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靜
摘要: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是面向百姓最基層的文化陣地,在傳播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文明風尚方面發(fā)揮著重要職能,是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力量。
關鍵詞: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公共文化服務
近年來,隨著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快推進,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建設成效明顯,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得到較大改善。但隨著經濟的高速發(fā)展,基層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現出多層次、多元化特點,現有的基層文化設施和服務已難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實際需要,因此,要從戰(zhàn)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認識加強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一、建設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的意義
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有利于完善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網絡,補齊短板,打通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后一公里”;有利于增加基層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充分發(fā)揮文化凝聚人心、增進認同、化解矛盾、促進和諧的積極作用;有利于統(tǒng)籌利用資源,促進共建共享,提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效能。
二、我市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的總體情況
我市下轄兩縣四區(qū)24個鄉(xiāng)鎮(zhèn)、26個街道、288個村、226個社區(qū)。截止目前,共完成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322個,其中鄉(xiāng)鎮(zhèn)綜合文化站24個,街道綜合文化站14個,村(社區(qū))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284個,村文化廣場233個。中心服務完善、管理規(guī)范,實現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綜合利用,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效益最大化。
三、我市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的經驗做法
一是深入調研,規(guī)劃指導。開展全市調研,摸清底數,查找癥結,分類指導。明確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的總體目標、建設標準和完成時限,形成了我市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的時間表、路線圖。指導各縣區(qū)根據本地基層公共服務機構設置和群眾文化需求情況,制定具體細化的設施建設標準、服務供給標準、管理運行標準。
二是加強領導,出臺政策。成立本溪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xié)調組,各縣區(qū)參照成立協(xié)調組,層層傳導、統(tǒng)籌協(xié)調推進全市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先后出臺《本溪市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實施方案》、《本溪市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工作實施方案》等文件,作為我市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的政策遵循和指導。
三是穩(wěn)步推進,試點先行。2017年,召開全市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試點創(chuàng)建成果交流展示活動,市委、市政府、市政協(xié)等部門領導,市財政局、市發(fā)改委等項目成員單位負責人和基層文化專干代表參加了此次活動,通過現場觀摩和座談交流等形式,進一步總結經驗、交流學習、推動工作。每年選取3年來建設省級試點71個。
四是強化督查,以“檢”促“建”。采取隨機抽查形式,對全市鄉(xiāng)鎮(zhèn)(街道)文化站、村(社區(qū))綜合服務中心建設全面督查,并將檢查情況在全市進行通報。針對實地檢查的情況,制作考核意見表,對檢查中暴露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整改意見并當場進行反饋。形成年初指導、年中督導、年末驗收的常態(tài)化考核模式,保證建設任務落到實處。
五是補齊短板,提升效能。將中心建設與精準扶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qū)創(chuàng)建等相關工作結合起來,統(tǒng)一部署,同步推進。我市貧困縣桓仁縣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全部建設完成并投入使用。組織市群眾藝術館和縣區(qū)文旅局為中心文化專干定期進行業(yè)務培訓,提升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效能。
四、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功能發(fā)揮不充分?;鶎迂斦Y金不足,對應配套設施不完善。部分文化中心設施陳舊損毀,文化中心一室多用;有的中心即使設備齊全,質量卻得不到保證,致使文化活動不能正常開展,公共文化設施的利用率很低。二是人員配備不合理。文化專干不專用的問題比較普遍,鄉(xiāng)鎮(zhèn)綜合文化站長多為兼職,不能專心投身于文化工作,缺少既懂管理又懂業(yè)務的文化站長。三是資源整合不到位?;鶎泳C合文化服務中心的建設存在多元主體參與,機制不夠健全的問題,多個主體之間合作意識不強,部門各自為政。在實際工作中,人、財、物,活動各自運行,整合銜接不夠。四是需求供給不平衡。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與形式不斷增多,但是群眾卻難以享受到較為全面的、多樣化的公共文化服務;公共文化服務發(fā)展比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要慢,使得公共文化服務投入總量“供不應求”。
五、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的幾點思考
一是統(tǒng)籌協(xié)調,加強配套管理。市縣兩級政府要根據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的實際需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機構正常運轉經費保障機制,保證公益性文化機構,特別是基層文化機構正常運轉和開展公共文化活動所需的必要經費。同時積極利用縣級總分館制,使數字服務設施、流動設備、固定設施形成互補,避免出現設備閑置的情況。
二是合理規(guī)劃,構建多元機制。發(fā)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合理規(guī)劃布局公共文化設施。整合公共服務資源,把不同部門,分散孤立、用途單一的公共文化資源和服務,整合到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促進文化資源優(yōu)化配置和共建共享,實現人、財、物統(tǒng)籌使用。
三是多措并舉,加強隊伍建設。在配足配齊基層文化工作人員的同時,還要采用靈活的用人機制,通過設置公益性文化崗位、建立志愿者隊伍等方式,把具有文化專長的人才引進我市文化工作隊伍。結合“667”手拉手基層輔導、志愿者走基層活動,舉辦不同類別的特色培訓,打造一支專業(yè)高效的文化管理人才隊伍。
四是科學管理,提升服務效能。
把需求作為服務模式的導向,為群眾提供多樣化的服務,確保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能夠得到有效表達,實現文化層次的“上下通達”。充分發(fā)揮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的橋梁紐帶作用,將中心建設與縣級總分館制建設、戲曲進鄉(xiāng)村等結合起來,將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成文化流動服務點,實現公共文化服務與基層群眾實際需求的無縫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