對塵世的批判,對宗教的批判變成對法的批判,對神學的批判變成對政治的批判”[3]。馬克思認為在批判宗教的過程中,才能繼而實現(xiàn)對現(xiàn)實社會對批判。批判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一種手段,作用是揭露真實,給真正的敵人沉重的打擊,于是在經歷了宗教批判和現(xiàn)實社會批判之后接踵而至的就是對德國現(xiàn)存制度的批判了。這樣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的批判才有可能上升到對人的現(xiàn)實批判的高度。馬克思接著指出,在批判了宗教和現(xiàn)實之后,就可以深入下一步了,即實現(xiàn)對人的解放?!秾а浴分?,馬克思將對宗教的批判、對現(xiàn)實社會的批判和對現(xiàn)存制度的批判三者有機結合起來,作為人的解放的鋪墊?!秾а浴返闹黝}線索其實就是“人的解放”,是“人是人的最高本質”。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馬克思全面展開了對“國家”的批判,由此批判了黑格爾法哲學中存在的“幽靈”——神秘主義?!逗诟駹柗ㄕ軐W批判》的批判有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馬克思批判了黑格爾形而上學的國家觀念,得出了市民社會決定國家這一具有歷史唯物主義性質的結論。第二個方面,馬克思揭露并批判了黑格爾將市民社會和國家兩個觀念顛倒錯位的國家觀,得出了國家和市民社會只是個人的社會存在形式之一的結論。在黑格爾的國家觀里,個人被當做群體以情勢、任意和使命來被分配到國家、家庭和市民社會中去。但是黑格爾并不能說明國家究竟是如何分割出家庭和市民社會的,并且僅僅把人進入到家庭和市民社會的過程作為前者的補充,這是矛盾的。個人在黑格爾那里扮演了一個消極的、不起作用的角色。在馬克思把國家和市民社會的關系糾正過來之后,個人因個人的基本特質而自然行動從而把國家的各種職能和活動聯(lián)結起來。在黑格爾那里,人的個體性的特質是被忽視的,國家的各種職能和活動其實是人的職能。馬克思借對此的批判將人從黑格爾那里的消極材料的身份中解放出來了。馬克思通過探究歷史唯物主義的道路,在對黑格爾法哲學的思辨神秘主義的批判的基礎上,把人理解為歷史發(fā)展的主體,把政治解放提高到了人的解放的高度,提出了實現(xiàn)人的解放要與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結合起來,體現(xiàn)了馬克思濃厚的人文關懷。
三、《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人的類本質理論
馬克思對黑格爾神秘思辨主義的批判始于《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同時發(fā)展了其對于歷史唯物主義道路的探索。等到了《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誕生,馬克思首次明確提出了人是類存在物和人的類本質是自由自覺的勞動實踐的觀點。黑格爾的偉大之處在于“黑格爾把人的自我產生看作一個過程,把對象化看作非對象化,看作外化和這種外化的揚棄”[4]。黑格爾雖然抓住了勞動的本質,但是他只承認抽象的精神的勞動。黑格爾認為,整個世界由絕對精神外化而來,最終也會通過人的勞動再次返回到絕對精神里去,這種矛盾運動是精神領域中的活動,人的本質就產生于此。顯然,黑格爾只重視積極的勞動,忽視了消極的勞動,即異化的勞動。黑格爾把勞動的對象化看作是絕對精神的外化,所以他把人的本質定義為自我意識。馬克思在批判黑格爾的基礎上,將勞動的對象化上升為人通過勞動使自然世界對象化以滿足人的需求,這也正是人對自己本質的確認。因此,馬克思把“現(xiàn)實的人”作為《手稿》中所有理論的出發(fā)點。資本主義社會存在許多弊端,通過對這些弊端的批判,馬克思將人的本質界定為:“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盵5]費爾巴哈將人的本質描述為類本質,馬克思沿用了費爾巴哈的術語。但不同于費爾巴哈沒有進一步區(qū)分人與動物的關系,而僅僅將類本質的概念解釋為人的自然本質,馬克思從根本上區(qū)分了人和動物,把自由地勞動實踐作為人的本質,同時也擺脫了將類本質視為人的自然本質的簡單概念。
在《手稿》中,馬克思指出人的勞動實踐不只是單個個體的活動,是無數(shù)個個體交往協(xié)作的產物,因此,人是社會性的存在物。被異化的勞動和工資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人的需求或維持人的基本生存和種族延續(xù)。但是人的類本質并不只包括簡單的自然屬性,還有自由地勞動實踐的本質。一旦異化勞動影響了人的生存和延續(xù),使人的生存生活變得困難起來,那么人就必然要改變這個困境,即改變這樣的現(xiàn)實,即實現(xiàn)人的解放和自由。馬克思在《手稿》中這樣敘述:“為了人并且通過人對人的本質和人的生命、對象性的人和人的產品的感性的占有,不應當僅僅被理解為直接的、片面的享受,不應當僅僅被理解為占有、擁有。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6]在這里,馬克思通過深入剖析了國民經濟學并加以批判將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發(fā)展和經濟之間構架起了一座橋梁。這些為之后馬克思成為完整的歷史唯物主義者和提出共產主義理論作了充足的準備。
結語:古往今來,關于人的問題始終是一個熱門話題,早至古希臘開始,人對人的問題的思考便周而復始、去而復來。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fā)展史中,馬克思對于人的問題的關懷一直貫穿于他的思想之中。馬克思在一步步深入挖掘人的問題之后,通過對人的類本質概念的闡釋,將人和動物徹底區(qū)別開來,超越了黑格爾的自我意識,也超越了費爾巴哈的類本質理論,使人可以在踐行類本質的同時實現(xiàn)自我。當然馬克思的終極關懷是:人如何才能活的像個人或者說人如何全面占有人的本質。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在社會現(xiàn)實中,隨著社會歷史的發(fā)展去不斷補充展開。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6.P12.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12.P2.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12.P2.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6.P205.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6.P5.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6.P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