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72歲的黃大樹是浙江臨海市古建筑工程公司董事長、中國建筑協(xié)會古建筑分會副會長。在他和團隊修復的數百座古建筑中,有的被申報為世界遺產,200多處被批準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他還主持修復了馬來西亞檳城張弼士府邸、尼泊爾中華寺等,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見證。
半路出家,從“一問三不知”到獲專家好評
時光回溯到1948年,黃大樹出生在浙江省臨海市一個普通農戶家中。初中畢業(yè)后,他跟著村里師傅干活,學的是泥瓦匠。黃大樹悟性好、學得快,只消個把月,農村造房子、砌鍋爐等技術活都已難不倒他。
1978年,黃大樹30歲,已是家中主要勞力。這年夏天,一個寧波來的遠方親戚帶來信息:寧波打算修復天童寺,但技術工人奇缺,著急要人,工資每天一塊二。
改革開放前夕的中國,很多人對古建筑仍存在偏見,行業(yè)人才幾乎斷檔。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黃大樹馬上來了興趣。但那個特殊的年代,擅自打工不被允許。他和村里約定,每天工資里上交三毛錢給村里,這才成行。次日一早,他清晨6點起身,只身一人前往寧波,輾轉10個小時,傍晚了才摸到天童寺。
推開掛著整修辦公室牌子的門,接待他的一位王姓局長劈頭蓋臉問了三句話:
“會蓋筒瓦、做棟脊嗎?”“不會。”
“會雕梁畫棟嗎?”“不會?!?/p>
“會修斗拱、戧角嗎?”“不會。”
這些聽都沒聽過的名詞,讓黃大樹蒙圈了。不用說,打工的事黃了。
“要修墻嗎,這個我會!”黃大樹找到生產指揮組王組長,“能不能讓我砌墻,我在行。”
沒想到,王組長爽快答應了:“你再找十來個人,要修的圍墻有好幾里長。”
黃大樹帶著喜訊,一溜煙跑回村里。出門清點,一共18個壯勞力。
砌墻和農村造房子差不多,黃大樹輕車熟路。但很快遇到了新難題:圍墻上部需要做挑線、堆塑、蓋筒瓦等,他們都是“門外漢”,只能大眼瞪小眼。
“砌墻先繼續(xù),不懂蓋瓦我去‘偷師!”于是,趁著每天中午正規(guī)施工隊休息,黃大樹偷偷爬上正在修繕的天王殿屋頂,把瓦片揭下來、裝上去,反復咂摸。
后來,眼看著被自己“動過手腳”的那一處并沒有被推倒重來,他舒了一口氣。
那些天每到晚上,他都帶上磚頭瓦塊,將“偷師”學來的技術在工棚里反復練習,琢磨了一個多星期,終于解決了技術難題。
功夫不負有心人,黃大樹等人修復的圍墻節(jié)約原料、工程優(yōu)質,工程驗收時得到專家好評。
“中國古建”海外揚名
隨著越來越多重點古建筑成功修復,黃大樹的古建筑工程隊聲名鵲起,國內不少修復古建筑的重任接踵而來。他還承接了不少國外古建筑修復工程,在馬來西亞、尼泊爾、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qū)傳揚“中國古建”。
尼泊爾的藍毗尼,是佛祖釋迦牟尼誕生地。1984年起,尼泊爾政府多次要求,希望中國政府在佛教圣地藍毗尼援建一座寺院,相關部門想到了黃大樹。
1997年,黃大樹帶著施工隊前往尼泊爾,建造中國有史以來在國外的第一座正式寺院——中華寺。在施工技術上,他們將多種現代技術和傳統(tǒng)材料結合,讓建筑風格既體現出皇家宮殿的富麗堂皇,又展現出中國寺院的清凈簡約。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一座典雅精美的寺院落成,贏得了國內外佛教界等各界人士的好評。
2011年8月,黃大樹在中日友好協(xié)會的邀請下,前往日本福光町建造“中日友好物產館”。該館建筑風格采用中國仿唐單檐歇山頂建筑而成,落成以后,被當地稱為“古建筑的榜樣”。
在黃大樹修復過的古建筑中,有的被申報為世界遺產,浙江湖州飛英塔、江西贛州慈云塔、寧波保國寺等200多處被批準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紹興倉橋直街、湖州南潯百間樓歷史街區(qū)、清華大學“工字廳”古建筑群等修復工程獲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qū)文化遺產優(yōu)秀保護獎。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