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曉軍
(威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河北 邢臺 054700)
去冬今春威縣氣溫持續(xù)偏高,氣溫持續(xù)顯著偏高,加快了小麥生育進程。為及時掌握小麥越冬后生長情況,精準指導麥田春季管理,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站組織技術人員,對當前全縣小麥苗情、墑情和病蟲草情進行了多次監(jiān)測調查,在認真分析當前小麥生產形勢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威縣2020年小麥春季管理技術意見。
從連日來考察結果看,今年我縣小麥生產形勢總體上屬于近年來比較好的一年,
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苗情較為均衡一致,壯苗面積高于常年。全縣23萬畝小麥,其中一類苗面積6.8萬畝,二類苗面積12.4萬畝,三類苗1.8萬畝。苗情總體好于上年,屬于近年來比較好的年份。
(2)群體充足,個體健壯。全縣麥田平均畝總莖蘗數83.6 萬,較上年同期增4.3萬,比越冬期增6.8萬;畝3葉大蘗數58.3萬,較上年同期增13.2萬;主莖葉齡5.6,較上年同期增0.5,比越冬期增0.3;單株莖蘗數3.5個,較上年同期增0.2個,比越冬期增0.17個;單株次生根4.8條,較上年同期增0.6條,比越冬期增1.2條。越冬期間,小麥斷續(xù)生長,個體和群體發(fā)育指標均有所增加。
10月上旬小麥播種期間,全縣平均降雨量21.4mm,土壤表墑充足,適宜小麥播種和出苗,搶墑播種面積大,造墑播種和澆蒙頭水的比例低于常年。小麥越冬期間,全縣平均降水量20.6mm,1月5~7日出現全縣范圍降雪,降雪量達9.1~22.4mm,有效補充了土壤水分。小麥返青后,大部分麥田墑情較好,不同類型麥田墑情差異較大。據監(jiān)測,造墑播種或冬前澆凍水的麥田底墑和表墑均較好,0~20cm土層相對含水量在60%以上,對小麥返青后個體生長十分有利;部分播種后始終未澆水、土壤質地偏沙的地塊墑情較差,0~20cm土層相對含水量在45%以下。
今年小麥返青時間在2月中旬初,比常年平均返青日期早10天左右。3月中旬初小麥普遍進入起身期,比常年早10天左右,預計拔節(jié)期比常年提早7-10天。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小麥生產也存在著一些不利因素和風險。一是越冬期較常年溫度偏高1.2℃,暖冬有利于蟲卵和病菌的越冬存活,春季小麥恢復生長后容易導致病蟲害的發(fā)生;二是部分冬前旺苗地塊群體偏大,后期存在倒伏風險;三是早春溫度較常年偏高,植株個體發(fā)育較快,春季生育期提前,如果遇到“倒春寒”天氣時,低溫凍害的風險增大。
針對當前的小麥苗情特點,今年小麥春季管理要突出“早”、重在“防”,強化田間分類管理,保壯苗穩(wěn)健生長,控旺苗預防倒伏,促弱苗轉化升級。具體抓好以下五項關鍵措施的落實:
早春麥田要先鎮(zhèn)壓再鋤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滅除越冬雜草,以達到土層上松下實、提墑保墑增溫抗旱的作用。對于吊根苗和田間坷垃較多、秸稈還田質量不高導致土壤暄松的地塊,要在早春土壤化凍后晴天中午前后進行鎮(zhèn)壓,促使土壤下層水分向上移動,起到提墑、保墑、抗旱的作用;對長勢過旺麥田,要在起身期前后鎮(zhèn)壓,可以抑制地上部生長,促進根系下扎,起到控旺轉壯作用。
針對不同類型的麥田,在小麥春管措施上要精準因地因苗施策。
(1)對于土壤表層相對含水量低于45%、旱情較重的麥田,要爭取盡早盡快搶澆“保命水”,日平均氣溫穩(wěn)定在6℃時,采取小水或微灌的方式進行灌溉;對于播種晚(畝群體小于45萬)的弱苗,返青后要及早管理。在返漿期趁墑追施5~10kg尿素,促根增蘗保穗數。只要墑情尚可,應盡量避免早春澆水,以免降低地溫延緩麥苗生長發(fā)育。
(2)對群體偏?。ǚ登嗥诋€莖數在60萬以下)或墑情較差的三類麥田,春季管理以促為主,及早開始劃鋤,以增溫促早發(fā),第一次肥水管理要提前到起身期前(3月10~20日)進行,畝撒施6~9kg尿素,以利盡快形成分蘗成穗,增加畝穗數,到拔節(jié)期每畝再追施6~9kg尿素,促進小麥生長發(fā)育,顯著增加穗粒數。
(3)對于旺苗麥田,應以控為主。在返青至起身階段及早鎮(zhèn)壓1~2次,應選在晴好天上午霜凍、露水消失后進行,以抑制春季分蘗和基部節(jié)間過度伸長,形成合理的群體結構。
據調查結果,今年以小麥條銹病、莖基腐病和紅蜘蛛、麥蚜等病蟲害為重點,抓住關鍵時期,實行科學防控。加強病蟲草害預測預報,科學制定防治方案,及早準備藥劑藥械,組織開展統(tǒng)防統(tǒng)治,及時做好“一噴三防”,全方位做到綠色防控。
要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對可能出現的“倒春寒”等氣象災害,科學制定防災減災預案,及早做好預防措施及災后補救措施。在寒流來臨前,對墑情不好的麥田應對及時進行開展春季灌溉,以改善土壤墑情,減小地面溫度變幅,以預防春季麥田凍害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