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晨
摘要:鋼琴獨奏音樂會作為眾多音樂會形式之一,其歷史發(fā)展已經(jīng)長達近兩個世紀。而鋼琴獨奏音樂會的曲目設置,隨著時代的進步,也在經(jīng)歷著不斷的變化和發(fā)展,并趨漸成熟。自20世紀至今,近現(xiàn)代鋼琴家們在曲目設置上既有19世紀先輩傳統(tǒng)手法的影子,又有新時代背景下的新的特色。
關鍵詞:鋼琴;獨奏音樂會;曲目設置
一、引言
要分析近現(xiàn)代鋼琴獨奏音樂會的類型及曲目設置,首先,要對“近現(xiàn)代”做出時間上的定義。此處,筆者將時間范圍劃定為20世紀初至當下。
其次,要對鋼琴獨奏音樂會的類型做大致的總結。筆者查閱了部分近現(xiàn)代鋼琴獨奏會的曲目單,并借鑒了史蘭倩絲卡在《指尖下的音樂》一書中對獨奏會類型的描述1,以曲目設置方式為界定點,將鋼琴獨奏會大致分為綜合型和專題型兩種類型。
二、綜合型獨奏音樂會
這種類型的演奏會比較常見,演奏會的曲目通常覆蓋多個時代、多位作曲家。在曲目的順序安排上,基本以歷史的發(fā)展順序為參考。比如,以巴洛克時期——古典主義時期——浪漫主義時期——近現(xiàn)代時期為排列順序。綜合型獨奏會的曲目覆蓋面廣,受眾面較大,也是近現(xiàn)代鋼琴家們最熱衷的音樂會形式之一。以下分別以20世紀蘇聯(lián)鋼琴家霍洛維茲、20世紀中國鋼琴家丁善德的兩份音樂會曲目單為例,從中分析近現(xiàn)代鋼琴獨奏會中的曲目特征。
1.霍洛維茲1986年莫斯科音樂會
霍洛維茲1986年在莫斯科的復出音樂會,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轟動。霍洛維茲的演奏令樂迷們嘆為觀止,其演奏會的曲目設置也頗值得考究。
音樂會以斯卡拉蒂和莫扎特的古典奏鳴曲作為開場,而后的十一首曲目均為浪漫派作品。其中,霍洛維茨將拉赫瑪尼諾夫的前奏曲、斯克里亞賓的練習曲,肖邦的瑪祖卡,分別選取了兩首并組合在一起連續(xù)演奏,這與克拉拉在19世紀50年代的做法頗有相似。這種編排方式避免了曲目過短過于單一的問題,還能使聽眾領略到作曲家在同一種體裁中的不同詮釋。
作為一場在莫斯科舉辦的音樂會,霍洛維茲有意編排了將近一半的蘇俄作曲家的作品,在曲目設置上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在結束曲上,選用了拉赫瑪尼諾夫的《A大調波爾卡》,既使音樂會在高潮中結束,又能夠使聽眾感受到本土音樂的親切。
2.丁善德1935年上海音樂會
1935年5月,丁善德2在上海舉辦了他的畢業(yè)獨奏音樂會,這是我國第一場由中國鋼琴家舉辦的鋼琴獨奏音樂會。在這場音樂會中,丁善德演奏了貝多芬、韋伯、德彪西、肖邦、李斯特、格里格、齊爾品3和賀綠汀4等作曲家的作品,選曲的時代跨越性大,曲目體裁也豐富多樣。其中,齊爾品和賀綠汀的現(xiàn)代作品,實為曲目單中的亮睛之筆,使音樂會頗具時代性和中國特色。
19世紀中葉,在獨奏會中加入新作品的編排手法是曲目設置的特征之一。丁善德在這套曲目單中,也引用了當時的“新作品”——齊爾品的兩首《小曲》、以及賀綠汀的兩首中國作品?,F(xiàn)代作品的加入使音樂會十分具有時代性,而中國作品的選用也增添了幾許東方的色彩。此外,古典主義作品在音樂會的開場就有所體現(xiàn)——丁善德以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作為開場曲,毋庸置疑,演奏方式是全樂章地完整性演奏。
三、專題型獨奏音樂會
1.以作曲家為專題
這種類型的音樂會通常以一位作曲家的作品作為專題,鋼琴家在音樂會上演奏某位特定作曲家的作品。近現(xiàn)代許多鋼琴家都曾舉辦過這類音樂會。比如,美國鋼琴家克勞迪奧·阿勞5,在1935年至1936年間,用12個晚上的獨奏會,演奏了巴赫所有的鋼琴作品。之后他又舉辦過貝多芬奏鳴曲音樂會、莫扎特奏鳴曲音樂會以及舒伯特和韋伯的作品音樂會6。1937年,鋼琴家杜蕾克7在紐約市政廳連續(xù)舉辦了六場巴赫作品的獨奏會,演奏曲目包括巴赫十二平均律全集和《哥德堡變奏曲》。
作曲家專題音樂會有時會與一些紀念性的節(jié)日相掛鉤,比如,施納貝爾8在1927、1928年,分別舉辦了紀念貝多芬、舒伯特逝世一百周年的獨奏音樂會,在音樂會上施納貝爾演奏了兩位音樂家的奏鳴曲全集。索夫尼斯基9在1949年肖邦逝世一百周年時,舉辦了五場系列音樂會,并演奏了全部的肖邦作品。在諸如此類的年份里,通??梢钥吹皆S多以作曲家為主題的音樂會。
2.以音樂體裁為專題
第二類專題型音樂會是以某種音樂體裁為專題的音樂會,比如“奏鳴曲專場”、“賦格曲專場”、“改編曲專場”等等。從某種角度上來說,這類音樂會是具有教育性質的,它可以讓聽眾從不同角度感受同一種音樂形式,挖掘不同的作曲家在同一種體裁上風格迥異的詮釋手法。布倫德爾10十七歲時舉辦的第一場公開獨奏會,就是以賦格曲為主題的音樂會。獨奏會被命名為“鋼琴文獻中的賦格曲”,布倫德爾演奏了巴赫、勃拉姆斯、李斯特等人的賦格作品和幾首自己作的曲子,充分呈現(xiàn)了賦格曲的多樣性11。1981年11月1日,鋼琴家懷爾德12在卡內基音樂廳舉辦了“改編曲專場音樂會”,曲目單中囊括了眾多音樂家的改編曲,和一部分他自己改編的作品13。
無論是以作曲家為專題,或是以音樂體裁為專題的鋼琴獨奏會,都能夠體現(xiàn)鋼琴家自身獨特的創(chuàng)造力,以及鋼琴獨奏會曲目單無限的可能性和多樣性。鋼琴家需要有足夠的駕馭能力,才能夠勝任這類具有挑戰(zhàn)性的音樂會。
四、結語
綜上所述,鋼琴獨奏音樂會在近現(xiàn)代音樂史上得到了一定的發(fā)展,并大致形成了綜合型和專題型兩種類型。近現(xiàn)代鋼琴家們在傳承舊傳統(tǒng)的同時,也發(fā)展了一些更符合時代,更為成熟的曲目設置手法。認識這些歷史,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鋼琴獨奏音樂會這一形式,重新認識其在近現(xiàn)代的發(fā)展,并為當下的演出實踐提供借鑒和參考。
參考文獻
[1]露絲·史蘭倩絲卡. 王潤婷譯. 指尖下的音樂[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Don Michael Randel(ed). The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M]. US: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 1996.
[3]Alfred Brendel. Music Sounded Out[M]. London: Robson Publisher,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