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德勇
[摘要]學生提升地理綜合思維能力的起點是地理核心概念的學習。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對地理概念的形象化學習,形成結構化的概念體系,并通過對地理概念關鍵屬性的深度研究,有效提升思維品質和綜合思維能力。
[關鍵詞]概念教學;綜合思維;地理概念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20)34-0087-02
一、問題的提出:地理概念教學存在“表面化”現象
筆者通過觀察和總結發(fā)現,考試中涉及地理概念類的題目,往往是學生的易錯點。例如:
圖l為某地地質剖面示意圖,圖2是圖1中R處河流某一平直河道的剖面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M處的地質構造是____,N處的地質構造是________。
(2)K處的巖石主要是由________(地質作用)形成的,在其影響下,附近的巖石可能轉變?yōu)開___(巖石類型)。
在高一期中考試時,學生對于此題(1)、(2)小題的作答,很多都是答非所問、張冠李戴,部分學生看到了地表高低起伏,腦海里就想到了要回答地形。可以看出,這些學生對于“地形”“地質構造”“地質作用”等概念沒弄清楚,缺乏深入、系統的理解。
掌握地理概念是認識地理事物、地理現象,探究地理規(guī)律和本質的前提和基礎。
考試中涉及地理基本概念的題目,學生的錯誤率往往偏高。筆者認為教材中給出的地理概念一般只是對概念的陳述,比較概括抽象,沒有給出概念的形成過程和解釋,教師對概念的教學重視程度不夠,缺乏對概念含義的深層次剖析,學生對概念的理解也就比較粗淺,沒有真正理解概念的形成過程和實質內涵,遇到具體問題也就不能清晰區(qū)分和靈活運用相關概念,當然也會影響地理知識的構建、思維的形成和能力的提升。
二、地理概念教學的重要性
地理概念是對地理現象、地理規(guī)律和原理的抽象概括和總結。地理概念是地理教與學的基礎,也是培養(yǎng)學生地理思維的關鍵。
1.掌握地理概念是認識地理現象和探究地理問題的基礎
例如,2019年高考文綜全國卷I地理第1題涉及“抱團飛地”發(fā)展模式,學生只有通過“現場學習”材料中所給的概念,厘清材料中概念所描述的地理現象,發(fā)掘其內涵,才能結合所學地理知識去進一步探究材料中的問題。
2.掌握地理概念是運用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規(guī)律的關鍵
例如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材中關于季風的概念是“大范圍地區(qū)盛行風隨季節(jié)有顯著改變的現象”。學生首先在自主探究季風概念的基礎上,對季風概念的內涵進行剖析:盛行風的顯著改變是指什么?盛行風的風向是如何隨季節(jié)而發(fā)生明顯改變的?為什么風向會隨季節(jié)而發(fā)生明顯著改變?只有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探究,才能深刻理解季風的概念。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對季風的形成原因、發(fā)源地、性質、典型分布地區(qū)等進行綜合討論分析。例如影響季風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冬夏季風的特點如何?季風會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哪些影響?……通過對季風概念的深入剖析,讓學生真正掌握季風的原理,并運用其來解決生產生活中有關季風的問題。
三、優(yōu)化地理概念教學的策略
1.將地理概念直觀化
地理概念的概括性一般較強,也比較抽象。教學地理概念時利用地圖、多媒體等工具將地理概念直觀地展示給學生,有助于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從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比如高一剛開學講“天體系統”,如果只是按照課本的解釋將天體系統定義為“天體之間相互吸引、相互繞轉構成天體系統”,學生比較難理解其本質。課堂上筆者借助多媒體,給學生演示:首先是月球繞地球運動構成了地月系,然后是地球和月球繞太陽運動,進而擴展到整個可見宇宙。學生可以直觀地觀察天體系統,然后再進一步運用物理學原理解釋其形成機制,這樣就能更好地判別和理解天體系統了。又如講植被帶的時候,筆者把學生帶到校園道路旁,讓學生看到法國梧桐樹,跟他們講這就是溫帶落葉闊葉樹。這樣就可以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和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
2.通過對比教學地理概念
高中地理概念類型多樣,有些概念的意義相似或相近,地理教材對這些概念沒有進行總結區(qū)分,學生很容易混淆。比如“氣旋”與“反氣旋”、“背斜”與“向斜”、“光照”與“熱量”、“水資源”與“水力資源”等,都是存在相似意義而又有區(qū)別的概念。
我們在教學中,通過對比概念之間的不同點,類比概念之間的相同點,就能夠幫助學生更深入地厘清概念的本質,掌握它們的內涵和外延。比如“寒流”與“暖流”、“暖鋒”與“冷鋒”這兩組概念,既有相似之處(都是與經過地區(qū)下墊面氣溫進行比較,得出的“寒或暖”“冷或暖”,都是一個比較溫度——這樣就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暖流和暖鋒經過會增溫,寒流和冷鋒經過會降溫),又有不同之處(一個是洋流,寒暖流交匯處引起的是海水的攪動;一個是氣流,冷暖鋒相遇往往會引起天氣的變化,如刮風、降水等)。通過對地理概念的比較學習,學生對地理概念產生的一些地理意義也能夠更好地掌握。
3.將地理概念結構化
中學地理教材章節(jié)之間的系統性較強,涉及的一些地理概念之間往往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在進行地理概念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熟悉的概念來生成新的概念,將新概念融人整個概念體系中,將諸多概念之間的關聯建立起來,引導學生逐漸建構完善的知識體系。例如,講完“熱力環(huán)流”之后,我們可以讓學生運用與熱力環(huán)流相關的概念,如“熱力環(huán)流”“高氣壓”“低氣壓”“地面冷熱不均”“大氣水平運動”“大氣垂直運動”“空氣上升”“空氣下沉”“海陸風”“山谷風”“城市風”“陰雨”“晴朗”,畫概念之間的邏輯結構關系圖(如圖3),幫助學生將這些相關的概念結構化,從而更好地理解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促進學生對知識結構的整體把握。
4.在概念深化中提升學生思堆能力
隨著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提升被越來越多的教育者關注。要讓學生深入理解地理概念的內涵,能夠靈活運用地理概念,對地理概念的教學必須要深化,而深化地理概念教學最關鍵的就是要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讓學生在探究中內化、深化地理概念。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精心創(chuàng)設一些具有挑戰(zhàn)性和探究意義的情境,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探究。例如在“熱力環(huán)流”一節(jié)的教學中,教師并沒有直接讓學生做模擬熱力環(huán)流的實驗,而是讓學生根據提供的實驗器材,自己設計一個模擬熱力環(huán)流的實驗。學生看到材料中有玻璃器皿、冰塊、開水、香等,經過小組討論、思考,就會想到在玻璃器皿的不同位置,利用冰塊和開水的冷熱差異來模擬熱力環(huán)流,再利用點燃的香生成的煙來展示氣流的運動情況。比起直接讓學生演示,“實驗設計”不僅要求學生對熱力環(huán)流的概念有深入的理解,而且通過讓學生進行設計,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研究啟示
地理概念的學習在地理學習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培養(yǎng)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在地理課堂上,教師應運用多種手段進行地理概念教學,引導學生理解其關鍵屬性,深挖其內涵,促進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提升,同時促進學生對地理概念的結構化理解。
[參考文獻]
[1]徐雯.對地理概念教學的幾點思考[J].地理教學,2018(10):34-37.
[2]陳文新.基于核心素養(yǎng)視角例談高中地理概念教學策略[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7(8):111-113.
(責任編輯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