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希軍
(國家林草局大興安嶺調查規(guī)劃設計院,黑龍江大興安嶺165000)
選擇科學合理的落葉松種植技術是保證落葉松生長質量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國人工栽培落葉松主要采用播種繁殖方法。
土壤是落葉松生長的根基,所以播種前應選擇合適的林地區(qū)域。由于落葉松喜光、喜水、耐寒,具有較為發(fā)達的根系,因此,應選擇氣候寒冷、光照充足、水分充足的林地,并且選擇排水性好、透氣性好的肥沃土壤,以滿足落葉松生長發(fā)育所需的水分和營養(yǎng)需求,從而保證落葉松的生長質量。通常,落葉松更適合種植在中性或微酸性的肥沃土壤中,切不可種植在過酸過堿的干旱貧瘠土壤中,否則將大大降低落葉松種子的發(fā)芽率。此外,落葉松要種植在地勢相對平坦的地區(qū),一方面是防止因雨水較多而遭受澇害,另一方面是方便采伐人員運輸落葉松成木。選擇好林地后,種植人員需要進行全面深翻整地,如此一來,既可以滿足落葉松根系的繁育需求,也可以保證土壤中細菌的分解作用得到有力發(fā)揮,使得土壤中的養(yǎng)分更易被落葉松種子吸收。
選擇品質優(yōu)良的種子是提高落葉松產量最直接、最有效的技術手段。另外,播種前,將種子用0.5%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消毒4 h,用清水洗凈后再倒入45℃的溫水中浸泡24 h,撈出稍稍晾干。
完成種子清洗和浸泡工作后,通常采用混雪埋藏法對種子進行催芽處理,即把種子和3倍體積的雪混合埋藏在事先挖好的土坑中,來年春季將種子挖出,并用雪水浸泡一段時間,待其發(fā)芽后進行播種。發(fā)芽坑應挖在背風向陽處,坑深50 cm、寬50 cm,待有30%的種子裂嘴后即可播種[1]。
落葉松樹種子播種的最佳時間為每年3月下旬,要開挖溝渠,采取條播方式,并灌足底水,保證種子發(fā)芽成苗所需水分充足。一般每667 m2林地可以播種7~10 kg落葉松樹種子。播種完成后,在落葉松樹床面上覆蓋一層細沙,厚度在0.5 cm左右,主要是保持土層溫度的同時防止土壤水分蒸發(fā),為發(fā)芽種子生長發(fā)育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
值得注意的是,在播種過程中,必須控制好落葉松樹種子之間的行距和間距,即控制好播種密度。如果播種密度過小,將不利于落葉松苗木進行呼吸和光合作用,苗木易遭受病蟲害侵襲。如果播種密度過大,后期落葉松苗木之間易滋生雜草,不利于提高落葉松林整體的抵御能力。因此,播種時要精確控制好播種密度,為后期苗木生長留下足夠的空間。
落葉松性喜寒冷濕潤的環(huán)境,易栽植,成活率高,在生長過程中需水量較大,因此必須適時適量灌溉保證土壤濕潤。落葉松出苗前,應加強灌溉管理,頻率為一天兩三次,以保證林區(qū)土壤處于濕潤狀態(tài)。落葉松出苗后,可根據落葉松的生長情況調整灌溉次數,避免林區(qū)土壤過于干燥。雨季來臨時,為了避免因雨水積壓過多產生澇害現(xiàn)象,需要做好排水工作,保護落葉松苗木不被淹死。此外,落葉松出苗兩三周后追施肥料,以每667 m2林地施加硫酸銨肥5 kg為宜。
病害防治主要采用化學藥劑徹底殺滅病菌,從而保證落葉松樹苗木健康生長。
2.1.1 種子消毒。播種前,應使用化學手段對種子進行消毒,如用賽力散0.25 kg拌種50 g,攪拌均勻后用麻袋蓋嚴實,讓藥效得到充分發(fā)揮,一夜過后再對種子進行催芽處理。另外,可以用硫酸銅溶液0.5 kg浸泡50 kg種子來達到消毒目的。
2.1.2 土壤消毒。土壤是病菌極佳的過冬藏匿點,冬季來臨時病菌在土壤中休眠,待來年春季氣溫逐漸升高時開始發(fā)生危害。因此,應對土壤加強消毒,如75%五氯硝基苯可濕性粉劑3~5 g/m2與200倍細沙土混合均勻制成藥土,播種前在溝內撒上1 cm厚的藥土,播種后在種子上覆蓋藥土。五氯硝基苯對人畜無害,使用安全。
2.1.3 噴藥防治。波爾多液是防治落葉松幼苗病害效果較好的常用藥,不論發(fā)病與否均可施用。幼苗出土除草后立即噴灑,之后每隔7~10 d再噴灑1次,連續(xù)噴灑四五次。藥液濃度一般控制在1%~2%,藥液濃度隨著噴灑次數的增加而不斷升高。配制波爾多液時,要注意現(xiàn)配現(xiàn)用,如果存放時間過長,藥物將會失效。此外,波爾多液不適用于雨天或者有水的苗木莖葉,此類情況會導致藥物失效。
另外,需注意結合具體的病害類型對癥用藥。例如,落葉松立枯病是落葉松林最常見、最嚴重的一種病害,一旦發(fā)現(xiàn)落葉松樹感染立枯病,應立即噴灑70%甲基托布津溶液,隔六七天噴灑一次,連續(xù)噴灑直到徹底殺滅病害。在落葉松生長旺季,如果發(fā)現(xiàn)莖葉腐爛型立枯病,可在莖葉上交替噴灑甲基托布津、代森錳鋅、多菌靈等殺菌藥物;如果發(fā)現(xiàn)根莖腐爛型立枯病,應使用50%多菌靈溶液對染病苗木進行灌根。
除以上化學防治方法,還可采用農業(yè)防治方法,如科學進行水肥管理、定期疏松土壤,保證落葉松健康生長,進一步增強落葉松的抗病能力。
2.2.1 蠐螬。目前,防治蠐螬的主要方法有生物防治方法和化學防治方法。其中,生物防治方法是利用金龜的天敵如各種益鳥、蟾蜍等對蠐螬幼蟲進行捕殺,并施用腐熟的既肥作為底肥,可達到減輕蟲害的目的。化學防治方法是利用藥物毒殺蠐螬,開溝挖坑前用6%林丹粉混拌適量的土壤后均勻撒在林地上,深翻整地時將其翻入土壤中,用藥量為7.5~15.0 kg/hm2。由于該藥粉藥效較強,為了防止出現(xiàn)藥害現(xiàn)象,施用時要遵循適量原則。當落葉松苗木發(fā)生蠐螬蟲害時,可于每天09:00左右檢查苗木是否出現(xiàn)苗梢嵌入土內或苗尖彎曲等情況,一旦出現(xiàn)該情況,可用細鐵絲在染上蟲害的苗木周圍劃出一條小溝,并在溝內注入0.5%毒死蜱溶液,之后在溝內澆水使藥液得以擴散,從而達到毒殺蠐螬的目的[2]。
2.2.2 螻蛄。在落葉松生長發(fā)育期間,如果發(fā)現(xiàn)螻蛄,可用殺滅菊酯溶液對其進行毒殺。播種前,將殺滅菊酯溶液與少量土混勻后深翻入土,預防螻蛄蟲害發(fā)生。另外,防治螻蛄可用殺滅菊酯溶液浸泡蟲餌,傍晚將蟲餌放置在螻蛄必經的通道里,靜待一晚,次日早上就可以把毒倒的螻蛄進行統(tǒng)一焚燒,以絕后患。
此外,可以根據螻蛄的生活習性對其進行誘殺,如在落葉松林區(qū)步道上每隔20 m左右挖數十個小坑,接著在坑底鋪上馬糞,再用帶水鮮草加以覆蓋,螻蛄必將被食物吸引入坑內,次日清晨可到坑內集中捕殺。
2.2.3 落葉松毛蟲。每年4月中旬或9月中旬,即落葉松毛蟲老熟幼蟲上樹前或者下樹前,可用筆、繩、膠水混合殺滅菊酯溶液在樹干上劃、系、涂出毒環(huán),并將樹干用塑料布包住,防止害蟲幼蟲上下樹并予以毒殺[3]。
每年5月中下旬或8月中下旬,可用機動噴霧機噴灑1.8%阿維菌素乳油3 000倍液,有效防治落葉松毛蟲。
每年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是落葉松毛蟲害的大發(fā)生時期,此時要采取非常手段,調用運五、M-18固定翼飛機來噴灑超低量的阿維菌素等殺蟲藥劑,施藥量控制在7.5 L/hm2。
落葉松是我國東北地區(qū)用材林的主要樹種,在我國林業(yè)發(fā)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提高其產量及品質有利于促進我國林業(yè)和工業(yè)發(fā)展。因此,在落葉松種植過程中要選擇科學合理的種植技術,采取各種防治方法消除病蟲害帶來的消極影響,確保落葉松健康生長,從而促進落葉松發(fā)揮自身最大的生態(tài)價值和經濟價值,為我國經濟發(fā)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