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玉慧
(漯河市園林綠化養(yǎng)護中心,河南 漯河462000)
隨著城市的發(fā)展,原有城市道路綠地景觀已無法匹配城市的發(fā)展,對原有道路綠地進行改造提升勢在必行,對綠地改造可改善市民的居住環(huán)境,提高城市的整體景觀品位[1]。本文以河南省漯河市淞江路、南環(huán)路的道路綠地提升改造為例,闡述道路綠地提升改造的定位和思路,以期提升道路綠化效果,推動園林綠化發(fā)展,為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提供助力。
淞江路原為漯河市北環(huán)路,由于城市的發(fā)展、擴張,通過城市拆遷改造對原有的以防護林為主的北環(huán)路進行提升建設,改為城市景觀道路。該路段東起中山路,西至白云山,全長9.5 km,道路寬60 m,綠化帶寬30 m。行道樹為饅頭柳,后排密植高大的楊樹,中層配植大葉女貞、紫薇、夾竹桃等花灌木,底層大面積種植綠籬和地被。
結合漯河市百個游園工程建設,以淞江路綠化改造升級為契機,逐步對淞江路路側的綠化帶進行改造提升。堅持以人為本,以滿足沿線居民的健身、休閑為宗旨,加強城市“綠色”景觀線路的建設,沿淞江路建設城市景觀綠道,供市民徜徉其間,以期能形成與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結合比較緊密的帶狀景觀,促進路側綠化帶生態(tài)系統(tǒng)內(nèi)部進行有效循環(huán)。
淞江路綠化改造提升按照“以人為本、行穿淞江、立享自然”的設計理念,以我國地勢西高東低走向作為依托,以我國的五類地形——“山地、丘陵、盆地、平原、海洋”為框架,地形特征為元素,展現(xiàn)出不同地形景觀[2]。通過規(guī)劃建設形成“大自然印象綠線”,使其成為集教育、休閑、健身于一體,既滿足中老年健身需求又能滿足青少年活動嬉戲需求的景觀。同時,由西向東逐漸變化的地形還能給路人比較直觀的感受,視覺上易于理解設計的意圖,使淞江路街頭游園豎向變化比較豐富、景觀突出、功能布局合理,營造出周邊居民10 min健身圈。
通過在淞江路路側綠化帶游園中布置一些健身器材、兒童娛樂器材、兒童跑道、攀爬坡、互動型景墻及學習雕塑小品等設施,既滿足中老年健身,又滿足青少年兒童的活動嬉戲以及學習認知。在景觀上,淞江路路側綠化帶底層種植有二月蘭、地被菊、叢生福祿考、紅花滿天星、釣鐘柳、八角金盤及假龍頭等,中層配植有桂花、紫葉李、紅楓、香樟等大灌木或喬木,以豐富植物的季相景觀,后排以挺拔茁壯的毛白楊作為背景,適當進行抽稀,增加廣玉蘭,每一路段景觀元素均不相同,實現(xiàn)“步隨景異、景隨路宜,路路有景”[3]。另外,從海綿城市“集雨型綠地”試驗性的角度出發(fā),在淞江路路側鋪裝上透水性地面,加強雨水下滲;在綠地道路旁設計透水邊溝,當降雨強度較大時,或當降雨持續(xù)時間較長時,確保綠地中的淺層土壤可以達到穩(wěn)滲,以期最大限度地減少水分在綠地中的徑流損失。通過對淞江路路側道路進行提升改造,進一步提靚了城市景觀、完善了城市功能,讓城市建設成果惠及了更多群眾,獲得了周邊群眾的一致好評。
南環(huán)路位于漯河市城區(qū)最南端,是城區(qū)范圍內(nèi)主要快速路之一。由于道路性質的變化,原有的以防護林為主的路側綠化帶,疏于管理,給市民留下了臟亂差的印象,路邊垃圾較多,周圍植被少,植株缺株斷檔嚴重,極大地影響了城市整體形象。
南環(huán)路是城市綠地系統(tǒng)的主要組成部分,完整的生態(tài)廊道可以有效分隔城市的空間格局,還可以強化城鄉(xiāng)景觀格局的連續(xù)性。因此,對南環(huán)路(交通路—太行山路)進行景觀改造提升,可通過更換道牙,調整景觀植物,將南環(huán)路南側設置成片林海竹園的下凹式綠地,北側設置微地形,增強綠地的儲水能力,從景觀上豐富過往司機的行車視線,進而提高城市整體形象。
道路南側以100 m為一個標準段,前排種植有迎春、連翹、玫瑰等灌木,中間種植有成片的竹林,后面以火棘球、法青進行封擋,同時種植生長速度較快的法桐,形成林海竹園的下凹式綠地,提高綠地儲水能力的同時,減慢雨水的流失速度。道路北側綠地中結合起伏的地形種植樹木,層次上分別為喬木、灌木、地被。具體配植時,選擇適宜的坡度,結合地勢由低向高,在高處種植重陽木、大葉女貞等比較高大的植物來抬高視線,在中層種植棕櫚、石楠球等,靠近道牙處種植瓜子黃楊、金葉女貞、麥冬等地被植物,后排種植楊樹并設置文化墻,形成了一定特色的景觀效果。同時,在一些重要道路交叉口處營造了景觀節(jié)點,如南環(huán)路與五一路交叉口,通過堆造地形、筑景墻、擺景石、種植物等吸引來往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