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翻譯是一種跨國際、跨語言的交際活動。從不同的角度,翻譯學(xué)者們對翻譯本質(zhì)做出了不同的解釋。翻譯不只是簡單的語言轉(zhuǎn)換,它還需要根據(jù)不同的文體,選擇不同的翻譯方法和翻譯理論。本文主要從語篇的銜接連貫理論的角度對《了不起的蓋茨比》三個不同版本的節(jié)選譯文進行對比分析。
關(guān)鍵詞:翻譯本質(zhì);語篇的銜接連貫理論;《了不起的蓋茨比》
引言
語篇這一翻譯單位概念誕生于1958年,主要指一個語義單位,一個由小句或小句復(fù)合體構(gòu)成的語義連貫的整體,它可以是篇章(text),也可以是話語(dis- course)。[1]語篇分析主要指語意連貫,尤其是句子表達最為重要。如果句子條理不清、語義不明,將會極大地影響譯者的翻譯質(zhì)量。語篇分析要求以意思連貫且合乎語法的語篇作為研究對象,而不能孤立地分析一個句子。通常來說,語篇分析一般從銜接與連貫兩個方面展開。[2]本文接下來將從語篇的銜接連貫角度,對比分析吳建國教授、姚乃強教授、董繼平教授三版《了不起的蓋茨比》譯作的前三章。
1.語篇的銜接連貫
功能語言學(xué)派Halliday和Hason 在《英語中的銜接》中將銜接分為照應(yīng)、指稱、替代、省略和詞匯銜接五種,前四種通過語法手段來實現(xiàn),詞匯銜接則通過詞匯手段實現(xiàn)。 他們認為語篇的連貫有兩個方面,即語境的連貫和自身的連貫,且讀者能夠自動識別語篇的連貫。[3]由于英漢兩種語言的語法語用差異,這種連貫通常以邏輯連貫、結(jié)構(gòu)調(diào)整、補充完整等手段來實現(xiàn)。
1.1指稱
指稱通常指人稱代詞、指示代詞等。在英漢翻譯中,英語是重形合的語言,漢語是重意合的語言,所以有時為了使翻譯的文章更加簡潔流暢,人物情感更加飽滿,會經(jīng)常在譯文中使用代詞來指代上文中出現(xiàn)過的詞語。
例."Is it a boy or a girl?" she asked delicately.
"That dog? That dog\'s a boy."
"It\'s a bitch," said Tom decisively. "Here\'s your money. Go and buy ten more dogs with it."
吳:“是小子還是姑娘呢?”她嗲聲嗲氣的問道。
“你是說這條狗嗎?這條狗是公的?!?/p>
“這是條母狗,”湯姆斬釘截鐵地說,“給你錢。拿著這錢再去買十條狗吧?!?/p>
姚:“這狗是雌的,還是雄的?”她細聲細氣的問道。
“這狗是雄的?!?/p>
“是只母狗,”湯姆肯定地說?!敖o你錢。用它再去批購十條狗?!?/p>
董:“這只是公狗還是母狗呢?”她關(guān)心的問道。
“那只狗嗎?那是公狗?!?/p>
“那是只母狗,”湯姆斷然地說道,“給你錢,再去買十只狗吧?!?/p>
分析:根據(jù)上下文可知,此處出現(xiàn)的代詞“boy、girl、dog、bitch”指的都是狗?!癰oy、girl”這兩個詞是由湯姆的情人,默特爾在買狗的時候說的,此時的她是一種裝摸做樣的姿態(tài),姚乃強教授和董繼平教授都是直接翻譯成了“雌雄、公母”,感情非常平實,而吳建國教授則翻譯成了“小子和姑娘”,將狗擬人化的說法,更加能襯托出此時默特爾的矯揉造作,更加有畫面感。
1.2結(jié)構(gòu)調(diào)整
英漢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造就了他們審美觀和語言思維邏輯的差異,形成了具有特定功能的語言習(xí)慣。由此,在進行英漢互譯的時候,常常需要譯員對文章的表達進行結(jié)構(gòu)調(diào)整,以此符合譯入語的表達習(xí)慣。
例.this is mine: I am one of the few honest people that I have ever known.
吳:這就是我的德行:我所認識的誠實的人本來就很少,而我自己恰恰就是這為數(shù)不多的幾個誠實的人當(dāng)中的一個。
姚:我的美德是:誠實。我是我所認識的為數(shù)不多的誠實的人中的一個。
董:這就是我的美德:我就是我所認識的極少數(shù)誠實者當(dāng)中的一個。
分析:將原文分成兩部分:I am one of the few honest people和the few honest people that I have ever known。其中the few honest people是連接兩部分語義的關(guān)鍵詞,所以在翻譯成漢語的時候,要先調(diào)整句子結(jié)構(gòu),將其意義分別放在兩個短句中,使?jié)h語表達更加飽滿。其中,姚教授是先將關(guān)鍵信息譯單獨成了一個詞語做短句,先譯出了“誠實”,后又將整個句子的意思譯作一句話;前半句簡潔明了,后半句雖在句意上對結(jié)構(gòu)進行了調(diào)整,但表達形式卻顯得比較啰嗦,一句話中一連出現(xiàn)多個“的”字,譯文讀起來 “拐彎抹角”,讓人覺得既讀懂了這句話,又不懂這句話重點到底是要講什么;相比較之下,董教授的結(jié)構(gòu)調(diào)整和表達都較為流暢自然,原文意思也都表達出來了;吳教授將原文一句話拆分成譯文的兩句話,分別表達原文的兩層含義,三者相比,吳教授的表達最佳。關(guān)于這句話的翻譯,我認為也可以譯為“我所認識的誠實的人本來就很少,而我自己恰恰就是其中一個?!?/p>
1.3邏輯連貫
從語篇的完整度看,譯文首先要將原文的語義層次、邏輯脈絡(luò)和事件的發(fā)展順序表現(xiàn)出來,也是思維轉(zhuǎn)換過程,做到邏輯連貫,文章情節(jié)的完整性就有了保障。
例.The living room was crowded to the doors with a set of tapestried furniture entirely too large for it so that to move about was to stumble continually over scenes of ladies swinging in the gardens of Versailles.
吳:客廳里因為擺放著一套實在太大、壓根就不太相稱的織錦家具,顯得十分擁擠,家具一直頂?shù)搅烁鱾€房間的門口,弄得人在客廳里走動,就會接二連三、磕磕絆絆地撞向法國仕女在凡爾賽宮后花園里蕩秋千的畫面。
姚:小客廳里擺放著一套織錦布裝飾的家具,滿滿登登一直擠到了門口,顯然對這房間來說實在太大、太多了,所以在室內(nèi)走動,動輒就要撞到繪在裝飾布上的風(fēng)景畫上去——一幅幅凡爾賽宮里仕女蕩秋千圖。
董:一套過于龐大的家具塞滿了客廳,一直堵到了門口,家具上帶有繡飾,因此來回走動時,就會不斷誤入那些刺繡著在凡爾賽花園蕩秋千的女士的場景。
分析:首先需要對這個長句進行結(jié)構(gòu)調(diào)整,將其分散成幾個語義完整的短句,分別表述不同層次的含義:客廳有一套家具;家具放在房間里占的地方太大;家具塞滿了客廳擠到門口;人走動會碰到仕女圖;仕女在凡爾賽花園蕩秋千。顯然,三位教授的譯文都清楚表述了以上所表達的全部內(nèi)容,但是要想表達出作者對眼前景象的所感所想,還要對原文有清晰的邏輯脈絡(luò)。吳教授采用從中間到四周,從靜態(tài)到動態(tài)的視角變化,將房間內(nèi)的景象整齊有節(jié)奏的描述出來,劃出了清晰的邏輯圖,幫助讀者對房間的擁擠狀況一目了然,能夠在腦海中重現(xiàn)房間的亂狀,自然地進入到原作者的世界里。姚教授用平實、直接的語言表達出房間的擁擠,符合人們?nèi)粘5谋磉_,意思也較為明確。董教授同樣采用平實的語言表達出作者的意思,而且語言更為簡潔。所以三位教授的翻譯都各有其精彩之處。
1.4補全隱含意
在語境層次,要求譯者充分注意譯文讀者與原文讀者在文化背景上的差異,盡量使譯文語篇所承載的信息與譯文讀者的知識結(jié)構(gòu)相吻合。[4]
例.People disappeared, reappeared, made plans to go somewhere, and then lost each other, searched for each other, found each other a few feet away.
吳:人們時而不見了蹤影,時而重新露面了,時而又在一起謀劃著要去某個地方,隨后卻又找不到對方了,彼此都在相互尋找,卻意外地發(fā)掘彼此都近在咫尺。
姚:屋里的人一會兒不見了,一會又出現(xiàn)了,忙著出發(fā),然后又找不到對方,到處尋找,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彼此就在眼前。
董:大家消失了,又重新出現(xiàn),計劃去什么地方,然后又彼此分開,尋找對方,在幾英尺開外又找到了對方。
分析:結(jié)合原文可知,此時屋子里到處彌漫著煙霧,視線受限,所以才出現(xiàn)了下面這種一會能看見人一會又看不清人的情況。原文句子只使用 “disappeared”、“reappeared”或短語“then lost”、“searched for”和一個“found”來表示事件發(fā)生發(fā)展的先后、結(jié)果,完成對情景的描述。由于英漢兩種語言表達的差異,所以在翻譯是要求譯者將原作者省略在文章中的隱含意完全翻譯出來。吳老師在表現(xiàn)時間發(fā)展?fàn)顟B(tài)時,使用三次“時而”、“隨后”、“卻”幾個詞語對原作者眼前的場景信息進行了補充,寫出了動作的先后,每個時間都在進行著不同的事情,層層遞進到最后的結(jié)果;姚教授同樣選用補全表示時間的信息詞來翻譯句子,添加了“一會兒”、“然后又”、“結(jié)果”等詞語,將當(dāng)時情況的混亂充分描述出來,讀起來也流暢通順;董教授只添加了“又”一個表示時間的詞,這樣看來句子略顯單調(diào),而且將“then lost each other”翻譯為“然后又彼此分開”,給人一種彼此是主動分開的情況,削弱了當(dāng)時煙霧繚繞下情況混亂的狀態(tài),不如吳教授和姚教授的翻譯更貼合原作者想表達的信息,讀起來有詞句優(yōu)美的感覺。
2.總結(jié)
筆者此次論文選用三位翻譯學(xué)者對《了不起的蓋茨比》三版譯文的節(jié)選,在語篇銜接連貫性的指導(dǎo)下,雖然在這次論文中對三位翻譯界大牛的譯文進行了詳細對比分析,三位學(xué)者的譯文有好有壞都是相對而言,對于作為翻譯學(xué)習(xí)者的筆者來說,要想達到以上三位學(xué)者的境界還要繼續(xù)苦讀各位翻譯界學(xué)者的譯作,學(xué)習(xí)精華,勤于實踐,不斷上行。筆者認為進行文學(xué)翻譯活動的目的是向不同地區(qū)或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準(zhǔn)確傳達原文信息;要想達到這種優(yōu)秀境界,譯者首先需要宏觀把握文章的發(fā)展脈絡(luò)、原作者的感情基調(diào)和主題思想;然后根據(jù)文章的大脈絡(luò),繼而把握句與句之間、詞與詞之間的銜接和連貫,才能清晰傳達原文的主要信息,將原作帶給讀者的感受和思想不差毫厘地帶給譯文讀者。
參考文獻
[1]張元武,姚漓潔.語篇的銜接與連貫性分析[J].海外英語,2018,(03):12.
[2]王雪玲.語篇分析視角下古詩翻譯中的銜接與連貫——以《送友人》為例[J]. 河南科技學(xué)院學(xué)報,2014,(05):24.
[3]Halliday, M.A.K., and Ruqayia Hasan.(1976). Cohesion in English[M]. London: Longman Group UK Limited.
[4]李運興.語篇翻譯引論[M].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31.
作者簡介:袁偉偉(1995—),女,漢族,河南商丘市人,碩士在讀,單位:上海海事大學(xué);研究方向:英語筆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