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日本三次出兵山東的決策過程中,時任首相田中義一是表面上最主要的決策者,但日本軍方中的極右激進分子、政友會以及森恪等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覷。在每次出兵中各方所扮演的角色多有變化,其中既有矛盾勾結(jié),也有重心的轉(zhuǎn)換。將田中義一視作日本三次出兵山東最主要的決策角色似有不妥,最主要決策角色為政友會、森恪以及日本軍方,政友會、森恪在前兩次出兵山東的決策過程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深入剖析日本三次出兵山東的決策角色,有助于在深刻把握當時的國際國內(nèi)環(huán)境變化以及日本政治力量變遷等的基礎(chǔ)上,更為清晰地認識日本軍國主義總體戰(zhàn)的本質(zhì)。
關(guān)鍵詞:日本;出兵山東;決策角色;田中義一;森恪
中圖分類號:K313.4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0)19-0103-03
對于日本三次出兵山東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國內(nèi)外學者已從多個角度對其進行過深入探討,研究基礎(chǔ)較為厚實。不過限于資料流失、部分檔案尚未解禁等諸多條件的限制,研究中的存疑和爭議之處尚有存在,其中就包括對于日本三次出兵山東的決策角色的相關(guān)研究。我國國內(nèi)學界一般認為日本三次出兵山東最主要的決策者為時任內(nèi)閣總理大臣的田中義一。例如,李家振、郭墨蘭指出“4月20日,日本長洲軍閥繼承人田中義一大將受命組閣。......加緊推行干涉中國內(nèi)政、擴大對華侵略的‘積極政策。旋于5月出兵山東,以武力阻止北伐軍北進”[1]。鹿錫俊提出“蔣介石北伐倒張、統(tǒng)一全國的意圖,顯然背離了日本的這一既定國策。因此,必然遭到后者(田中義一)的敵視”[2]。李明明認為“田中義一擔任日本首相后,便和日本軍部的法西斯分子加緊了侵略與分割中國的陰謀計劃。1928年出兵山東就是田中侵華方針的具體一步”[3]。
對于這一問題的研究,日本學界大致可以分為兩派,一派基本上贊同以上意見,屬于多數(shù)派。例如,日本東京大學教授吉野作造列舉四項罪狀批判田中義一出兵山東的行為,明確指出“田中應該為濟南慘案負責”[4]。升味準之輔提出“田中義一以保護山東地區(qū)日本僑民安全之名義出兵”[5]。另有一派則認為在日本出兵山東的過程中田中義一固然是重要決策者,但其他角色亦不可忽視。該派雖占少數(shù),但也有相當?shù)挠绊?,例如,著名史學家林健太郎認為“(田中義一)自身對于第一次出兵表現(xiàn)出很大的猶豫,第二次、第三次出兵時更是這樣。盡管如此,他最終還是被森恪以及軍中的革新分子強行引導并遵從了(他們的意圖)”[6]。按照林健太郎的說法,日本三次出兵山東的最主要的決策者并非田中義一,田中義一有更多的顧慮,不過在諸多壓力下而選擇了實施。另外,持類似觀點的還有纐纈厚、關(guān)寬治、島田俊彥等日本學者。筆者認為,作為日本內(nèi)閣總理大臣,田中固然是主要決策者,但包括日本政友會、日本軍方,以及個別人物如森恪等在內(nèi)的其他角色也起到了很大的推波助瀾作用。
一、日本第一次出兵山東的決策角色
將田中義一視作日本第一次出兵山東的主要決策者略為牽強。實際上,田中義一對于第一次出兵山東的態(tài)度難言積極,其內(nèi)閣中也有重量級成員持反對態(tài)度。日本軍方則分成三派,整體而言支持者較多的是陸軍省,反對者較多的是參謀本部,海軍的態(tài)度則不甚明朗。而在日本民間,支持出兵的大有人在,列舉其中的代表如日華實業(yè)協(xié)會的澀澤榮一、兒玉謙藏等。日本經(jīng)濟界素來對政界有較大的影響,他們的意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田中內(nèi)閣對于出兵山東的決策判斷。綜合看來,日本第一次出兵山東的主要決策角色如下:
其一,日本陸軍省,以陸軍大臣白川義則為代表。在1927年5月的內(nèi)閣會議上,白川義則發(fā)言闡述出兵的必要性,以此為契機日本外務省、陸軍和海軍逐漸達成一致,做出了出兵決定。以白川義則為首的日本陸軍省素來是出兵的支持者,在各方有顧忌,意見難以統(tǒng)一的狀況下,陸軍的發(fā)聲實際上起到了打破平衡,施加壓力,統(tǒng)一猶豫不決意見的作用。雖然仍有少數(shù)反對意見的存在,但至此日本第一次出兵山東已成定局,因此可以說日本陸軍省是第一次出兵山東的首要決策角色。
其二,以森恪為首的政友會對華強硬派。森恪是日本昭和初期的極右政治家,早年便加入了政友會,在黨內(nèi)的根基頗深,他是日本對外侵略戰(zhàn)爭的狂熱支持者,在政友會網(wǎng)羅了一批所謂“志同道合”之士為日本發(fā)動對外侵略創(chuàng)造條件。同時,森恪同日本軍方關(guān)系密切,對日本軍方出兵山東的意見大力支持。在田中義一對出兵山東猶豫不決之際,森恪不惜動用政友會的力量對田中施壓,揚言“如果政府不能通過出兵山東的決策,就會在政友會的黨內(nèi)會議中強調(diào)應該出兵保護現(xiàn)地,‘田中不同意的話,就讓其辭掉總裁,森恪以這種強硬的態(tài)度使出兵山東的決策得以通過”[7]608。彼時森恪為陸軍政務次官,雖算不上權(quán)傾一時,但代表的是三井財閥、政友會和日本陸軍的利益,在當時的田中內(nèi)閣中極具發(fā)言權(quán),這一點從其主導東方會議一事中可見一斑。
其后,日本外務省發(fā)布了對中國出兵理由聲明書,從該聲明書的內(nèi)容及措辭使用上來看,并沒有體現(xiàn)出日本陸軍的那種囂張跋扈的態(tài)度,而更多的符合田中義一起初抵觸出兵山東的特征。不過,田中義一雖非第一次出兵山東的罪魁禍首,但在同意及促成出兵山東一事上罪責難逃。
二、日本第二次出兵山東的決策角色
第一次出兵山東后,日本發(fā)布了一個撤兵聲明,認為出兵山東達到了預期效果。但是,在聲明的末尾卻為第二次、第三次出兵山東埋下了伏筆,強調(diào)若今后再次發(fā)生類似危及僑民的狀況,日本政府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可采取相應的措施。這種聲明顯然是不符合史實的。
關(guān)于第二次出兵山東的決策角色做如下分析。有觀點認為“田中總理以及陸軍,這次也在猶豫出兵問題”[7]618。田中義一在第二次出兵問題上猶豫是有預兆的,1927年蔣介石下野后赴東京與田中義一在青山舉行過密談,在密談中田中勸說蔣介石放棄繼續(xù)北伐而將鞏固在長江以南的勢力作為首要任務,按照日本外務省相關(guān)資料的記載顯示田中建議蔣介石“宜專念于南方一帶之統(tǒng)一”[8]104。對此,蔣介石回復的主要意見是“閣下言及當下不可立即北伐,我完全同感,先穩(wěn)固南方而后北伐,對于這一點亦完全贊同。唯明察此理卻仍舉北伐,乃因當時的情形是存在若不北伐,禍亂反而會起自南方之憂慮的緣故”[8]104。對于蔣介石的意見,田中并沒有表現(xiàn)出勃然大怒或者是別的極端態(tài)度,而只是避開了話題沒有同蔣介石深入交流,這說明對于蔣介石的回復,田中有一定的心理預期。日本外務省的這份資料在中日史學界受認可的程度較高,如果其中的記載屬實的話,田中義一對于蔣介石繼續(xù)北伐并非持斷然反對的態(tài)度,而更多的仿佛是婉言相勸。因此,在第二次出兵山東的決策過程中,田中似乎沒有理由呈現(xiàn)與上述內(nèi)容完全相反的態(tài)度,主要推動者應該另有其人。
實際上,日本第二次出兵山東的主要決策角色是以森恪為代表的激進分子。森恪主張若依據(jù)之前的聲明,至少應該出動較小規(guī)模的部隊來防止事態(tài)的惡化,但是日本軍方的意見是小規(guī)模部隊很難應對不可預測之事態(tài),也容易遭遇危險,要出兵就要保證規(guī)模。實際上,日本軍方在同森恪爭論出兵規(guī)模問題時,就已經(jīng)在某種程度上被森恪拖下了水。而且在此次出兵的決策過程中,森恪、內(nèi)閣和陸軍之間多次產(chǎn)生意見不統(tǒng)一的情況,而最終是森恪和陸軍達成了某種程度上的妥協(xié),共同主導了第二次出兵山東。因此,森恪可以說是日本第二次出兵山東的急先鋒,也是最主要的決策角色,其主張出兵的依據(jù)主要是上述的撤兵聲明,這實際上亦是森恪為首的政友會對華積極政策的體現(xiàn)。而田中義一和日本軍方雖最初有過猶豫,但最終妥協(xié)促成第二次出兵山東,應屬于次要決策角色。
三、日本第三次出兵山東的決策角色
嚴格來講,日本的第三次出兵屬于第二次出兵的延續(xù)。實際上,在日本學界認為日本出兵山東共兩次的學者也大有人在,即把第三次出兵并入第二次出兵中。但不管如何,日本敢于悍然第三次出兵山東,其原因之一是國民黨的對策不利,南京國民政府的態(tài)度大大助長了日本的氣焰。
日本第三次出兵山東的主要決策角色是日本陸軍,其中有一個關(guān)鍵人物,即日本駐濟南武官酒井隆。作為前線人員,酒井隆在日本第二次和第三次出兵決策過程中都扮演了助推的角色,特別是在第三次出兵之前多次夸大中日武裝在濟南城內(nèi)的沖突狀況,并將夸大的情報發(fā)電報給日本陸軍省和參謀本部。在經(jīng)歷了第二次出兵山東后,日本陸軍逐漸掌握了戰(zhàn)事主導權(quán),軍中對華強硬派的意見占據(jù)了上風,而第三次出兵山東的最大目的在于維護所謂的日本軍隊的威信。陸軍的這種目的逐漸表露無遺,“酒井武官繼續(xù)拍發(fā)夸大這一事實的電報,陸軍省發(fā)布新聞,又對實際情況加碼加到了二十三倍”[9],可見日本陸軍急于增派軍隊,其中既有酒井隆提供的夸大情報的因素,亦有借此“揚威”之意。
此時,雖然增派部隊這種戰(zhàn)事方面的大的安排名義上需要通報首相田中義一并經(jīng)內(nèi)閣通過,但實際上如前所述,日本軍方力量越來越強,田中義一或者說內(nèi)閣已經(jīng)無法完全掌控形勢,“軍部獨走”的局面日趨顯化。從種種跡象來看,在日本第三次出兵山東的決策過程中,田中義一或許充當?shù)氖桥浜闲袆拥慕巧?,將其稱為主要決策角色似有些勉強。
森恪在前兩次出兵山東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然而在第三次出兵的決策過程中卻幾乎隱藏了身影。甚至有研究顯示,森恪對于第三次出兵山東持反對意見,曾對時任外務省通商局長齋藤良衛(wèi)表示要勸說日本軍部和政友會的強硬人士,“盡快地讓他們撤兵”[10]。當然,這只是一種意見,究竟森恪在第三次出兵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還需進一步研究,但結(jié)合當時日本軍部勢力越來越大,已逐漸脫離內(nèi)閣控制的歷史事實,可以說森恪欲發(fā)揮前兩次出兵時的決策作用也有很大的難度。但是,我們不應忽視森恪一直以來與日本軍方勾結(jié)的事實,從這個角度而言,上述的“盡快讓其撤兵”之說法究竟有多大的可信度尚不得而知,畢竟這種說法與森恪一直以來鼓動對外侵略的形象大相徑庭。
在日本第三次出兵山東的決策過程中,日本軍方特別是陸軍的意見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將其定義為主要決策角色應無誤。田中義一起到的作用主要是配合軍方的意見,而森恪所扮演的角色有待深入研究。
四、結(jié)論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大致得出如下結(jié)論:
其一,將田中義一視作日本三次出兵山東的最主要的決策角色似有不妥。在三次出兵山東的決策過程中,田中義一雖為內(nèi)閣總理大臣和政友會總裁,但承受了來自各方的壓力。另外,其在政友會中根基不深,加之內(nèi)閣中有陸軍的白川義則、森恪等對華強硬派的存在,因此,對于出兵山東田中義一雖然基本上持審慎態(tài)度,但迫于壓力不得不采納強硬派的主張。不過,在三次出兵山東事件中,田中首先負有領(lǐng)導責任,作為首相無法最大限度上貫徹自己的主張,這本身就是一種失敗,而且也是一種縱容。其次,田中義一之所以多次表現(xiàn)出猶豫態(tài)度,并非是反對對華侵略,而是有自己的打算,例如田中在竊取中國東北地區(qū)的利益方面與日本軍方有截然不同的做法,他寄希望于扶持張作霖來確保日本在中國東北地區(qū)的利益,而日本軍方則主張武力強占,這種分歧導致了其后皇姑屯事件的發(fā)生,而田中在張作霖被炸死后的反應也間接驗證了這一點。不過,田中的最終目的依然是維護日本所謂的“國益”,這一點與森恪、日本軍方等強硬派本質(zhì)上是相同的。但雖如此,很難將田中義一認定為日本三次出兵山東的最主要決策角色。
其二,日本三次出兵山東的最主要決策角色為政友會、森恪以及日本軍方。政友會在前兩次出兵山東的決策過程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在這個階段日本依然屬于政黨政治,政友會不僅能夠影響田中義一的外交決策,而且其中的強硬派在田中內(nèi)閣中有很大的發(fā)言權(quán)。森恪雖然在當時算不上位高權(quán)重,但其與田中私交頗深,出身于三井財閥,在政友會中有深厚的根基,并且本人也是對外侵略政策的支持者。另外,內(nèi)閣的外相由田中義一兼任,這更是給了森恪以極大的空間。日本軍方雖然在出兵山東一事上內(nèi)部意見不統(tǒng)一,但以陸軍大臣白川義則為代表的對華強硬派自始至終積極推動出兵,特別是到了第三次出兵山東之際,日本軍方的力量空前膨脹,并且這時陸軍省、參謀本部以及海軍等基本上實現(xiàn)了意見的統(tǒng)一,因此,將其視作最主要決策角色之一應不為過。
總而言之,日本三次出兵山東是中日關(guān)系史上的重大事件,期間造成的“濟南慘案”震驚中外。在中外史料不斷開放的背景下從不同的視角對該段歷史進行再研究,有利于更好地揭露日本軍國主義總體戰(zhàn)的特點和本質(zhì)。
參考文獻:
[1]李家振,郭墨蘭.濟南慘案述論[J].近代史研究,1985(5).
[2]鹿錫俊.濟南慘案前后蔣介石的對日交涉[J].史學月刊, 1988(2).
[3]李明明.《申報》關(guān)于“1928年日本出兵山東”的報道探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0).
[4]吉野作造.対支出兵[J].中央公論,1928(6).
[5]升味準之輔.日本政黨史論5:西園寺と政黨政治[M].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79:137.
[6]林健太郎.昭和史と私[M].東京:文藝春秋,1992:37.
[7]山浦貫一.森恪[M].東京:森恪傳記編纂會,1940.
[8]日本外交年表並主要文書:下[M].東京:原書房,2007.
[9]關(guān)寬治,島田俊彥.滿洲事變[M].王振鎖,王家驊,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27.
[10]斎藤良衛(wèi).張作霖の死[J].會津短期大學學報,開學五周年記念號.
作者簡介:張永濤(1976—),男,漢族,山東日照人,山東財經(jīng)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日本歷史與外交。
(責任編輯: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