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媛媛
[摘? 要] “消元”作為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貫穿在整個初高中的數學學習中,也是近幾年中高考的命題熱點,其地位不言而喻. 文章結合七年級學生的學情特征,針對七年級教學,就“消元”思維訓練要達到的層次目標和日常教學抓手進行簡單的探討.
[關鍵詞] 消元;層次目標;教學抓手
時下,“核心素養(yǎng)”“立德樹人”等教育理念和目標成了我們日常教學和教研的研討主題. 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直指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yǎng). 學生數學能力是否得到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學科核心素養(yǎng)教學的有效性. 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yǎng),往往回歸到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 “消元”作為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貫穿整個初高中的數學學習,其地位不言而喻. 這一點,從近幾年的福建數學中考試題就可以看出端倪. 因此,學生如果能夠具備“消元”意識,掌握相關方法,或許就能像我們期許的那樣,在數學之路走得更遠. 那我們該怎么做呢?其實,“消元”的思維訓練在學生剛入初中時就應著手進行. 在此,筆者針對七年級學生的數學教學,就如何進行相關訓練,談幾點自己的心得. 簡言之,就是做到“兩個明確”,找準“兩個抓手”.
做到“兩個明確”
1. 明確七年級學生的學情特征
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zhàn)百勝”. 要想在“消元”思維訓練中取得預期的效果,我們就要明確七年級學生的學情特征. 學生在七年級的學習中需要完成從數到式的過渡. 小學階段的數學較為具體形象,初中數學開始往抽象發(fā)展. 抽象思維要求學生學會從數學的角度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并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相關問題,這對學生的要求較高,而“參數”恰好又是一個很抽象的東西,所以學生遇到相關問題時普遍會覺得困難.
教學上的難點,往往也是思維的生長點. “含參”類題目雖然難度較大,但是如果學生在解決此類題目的過程中,能夠獲得良好的數學體驗和成就感,就能逐漸建立解決此類問題的信心,這也是在七年級進行“消元”思維訓練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 因此,作為教師,我們要 善于利用這些思維的生長點,在教學中把握好節(jié)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層層推進.
2. 明確“消元”思維訓練要達成的三個層次目標
對于“消元”,如果我們能夠明確“消元”思維訓練要達成的層次目標,就能在日常教學中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第一層次:學生初步擁有“消元”意識,在遇到含參問題時能夠從“消元”的角度尋找解題突破口. 培養(yǎng)學生的“消元”意識,其實是要求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發(fā)現(xiàn)問題,嘗試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來思考和解決問題,這是發(fā)展學生應用意識的前提.?搖
第二層次:學生掌握有效的“消元”方法. 在人教版教材中明確提到“將未知數的個數由多化少、逐一解決的思想,叫作消元思想”,也就是說學生在“消元”過程中,要明確一個原則——由多化少、逐一解決. 把握住這個原則,學生就能獲得分析和解決含未知數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
第三層次:“無中生有”——學生在遇到問題時通過主動設元的方式尋求解題途徑. 如果題目條件含有未知數,學生能夠捕捉到相關信息,并順著“消元”這條路走下去,這其實可以通過長年累月的訓練和積累達成,只是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收獲得更多的是方法,還停留在技能形成層面,屬于前兩個層次. “無中生有”,顧名思義,就是題目條件不含未知數或者情境新穎,表面與“消元”關聯(lián)不大. 在這種情況下,學生還能主動設元,探索解題方向,就意味著學生的推理能力、數學建模、應用意識和創(chuàng)新思維等數學素養(yǎng),都得到了一定的發(fā)展.
找準“兩個抓手”
明確了七年級學生的學情特征和“消元”思維訓練要達成的三個層次目標,我們就可以立足于日常教學,從兩方面入手:典型章節(jié)教學和典型題目剖析.
1. 精心設計典型章節(jié)教學
七年級要想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消元”思維,應特別注意兩個章節(jié)的教學:“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組)”.
初中階段正式涉及“消元”的教學內容應該是“一元一次方程”,只是教材內容沒有明確出現(xiàn)類似“消元”的字詞. 學生在這個章節(jié)的學習中需要掌握三個內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依據及步驟,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 由于小學已經學過“簡易方程”,很多學生自然會把“一元一次方程”的學習視為“簡易方程”的規(guī)范和延伸,但是教師在教學時,絕不能只停留在這個層面. 如果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感悟——解一元一次方程就是“消元”,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其實是一個“從無到有”,先設元再消元的過程——那么,我們就能在孩子的心中埋下一顆“消元”的種子,為日后的教學做好準備. 因此,在進行這個章節(jié)的教學設計時,我們應精選恰當時機拋出兩個問題:通過“設元”解決問題的優(yōu)勢在哪里?什么情況下可以通過“設元”解決問題?前者可以通過與小學的算術方法進行對比,讓學生感悟;后者則需讓學生明白一個原則——當題目中含有未知量時,即可“設元”. 如果這類引導能夠反復出現(xiàn)在章節(jié)教學中,我們就成功把握住了一個培養(yǎng)學生“消元”意識的契機.
如果“一元一次方程”幫助學生勾勒出了“消元”的雛形,那么“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教學就應該是“消元”學習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本章節(jié)教材中(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教材91頁)明確提出了“未知數的個數由多化少、逐一解決的思想,叫作消元思想”. 這句話統(tǒng)領了后續(xù)“代入消元法”和“加減消元法”的教學. 但是從以往學習效果來看,大部分學生往往只記住了“代入”和“加減”兩個詞,解題技能是掌握了,卻忽略了“消元”的本質. “消元”二字對學生而言如同蜻蜓點水、雁過無痕. 想要最大限度地發(fā)揮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價值,就必須讓學生對“消元”印象深刻,這意味著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必須突出代入消元法和加減消元法內含的“消元”本質. 結合自身的實踐探索和教學效果,筆者建議將“代入消元法”的第一課時分為以下四個步驟來幫助學生感悟“消元”思想.
首先,拋磚引玉. 對于一個結構特征明顯的二元一次方程組,學生在沒有學習特定解法的情況下,完全能夠自行求解,只是大部分學生在求解過程中依賴的是感覺和經驗. 以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組y=x-1①,x+y=1②.為例,學生馬上能夠想到將①式代入②式,他們的心中已有“代入”,卻無“消元”. 這個時候教師只需要適時地提點一句:“你們知道將①式代入②式這件事有一個什么‘高大上的名稱嗎?”便能引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思考,從而引出“消元”這個主題.
其次,剝繭抽絲. 上述例題的解題過程并不復雜,學生在解題的時候心中只有一個念頭——“把未知數解出來”——只是他們并不知道正在做的事就是“消元”. 可見,學生早已具備簡單的消元技能,教師要做的就是引導他們反思總結. 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層層追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會想到將①式代入②式?”“化簡后得到的是什么?”“與原方程組比,有何區(qū)別?”……最后,撥云見日,剝離出解題步驟背后的指導思想——消元,讓這兩個字在他們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
再次,融會貫通. 總結歸納是思維上的點撥,“消元”的價值主要還是體現(xiàn)在解題過程中. 要訓練學生的“消元”思維,讓他們體會解方程的本質就是消元,配套練習的設置就顯得尤為重要. 作為“代入消元法”的第一課時,除了相應的題型外,我們還應該有意識地設置一些題目來增加本節(jié)課的深度. 例如,解二元一次方程組x+y=1①,2x+y=2②.學生在獨立完成、合作討論的基礎上一般會得到三種解法:選擇①式或②式變形,代入另一個方程求解;將①式與②式相減求解;將①式整體代入②式求解. 第一種方法就是本節(jié)課所學內容,不需要贅述. 后面兩種方法卻是寶貴的課堂資源,可以借機引導學生思考:“這樣做可不可行?”“為什么會想到這樣做?”“用意是什么?”……有了這樣的分析,學生就能進一步感受到解方程的本質就是“消元”,不管是代入消元法,還是后續(xù)要學的加減消元法,只是“消元”的策略不同而已. 那么,只要能達到“消元”的目的,將未知數由多變少,無論采用何種方式,都是可行的. 有了這樣直指本質的剖析,后續(xù)加減消元法的教學也就水到渠成了.
最后,畫龍點睛. 完成上述教學步驟后,授課教師可以讓學生回歸教材,翻閱課本91頁至92頁,標記出自己覺得重要的內容. 相信還有一部分孩子會漏了“消元思想”的相關描述,此時,教師再重申一下它的地位,能讓更多孩子印象深刻.
有了這樣的教學過程,相信學生對于代入消元法的感悟,就不僅僅只是停留在技能層面.?搖“消元”的種子一旦在學生心中生根發(fā)芽,在相關題目中,他們就能迅速判斷出解題方向,體驗獲得成功的樂趣,建立信心.
2. 利用典型題目滲透“消元”訓練
涉及“消元”的題目紛繁復雜,在七年級比較典型的大致有兩類:一是題目條件含有多個未知數,需要通過消元解決問題;二是題目沒有直接給出未知數,但是通過設元能夠大大縮短思維鏈條,優(yōu)化解題過程.
對于前者,教師在分析題目時應從題目特征和解題策略兩個角度引導. 題目特征:此類題目的共性是含有多個未知數,這些未知數往往能夠通過已知條件構建等量關系,并借助代換等方式實現(xiàn)化歸和統(tǒng)一. 解題策略:學生可以通過觀察結構特征、挖掘已知條件、分析題目設問等方式找到消元的順序和途徑,達成“消元”目的. 因為此類題目“消元”的指向性比較明確,教師可以通過變式訓練等形式在日常教學中滲透,幫助學生達成“消元”過程自動化、程序化,從技能層面進行固化.
第二類題目是消元訓練中的重難點,此類題目情境豐富,指向性不明確,對于學生而言,最難的就是“我怎么能想到要設未知數?”因此,在遇到此類題目時,教師要舍得花時間讓學生充分經歷解題過程,并通過對比等方式豐富學生的體驗內容,幫助他們感悟“設元”解決問題的優(yōu)越性,體會數學的魅力. 現(xiàn)在舉一個例子加以說明:現(xiàn)對某商品降價20%促銷,為了使銷售總金額不變,銷售量要比按原價銷售時增加百分之幾?
這道題學生很輕易就能設出銷售量增加的百分比為x,并尋找到等量關系:原售價×原銷量=現(xiàn)售價×現(xiàn)銷量. 但是售價和銷量題目均未給出,學生進行到列方程這一步就會遇到困難,用小學的算術方法也無法解決. 在講解這道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多種嘗試,最后將原售價設為a,原銷量設為b,列出方程ab=(1-20%)a(1+x)b(a≠0且b≠0),再根據等式的性質化簡得到1=(1-20%)(1+x),進而完成解答. 有了這樣的過程體驗,學生就能充分感受到“設元”解決問題的優(yōu)越性,只有當他們心中有了這樣的感受——“哇!這種方法真是太棒了!”——才會愿意去模仿和嘗試.
學生愿意嘗試只是開端,教師必須指導學生明白:只要題目含有未知量就能“設元”;參數的個數可以不唯一;所設的“元”最終不一定能求解出來,卻能幫助我們梳理題目條件,簡化思維過程;當題干中有一些特殊的條件,如比例關系、倍數關系等,往往能通過“設元”解決問題……這些總結能夠幫助學生明確什么問題情境適合“設元”求解.?搖
總之,“消元”思想是學生能力形成的必備環(huán)節(jié),如果我們在初中起始階段就能未雨綢繆,幫助學生打好基礎、樹立信心,那么隨著教學的推進,學生或許就能像我們期望的那樣在能力形成的路上越走越順,在素養(yǎng)發(fā)展的路上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