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捷
《百歲所思》為中國語言學家、文學家周有光的短篇散文集。周有光老先生以其“百年滄桑的經(jīng)歷,中西貫通的識見”,從他的視角描述了對人生、對世界的看法。全書個別篇章按內(nèi)容排序,其他主要以寫作時間為序,通過閱讀,我們了解世界的變化,也了解這位百歲老人的心路變化。
《百歲所思》這本書是朋友推薦給我看的,他的推薦語非常有趣:快去看周老寫的《百歲所思》,里面給其他人物寫小傳的時候都很用心,偏偏給他的連襟沈從文寫的時候浮皮潦草。以前了解沈從文,是從他的文字中,比如《邊城》《湘行散記》等。如今有機會從同時代的親友筆下了解真實的沈從文,出于該目的,我打開了《百歲所思》這本書,而后被周老的散文吸引到了。
本以為來自這位百歲老人的文字,會更加嚴肅或者晦澀,沒想到卻是這樣的淺顯易懂。他的孫女周和慶曾說過,爺爺過百后,仍寫許多雜文小品文,“用筆精湛,思想開朗,充滿了信息時代的朝氣,連年輕人看了都自嘆弗如。”作為漢語拼音之父和語言學家,周有光對文字的掌握絕不差,但他并不會刻意“炫技”,而是喜歡用平實無華的語言描述人生中的所見所想,就像一位智慧老人在與年輕人進行交談。正如周老所言:“我的文章,中學生都能看懂。我是搞科普的,專業(yè)的文章,也需用很普通的話來寫?!?/p>
他談論起自己的生活,講述著自己的長壽之道,當他的妻子張允和尚在人世時,他們每天上午下午都要喝茶,清茶或者是英國紅茶,有時候也會喝咖啡。而他們總喜歡在喝咖啡時舉杯,這是一生相敬的好習慣。年紀愈長,他的生活變得越簡單,他有知名的三不主義:不立遺囑、不過生日、不過年節(jié),“日常生活越來越簡單,生活需要也越來越少”。
對周老來說,年齡的增長并不是負擔,他不會依仗著年老就以高人一等的姿態(tài)去教育他人,反而有一種更加親切的“童趣”。面對年齡的增長,他也并不慌張,不認為活一天少一天,而是“活一天多一天”。他從81歲開始,作為1歲從頭算起,當他92歲的時候,小朋友送他一張賀年卡,上書“祝賀12歲的老爺爺新春快樂”!
周老令人尊敬之處,在于他年輕時經(jīng)歷了戰(zhàn)爭、革命,身邊的朋友親人被殺害或者迫害,他相攜一生的愛妻也先他離世,但是他在晚年依舊保持著非常簡樸、充實的狀態(tài),繼續(xù)讀書念報寫作,有很多年輕的朋友。
他是一個積極樂觀、苦中作樂的人,一時樂觀容易,一輩子樂觀則是一種修行,而這也許正是他長壽的秘訣。
比如生活環(huán)境艱苦,周老就用橡皮膏補褲子,破洞的褲子被聶紺弩風趣的詩稱“人譏后補無完褲,此示先生少俗情”;去干校的時候不允許帶書,就帶二三十本各國文字的《毛主席語錄》,利用空閑時間做文字研究;在地下勞作時,他觀察到有趣的現(xiàn)象,稱之為“大雁糞雨”,又形象,又好笑;他老來學習電腦,和孩子們一起學,看到孩子在電腦上亂打字,便開玩笑說“清風不識字,何故亂打字”!
這樣的樂觀、求新和主觀能動性還體現(xiàn)在他周游世界的過程中,他早年留洋,后來受邀出訪許多國家,見過世界之大,更保持著開放、兼收并蓄的心態(tài)。
他觀察到牡丹江青年們結隊挖掘耗子洞,感慨耗子也是美食家;他發(fā)現(xiàn)西方發(fā)達國家正規(guī)的宴會都用法國菜,于是感慨中華烹飪可能是“藝術有余而科學不足,此外還需要更多一點飲食哲學”;他遍訪各國,發(fā)現(xiàn)西方的科技文化是主流,不崇洋媚外也不妄自菲薄,而是客觀地評判美國人知彼知己,用西方科學方法研究人類的一切文明,進而對比中國的求變之道。
除了對人生、社會和世界的思考,他還寫過許多篇風趣幽默的人物小傳。他寫膽識過人的銀行家章乃器,描述他曾經(jīng)如何風光又如何坎坷,感慨“頭角崢嶸必然頭破血流”;他寫語法學大師呂叔湘的往事種種,敬贊其“人生的價值不在壽和富,而在光和熱”,這也應當是我們前進的方向;他寫《中國日報》創(chuàng)始人劉尊棋,他們在小得可憐的辦公室里,討論世界和中國的局勢,幾乎沒有談過生活和家常,也許是英雄不問來路;他寫自己和妻子張允和的往事,寫張家姐妹從小學習昆曲,進行著“流水式”的愛情,百歲以后還是能夠回想起往日,兩人在法租界的法國花園里聽貝多芬的交響樂,躺在躺椅上,聽著聽著睡著了,原來歲月也曾經(jīng)這般如花美眷。
他寫他的尊師、他的愛妻、他的朋友們時,都用長長的篇幅描寫那些溫柔而有力量的往事??善岬竭B襟沈從文,就好像在記沒什么營養(yǎng)的流水賬。
沈從文小學沒畢業(yè),對親戚家的小孩說“真好,你小學畢業(yè)了,我小學還沒畢業(yè)”;又或者說沈從文出生于湘西鳳凰,時至今日都很閉塞,所以他后來進京,就是“鄉(xiāng)下人進城了”。但周老大概覺得既然是給人寫小傳了,就得夸兩句,但也是干巴巴的——“但是他了不起的是,什么都是靠自修成才”,“沈從文如果多活兩年,很有可能得諾貝爾文學獎”。他并沒有舉一些生動的例子來論證,而是完成任務一樣,急著寫沈從文一點生平,就草草了事。讀來總覺得周老是個可愛的小老頭,不禁會心一笑。
求學八十年,周老的人生長度已經(jīng)超過了大部分人,當他一百多歲時,仍然能夠生活自理,大腦也十分清醒。這和他清淡的飲食和良好的生活習慣有關,也和他活到老學到老的心態(tài)有關。一直使用著的大腦,才是有活力的大腦。周老大學里沒有學過微積分,后來朋友教他,他很快就搞懂了其中的原理。他晚上睡不著覺,便到女兒的房間里翻百科全書,了解自己想不明白的事。他看雜志時,總是在重要的文章里標滿批注,他的女兒再讀時,也會有重新的感悟和理解。
周老常常對其孫女周和慶說:“人生就是一場馬拉松長跑,不要太在乎一時之長短?!弊x著這本《百歲所思》,想起周老這百年里的種種,開始對未來的人生有了更多期待。
周老雖已百歲,但仍有所思,更何況是我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