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寶龍 代貴金 宮殿凱 趙福財 于廣星 徐博 劉憲平 陳盈
[摘要]本試驗采用大區(qū)對比法,設3個旋耕深度處理,分別是9cm、12cm、15cm。分別測量分蘗動態(tài)、SPAD值、地上部干物重、產量及其構成因素。結果表明:隨著旋耕深度的增加,葉片SPAD值、地上部干重、穗數和產量呈現增加的趨勢,而耕深9cm和12cm間差異不顯著,只有當深度達到15cm時,各性狀才呈現顯著增加;旋耕深度對水稻穗粒數、結實率和千粒重的影響較小。鑒于此,遼寧地區(qū)水稻旋耕深度應以15cm左右為宜,不能過淺。
[關鍵詞]水稻;旋耕;產量
中圖分類號:S51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2006
在農業(yè)生產中,土壤在支持作物生長和發(fā)育、輸送水氣以及維持養(yǎng)分循環(huán)和轉化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耕作會打破土壤層,使其疏松,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結構,并影響土壤中水、肥、氣和熱量的條件,共同為水稻生長發(fā)育創(chuàng)造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1-3]。近年來,不少農民為了節(jié)本增效,在整地時往往采用淺旋耕的方式,常年累月,導致土壤耕層變淺,板結透水透氣變差,蓄水保肥能力降低等一系列問題,嚴重阻礙了作物根系的深層分布和水肥吸收功能,致使作物水肥資源利用率降低、增產能力變弱[4-7]。本文旨在研究不同旋耕深度對水稻生長發(fā)育及產量的影響,并確定最佳耕作深度,從而達到水稻增產增效的目的。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設計
試驗于2016年在盤錦市大洼區(qū)東鳳農場進行。試驗土壤為重壤土,耕層土壤有機質含量2.98%,全氮含量0.17%,堿解氮含量為60.48mg/kg,有效磷含量為14.46mg/kg,速效鉀含量為127.39mg/kg,容重1.16g/cm3,pH值8.25。試驗設3個旋耕深度,分別是9cm、12cm、15cm。采用大區(qū)設計,大區(qū)面積1 000m2以上,3次重復。工廠化育苗,機械化插秧,插秧密度30cm×20cm,4~6苗/穴;4月10日育苗,5月21日插秧,水肥管理同當地水田生產。
1.2 測定項目及方法
1.2.1 分蘗動態(tài)
插秧后第10 d開始,每大區(qū)定點設置標記調查分蘗數,連續(xù)調查10穴,每隔6d調查一次,直至分蘗盛期結束。
1.2.2 SPAD值
在拔節(jié)期、抽穗期和灌漿期(抽穗后20d)用SPAD-502葉綠素測定儀測定葉片SPAD值,每區(qū)定點連續(xù)調查10株,測定主莖倒二葉(拔節(jié)期)或劍葉(抽穗期和灌漿期)距離葉片基部2/3處的SPAD值,計算平均值。
1.2.3 地上部干物重
在拔節(jié)期、抽穗期和灌漿期(抽穗后20d),每小區(qū)選有代表性的點連續(xù)調查10穴莖穗數,按平均值取3穴,割取地上部放于牛皮紙袋中105℃殺青30min,然后80℃烘干至恒重并稱重。
1.2.4 產量及其構成因素
在完熟期,每小區(qū)選擇具有代表性的點連續(xù)調查20株的有效穗數,按照平均有效穗數取5株進行室內考種,調查株高、穗長、穗數、穗粒數、結實率和千粒重等。收獲時每小區(qū)采用對角線法取樣,按1m2面積收割測產。
1.3 統(tǒng)計分析
采用Excel 2010和Statistix 7軟件進行數據統(tǒng)計分析,多重比較采用LSD法,P<0.05為顯著水平。
2 結果與分析
2.1 對分蘗動態(tài)的影響
旋耕深度對分蘗進程有一定的影響 ,如圖1所示。在分蘗前期、中期,隨著旋耕深度的增加,分蘗有所減緩,插秧基本苗數相差很小,到6月13日,旋耕9cm、12cm、15cm的分蘗數分別為7.12個/穴、8.32個/穴、9.68個/穴;6月20日,旋耕9cm、12cm、15cm的分蘗數分別為15.33個/穴、17.03個/穴、17.08個/穴。在分蘗中后期,隨著旋耕深度的增加,分蘗也逐漸變快,到7月4日分蘗達到高峰,旋耕9cm、12cm、15cm的分蘗數分別為33.48個/穴、33.68個/穴、34.03個/穴。
2.2 對SPAD值的影響
旋耕深度對于拔節(jié)期的葉片的SPAD影響較小,如圖2所示。旋耕9cm、12cm、15cm葉片的SPAD分別為45.72、45.83、45.76;到抽穗期,隨著旋耕深度的增加,葉片的SPAD含量逐漸增大,這3個旋耕處理葉片的SPAD值分別達到43.44、44.81、44.93;而到灌漿期,旋耕深度對于葉片的SPAD的影響又稍有不同,旋耕9cm和旋耕12cm的葉片的SPAD值相差很小,分別為39.35和39.21,旋耕15cm的SPAD值最大,達到了40.2。
2.3 對株高、穗長和干物質積累的影響
旋耕深度處理對株高影響較大,如表1所示。隨著旋耕深度的增加株高也逐漸變高,旋耕12cm和15cm的株高相差不大,分別為96.80cm和97.13cm;旋耕9cm的株高最矮,只有95.23cm,與旋耕12cm和15cm的株高差異達到了顯著水平。3個旋耕深度處理的穗長隨著旋耕深度的增加也有所增加,分別為15.43cm、15.83cm和16.23cm,旋耕9cm和12cm之間以及旋耕12cm和15cm之間的穗長差異很小,但是旋耕9cm和15cm之間的穗長差異顯著;從干物質積累來看,在拔節(jié)期和灌漿期各旋耕處理間的干物質積累差異較小,均未達到顯著水平,而在抽穗期隨著旋耕深度的增加,干物質增加且差異極其顯著(P=0.009 4),旋耕9cm的干物質最少只有58.08g/株,而旋耕12cm和15cm的干物質則分別達到了64.52g/株和69.21g/株。
2.4 對產量性狀的影響
3個旋耕深度處理的穗數、穗粒數、結實率、千粒重的差異較小,均未達到顯著水平,如表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