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少華,彭爐曉,劉 斌,楊德錢,趙鳳林
(1.湖南中醫(yī)藥大學2012級本碩連讀生,湖南 長沙 410208;2.重慶市墊江縣中醫(yī)院,重慶 墊江 408300)
《中國心血管報告2018》指出,在我國2.9億心血管患者中,高血壓高達2.45億,并且成人平均高血壓發(fā)病率高達25.2%[1],高血壓及其帶來的心腦血管等并發(fā)癥,而肥胖(Obesity)作為高血壓的獨立危險因素,可顯著增加死亡率[2]。研究顯示,約有九成肥胖患者(BMI≥28kg/m2)合并高血壓,在BMI≥24kg/m2患者中發(fā)現(xiàn)高血壓風險是正常的3~4倍[3]。因此,防止高血壓合并肥胖是重中之重。本研究在常規(guī)西藥治療基礎(chǔ)上加用真武湯合五苓散治療肥胖相關(guān)性高血壓陽虛水停證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80例,均為2018年9月至2020年2月重慶市墊江縣中醫(yī)院心病科收治的肥胖相關(guān)性高血壓陽虛水停證患者,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及治療組各40例。治療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48.40±6.52)歲;病程(4.90±1.45)年;合并冠心病5例,高血壓性心臟病10例,血脂異常40例;高血壓I級32例,II級8例;平均體重指數(shù)(29.79±0.92),平均腰圍(87.50±4.42)。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50.05±7.09)歲;病程(5.18±1.45)年;合并冠心病8例,高血壓性心臟病7例,血脂異常39例;高血壓I級29例,II級11例;平均體重指數(shù)(29.88±1.26),平均腰圍(88.43±5.28)。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考《2016肥胖相關(guān)性高血壓管理的中國專家共識》[4]。①原發(fā)性高血壓診斷標準:排除繼發(fā)性高血壓,在未服用任何降壓藥情況下,且在安靜及非同日連續(xù)3次及以上測得診室血壓SBP≥140mm Hg和/或DBP≥90mmHg;或已測血壓小于140/90 mmHg,但既往已有高血壓,近期有生活方式干預或服用降壓藥物;②單純性肥胖診斷標準:在無明顯的內(nèi)分泌紊亂及代謝障礙疾病引起的肥胖的基礎(chǔ)上,BMI≥28㎏/㎡為肥胖和(或)腰圍大于等于90/85cm(男/女)。
中醫(yī)辨證分型標準按《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制定。主癥為眩暈、畏寒肢冷、體胖,次癥為腰膝酸軟、乏力、耳鳴、尿少、夜尿頻多、大便稀薄、喜飲熱水、性功能失常(遺精、陽痿、早泄)或月經(jīng)失調(diào),舌體胖嫩邊有齒痕、苔薄白或白滑,脈沉細、沉遲或沉弱。具備主癥加次癥2項,并結(jié)合舌、脈象即可確立診斷。
納入標準:①年齡18~65歲,性別不限;②符合原發(fā)性高血壓診斷標準的1、2級高血壓(中危及高危),符合單純性肥胖診斷標準;③符合陽虛水停證中醫(yī)診斷標準;④知情同意,自愿參加。
排除標準:①繼發(fā)性高血壓、惡性高血壓、高血壓3級或高血壓分層屬于很高危;②近期有服用減肥藥物或者其他減肥法等;③肥胖伴隨內(nèi)分泌疾病如糖尿病、甲狀腺功能異常、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或者腫瘤等嚴重疾??;④無法停止服用其他可能對血壓造成影響的藥物;⑤不符合中、西醫(yī)診斷標準;⑥按規(guī)定用藥,無法判定療效;⑦年齡在18歲以下或65歲以上、妊娠或哺乳期有精神疾病。
根據(jù)《2016肥胖相關(guān)性高血壓管理的中國專家共識》[4]給予治療。口服替米沙坦片(上海勃林格殷格翰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J20090089)40mg,每日1次。
治療組加用真武湯合五苓散(顆粒劑)。制附子12g,白芍15g,白術(shù)12g,生姜10g,茯苓15g,豬苓15g,桂枝10g,澤瀉15g。顆粒制劑為北京康仁堂藥業(yè)生產(chǎn),統(tǒng)一由中藥房配置,日1劑,共2包,1次1包,于餐后0.5h開水沖服。
兩組均服藥2周為一療程,2個療程后觀察療效。治療期間避風寒,避免情緒刺激,飲食清淡,禁滋膩辛辣食物,禁煙酒。禁止使用其他影響降壓的中、西藥物,禁用減肥藥物及減肥方法。
記錄治療前后癥狀、體征變化情況,以中醫(yī)證候積分進行量化。主癥按無、輕度、中度、重度依次記0、2、4、6分,次癥按不同程度分別記0、1、2、3分。
血壓指標:安靜狀態(tài)下按照常規(guī)血壓測量方法連續(xù)3次測量其血壓,取其均值,每次測量時間間隔大于5min。
減重指標:分別于治療前、治療2周后、4周后測量體重指數(shù)(BMI)、腰圍變化。
血脂指標:分別于治療前、治療2周后、4周后測量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
安全性指標:如生命體征、三大常規(guī)、肝腎功能等,隨時記錄不良反應及不良事件。
用SPSS25.0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滿足正態(tài)檢驗者,組間比較予以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nèi)比較予以配對樣本t檢驗;不滿足正態(tài)性檢驗者,組間比較予以兩樣本秩和檢驗,組內(nèi)比較予以配對秩和t檢驗,等級資料予以兩樣本比較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顯效:臨床癥狀、體征較大程度好轉(zhuǎn),總積分減少幅度超過70%。有效: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總積分減少幅度超過30%,小于70%。無效:臨床癥狀稍有緩解,總積分減少幅度小于30%。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注:與對照組比較,△Z=4.188,P<0.05。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40 22.13±3.20△ 10.05±3.86△對照組 40 20.75±4.01 14.40±4.81
兩組中醫(yī)證候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中醫(yī)證候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血壓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壓比較 (mmHg,±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壓比較 (mmHg,±s)
組別 例 SBP DBP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40 152.33±7.77 132.75±5.78 95.45±5.67 84.08±5.36對照組 40 153.93±7.89 140.30±4.68 96.15±5.71 86.50±5.97
兩組治療后收縮壓以及舒張壓均明顯下降(P<0.01)。治療后收縮壓組間數(shù)據(jù)經(jīng)獨立樣本t檢驗,檢驗值P=0.000<0.05,t=-6.419;而舒張壓組間數(shù)據(jù)經(jīng)獨立樣本t檢驗,檢驗值P=0.06>0.05,t=-1.911。說明在收縮壓下降程度上,治療組更為顯著,但舒張壓較對照組無明顯差異。
兩組前后肥胖情況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肥胖情況比較
兩組治療后BMI以及腰圍均明顯下降(P<0.01)。治療后BMI組間數(shù)據(jù)經(jīng)獨立樣本t檢驗,得檢驗值P=0.034,t=-2.155;腰圍組間數(shù)據(jù)經(jīng)獨立樣本t檢驗,檢驗值P=0.017,t=-2.452。
兩組前后血脂情況比較見表5。
表5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情況比較 (mmol/L,±s)
表5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情況比較 (mmol/L,±s)
項目 治療組 (40例) 對照組(40例)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TG(mmol/L) 2.31±0.681.76±0.552.32±0.742.32±0.62 TC(mmol/L) 5.68±0.504.75±0.445.49±0.655.47±0.48 LDL-c(mmol/L) 3.44±0.592.93±0.383.26±0.663.31±0.48 HDL-c(mmol/L) 1.36±0.581.56±0.381.25±0.651.17±0.49
治療組治療后血脂各項指標均明顯下降,而對照組治療后血脂各項指標較前無明顯改變。治療后TC、HDL-c組間數(shù)據(jù)經(jīng)兩樣本秩和檢驗,檢驗值PTC=0.017,Z=4.012;PHDL-c=0.000,Z=-4.547;TG、LDL-c組間數(shù)據(jù)經(jīng)獨立樣本t檢驗,檢驗值PTG=0.000,t=-7.064;PLDL-c=0.000,t=-3.829。
兩組安全性比較。兩組治療期間均無明顯生命體征異常,三大常規(guī)、肝腎功、電解質(zhì)等理化檢查均無明顯差異。用藥期間未見藥物過敏等不良反應。
隨著城市化進程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已成為常見病,并且普遍存在于高血壓患者中。而肥胖作為高血壓的獨立危險因素,常影響高血壓的治療及預后。肥胖相關(guān)性高血壓多與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以及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過度激活、炎癥反應、血管功能異常、腎臟病變、脂肪病變、胃腸道功能異常等多方面因素有關(guān)。
高血壓屬中醫(yī)“眩暈”、“頭痛”、“肝風”等范疇。《素問·至真要大論》提到“諸風掉眩,皆屬于肝”,提出眩暈與肝風有關(guān)?!秱摗分^“痰飲致眩”,提出了“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之法,《靈樞·衛(wèi)氣》謂“上虛致?!薄!鹅`樞·口問》謂“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薄R约啊毒霸廊珪ぱ_\》指出“眩暈一證,虛者居其八九”。都揭示了“因虛致?!币彩茄灥闹匾C之一。目前傳統(tǒng)的觀點[5]認為本病與肝腎相關(guān),其主要病機為上實下虛。“上實”為肝風上擾,氣血逆亂于上?!跋绿摗睘槟I陰虧虛,水不涵木,肝失滋養(yǎng)而致肝陽偏盛,病程長久,陰損及陽,致使陰陽兩虛,出現(xiàn)眩暈、頭痛的癥候。而對于肥胖的認識,在《內(nèi)經(jīng)》中就將肥胖分成肥、膏、肉3種類型,并提到“氣有余”為肥胖特有體質(zhì),且認識到肥胖會并發(fā)“消渴”、“中風”、“痹證”等多種疾病,提出可通過芳香清化之法治療肥胖。而《石室秘錄》指出:“肥人多痰,乃氣虛也?!蹦I為氣之根,脾為氣之源,氣虛則首當傷其脾腎,脾氣虛則運化不力,聚濕成痰;腎氣不足則腎陽虛衰,蒸化無力,水不化氣,痰飲則生。因此,補脾胃之土時應當兼顧命門之火,火為土母,益火補土,土自生氣,氣足則使痰消,即所謂不治痰而正治痰也。肥胖是以本虛(脾腎陽氣虛)為主,兼有標實(水濕、血瘀、氣滯),治療多以溫陽、行氣、化濕、豁痰、利水、通腑之法[6]。
陽虛水停為高血壓合并肥胖關(guān)鍵病機,故應遵循仲景“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之法,用溫陽利水之真武湯合五苓散。方中附子、澤瀉為君藥,附子可大補脾腎陽氣、澤瀉則可利水滲濕;白術(shù)、茯苓、生姜、豬苓為臣藥,生姜溫胃散水和胃降逆、作用于上焦,白術(shù)可健脾燥濕、作用于中焦,茯苓健脾滲濕利水、作用于下焦,三藥合用使水液從上中下三焦分消,藥性平和,且茯苓、豬苓合用能助澤瀉更好的發(fā)揮利水滲濕之功;白芍、桂枝為佐藥,白芍能活血利小便,其酸甘之性可制約附子、生姜的燥烈,又可防止利水太過而傷陰;而桂枝可溫陽化氣,能溫通經(jīng)脈有幫助膀胱氣化的作用,與茯苓相配可平水氣上逆。全方體現(xiàn)了陰求陽則生化無窮的原則,有溫陽利水、健脾燥濕之功。
現(xiàn)代研究表明,附子有抗炎、擴血管、免疫調(diào)節(jié)多種作用,可升高機體內(nèi)一氧化氮水平,降低丙二醛水平,從而達到降壓和抗氧化作 用[7]。澤瀉和茯苓配伍有協(xié)同降血脂及減重療效,其中澤瀉中的三萜類化合物可抑制外源性膽固醇及甘油三酯的吸收,從而降低膽固醇和三酰甘油[8]。而茯苓具有潛在醛固酮受體拮抗成分,可促進機體水鹽代謝而達到利尿效果,其茯苓多糖和三萜類成分還能抗炎、增強機體免疫功能[9]。白術(shù)含白術(shù)內(nèi)酯I可抗炎,白術(shù)內(nèi)酯II、III可抗血小板聚集,且可促進胃腸道運動[10]。桂枝具有舒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huán),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11]。白芍所含芍藥苷可降血壓和舒張血管,還可降血脂從而抑制炎性細胞因子[12]。
真武湯合五苓散輔治肥胖相關(guān)性高血壓能有效改善中醫(yī)證候,降低血壓,減輕體重,縮小腰圍,改善血脂代謝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