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的造紙文化淵源流長,已有千年歷史。由于不同的地域文化、地理環(huán)境、民族分布等各方面的差異性導致了我國傳統手工造紙種類繁多、表現形式多樣性的特點。貴州由于在我國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導致開發(fā)相對來說比較晚,故民族傳統手工藝在很大程度上被保留了下來的居多,其中黔東南丹寨石橋古法造紙和貞豐者相小屯就是比較典型的鮮明例子。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fā)展,很多傳統手工業(yè)大部分瀕臨失傳和消失的狀態(tài),為了進一步加強對我國民族傳統手工藝的傳承保護與發(fā)展,本文將通過對貴州丹寨石橋與者相小屯傳統手工古法造紙的比較研究,來更深層次的挖掘我國造紙術的文化內涵,為貴州民族傳統手工藝的傳承、保護和發(fā)展起到借鑒和發(fā)展的重要作用,從而使我國造紙文化能夠源遠流長。
關鍵詞:文化淵源;古法造紙;比較研究
一、相同點
(一)造紙種類
我國的造紙文化歷史悠久,文化淵源流長。據記載,在南宋元代之時貴州手工造紙就已經存在了,而具有明確文獻記載則是在明代。貴州手工造紙按照原料來分主要分為白紙(皮紙)、竹紙和草紙。丹寨石橋與者相小屯的傳統手工造紙均為皮紙,其銷量范圍廣,影響深遠。
(二)造紙淵源
丹寨石橋與者相小屯的傳統手工造紙文化淵源有著相同的文化根源,它們均都屬于“古法造紙”,并分別保留著一套完整而古老的造紙工藝,即完整保留著蔡倫式的造紙作坊,被譽為東方文明古法造紙的“活化石”。然兩者在原料采用上還是略有區(qū)分,其中貞豐者相小屯造紙在以樹皮為原料的基礎上又加入了仙人掌,并在造紙過程中還需要用到石灰、草木灰等,使其其自己呈現獨有的造紙工藝。
(三)國家非遺
丹寨石橋與者相小屯的傳統手工造紙都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旅游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在傳統手工藝面臨現代產業(yè)的沖擊下,我國民族傳統手工藝受到了國家的關注和高度重視。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發(fā)展的浪潮下,丹寨石橋與者相小屯的傳統手工造紙都是在2006年首批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它體現了重要的社會價值、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
二、差異性
(一)文化底蘊
造紙術是一種文化,也是我國四大發(fā)明之一,其文化傳承已達一千年之久。丹寨石橋古法造紙從唐朝中期傳承至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其傳統手工藝保存完好,它主要是在吸收漢族傳統技藝的基礎上苗族進行創(chuàng)新,主要以樹皮為原料造紙,是我國目前傳統手工造紙示范基地。然貞豐者相小屯迄今則只有200多年歷史,據說是從清年咸豐年間,皮北興之父到安南(今黔西南州晴隆)學習造紙技術田小屯后開始建槽造紙,并通過師徒、父子時代相傳至今。兩者文化底蘊有著明顯的區(qū)別,文化淵源和文化傳承截然不同。
(二)民族分布
丹寨位于黔東南苗族自治州南皋鄉(xiāng),主要居住著苗族和漢族,其中苗族占據80%。該村有三個自然寨,居住著千余戶人家,是一個少數民族聚集地。貞豐縣位于北盤江南岸,是貴州省布依族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縣,而者相在貞豐縣的東北部,是中國第二批特色小鎮(zhèn)之一。它是個漢、布依、苗族等多民族雜居的地區(qū),少數民族占全鎮(zhèn)總人口約近一半左右。
(三)地域環(huán)境
貴州丹寨石橋與貞豐者相小屯古法造紙均離不開自身得天獨厚的優(yōu)越的地理環(huán)境,由于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造就了不同的造紙工藝。丹寨石橋主要生產白皮紙和彩色皮紙,而貞豐者相小屯主要生產的是白棉紙。丹寨石橋村位于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主要是少數民族,其中苗族占80%。石橋地處南皋河兩岸,此地山清水秀、河水清澈透明。在先民借鑒漢民族造紙技術的基礎上,主要是利用當地豐富的構皮、杉根和清澈的河水為原料制作而成。而貞豐者相小屯生產的“白棉紙”同樣離不開自身獨特的天然地理環(huán)境,有著自己地理環(huán)境的獨特性。其地域常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生態(tài)良好、水質清澈,為生產白棉紙?zhí)峁┝藘?yōu)質豐富的水源。尤其是境內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適合構皮樹的生長,使構皮皮質質嫩、纖維均勻豐富,其中山中生長的大量的仙人掌,并含有豐富的膠汁,它是制造優(yōu)質白棉紙必不可少的原料。由此可見,由于地域環(huán)境的不同導致了截然不同的造紙工藝,兩地均是充分利用了當地的豐富植被資源和水利資源。
(四)傳承方式
丹寨石橋造紙技藝是僅憑師傅的言傳身教世代相傳,一般需要三到十年才能熟練掌握。截至目前,石橋村主要有黔山古法造紙和易興古法造紙兩個合作社,分別是由代表性傳承人王興武(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人)和潘玉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人)帶頭成立的。然貞豐者相小屯生產的白棉紙至今已有兩百多年歷史,其傳承方式主要是通過師徒相傳、父子相傳。在貞豐者相小屯鄉(xiāng)劉氏一族一直是白棉紙生產技藝的主要傳承者,傳承至今已有10代。分別為:第一代劉萬玉;第二代劉順益;第三代劉德林;第四代劉清演;第五代劉明貴;第六代劉廷貞;第七代劉賢林;第八代劉繼志;第九代劉世陽;第十代劉夢。
(五)銷售方式和產地
丹寨石橋古法造紙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了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出了自己獨有的彩色皮質,同時在全國是絕無僅有的,由此創(chuàng)出了品牌效應。其中王興武等生產出的九大系列160多個品種,其產品遠銷日本、法國、西歐、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qū),增加了人們的收入,為當地人們緩解了經濟困難和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就業(yè)問題。而貞豐者相小屯鄉(xiāng)的白棉紙則主要是銷往廣東、廣西、云南、四川等全國各地。
總結:本文通過兩者的比較研究,為的是更好的分析并因地制宜更好的發(fā)展當地的傳統手工造紙技藝,為我國傳統手工古法造紙?zhí)峁┮欢ǖ慕梃b發(fā)展平臺,為我國造紙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指明方向,更進一步的引導民族地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避免傳統手工古法造紙停滯不前和面臨失傳的現狀,使我國傳統古法造紙文化和技藝能夠永遠長久的傳承和發(fā)展下去。
參考文獻
[1]賈晨超.古法造紙的出路與前景——以貴州省者相鎮(zhèn)小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法造紙”的傳承與保護為例[J].美術大觀.2013.07.15
[2]王文波.貴州丹寨縣石橋村苗族古法造紙工藝調研及產業(yè)開發(fā)對策.[D].陜西師范大學.2019.05.
作者簡介:周繼業(yè)(出生年—1979 ),性別:女,民族:漢,籍貫:河北唐山,當前職稱:講師,學位:碩士研究生·目前在泰國攻讀應用藝術研究與創(chuàng)作哲學博士學位,研究方向:中國畫,主要從事工作:大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