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軍剛
(西北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東晉義熙三年(407)六月,赫連勃勃稱天王、大單于,建元龍升,國號大夏,叛后秦自立。十月,赫連勃勃求婚于南涼,試圖與之結盟,但遭到拒絕。十一月,赫連勃勃出兵南涼境內,在掠奪大量人畜后撤退。南涼國主禿發(fā)傉檀率兵追擊,在陽武下峽一帶遭到大夏軍隊的伏擊,損失慘重,史稱“陽武之役”。陽武之役,不僅改變了南涼、大夏兩國的政治命運,也導致了十六國后期西北政治格局的變動。目前,學界對此役的關注,主要是集中討論該戰(zhàn)役對南涼國力由盛而衰的影響①齊陳駿、陸慶夫、郭鋒:《五涼史略》,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8 年,第114 頁;趙向群:《五涼史探》,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6 年,第118-119 頁;周偉洲:《南涼與西秦》,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年,第48 頁。,有關戰(zhàn)爭發(fā)生的背景、兩國行軍路線的選擇,以及戰(zhàn)爭對大夏和后秦的影響等問題,尚有繼續(xù)討論的空間。本文擬在前人研究基礎上,針對上述問題展開分析,求教于方家。
大夏建國初期,赫連勃勃謀求與南涼聯(lián)姻進而實現(xiàn)結盟目的,與其當時面臨的周邊政治形勢有關。東晉義熙三年(南涼弘昌六年,大夏龍升元年,407)五月,赫連勃勃襲殺了岳父沒弈干,兼并了駐牧高平的鮮卑破多蘭部,從而奠定了大夏建國之資。六月,赫連勃勃宣布脫離后秦獨立,正式建立大夏政權。大夏初建,國力尚弱,且局促于高平一地。面對來自后秦和北魏方面的強大軍事壓力,赫連勃勃亟需尋找政治盟友。
當時,在北方地區(qū)與大夏并存政權有北魏、后秦、后燕、南涼、北涼、西涼、南燕諸國。其中,后燕、南燕、北涼、西涼諸國勢力較弱,且各有周鄰強國威脅,自顧不暇,在地緣上也與大夏隔有其他政權,交通不便,不具備作為大夏盟友的條件,而查閱諸史也未見赫連勃勃與諸國聯(lián)系的記載。北魏、后秦、南涼等國,或占據山東,或稱雄關隴,或稱霸河西,均是當時北方的強國,且與大夏接壤、聯(lián)系方便。但除南涼外,其他政權為大夏政治宿敵。首先,北魏拓跋氏與大夏赫連氏為世仇。赫連勃勃父兄死于拓跋珪之手,其被迫流亡后秦,依附于姚興。其次,赫連勃勃叛后秦自立,雙方互為敵國。后秦在“柴壁之戰(zhàn)”后,與北魏化敵為友,直接促使了赫連勃勃叛后秦自立,史稱“(赫連)勃勃聞秦復與魏通而怒,乃謀叛秦”②《資治通鑒》卷114,晉紀36,安帝義熙三年(407)五月條,中華書局,2011 年,第3653 頁。。因此,從大夏方面講,僅有南涼是可作為盟友的選擇。吳洪琳也認為,“在新建的夏國以后秦作為首要進攻對象的同時,也試圖聯(lián)合周邊一些力量,其西邊力量較強的南涼成為其首選”③吳洪琳:《大夏國史》,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 年,第38 頁。。
赫連勃勃之所以選擇求婚于南涼并與之結盟,除了考慮到南涼國力強盛和兩國領土接壤、交通便利等因素之外,主要還基于雙方反對后秦的共同政治立場。南涼對后秦的政治態(tài)度,以禿發(fā)傉檀東晉義熙二年(406)年十一月遷都姑臧為界,發(fā)生了由恭順到叛逆的明顯變化。東晉隆安四年(400),后秦滅西秦占據隴右后,開始介入河西政治。元興二年(403)八月,姚興滅后涼,占據姑臧,設涼州刺史進行直接統(tǒng)治。同時,后秦通過冊封諸涼統(tǒng)治者在河西建立宗藩體制,使其國勢達到極盛。南涼從禿發(fā)利鹿孤開始就臣服于后秦,禿發(fā)傉檀即位后也接受后秦的冊封,“去其年號,罷尚書丞郎官”④《晉書》卷126《禿發(fā)傉檀載記》,北京:中華書局,1974 年,第3148 頁。。后來,禿發(fā)傉檀遣使向后秦“獻馬三千匹,羊三萬頭”成功獲取信任,獲得了包括姑臧在內的河西走廊東部地區(qū)。但南涼統(tǒng)治者自遷都姑臧后,試圖擺脫后秦的藩屬體系的限制,雖名義上臣服后秦,但實際上獨立行事。史稱,“(禿發(fā))傉檀雖受制于姚興,然車服禮章一如王者”⑤《晉書》卷126《禿發(fā)傉檀載記》,北京:中華書局,1974 年,第3150 頁。。
不惟如此,據諸史記載,在陽武之役發(fā)生之前,南涼曾經多次招引后秦邊境勢力,直接挑戰(zhàn)姚興的統(tǒng)治權威?!顿Y治通鑒》卷114 記,義熙三年(南涼弘昌六年,407) 七月,“禿發(fā)傉檀復貳于秦,遣使邀乞伏熾磐,熾磐斬其使,送長安”⑥《資治通鑒》卷114,東晉安帝義熙三年(407)七月條,北京:中華書局,2011 年,第3656 頁。。又“冬,十月,秦河州刺史彭奚念叛,降于禿發(fā)傉檀,秦以乞伏熾磐行河州刺史”⑦《資治通鑒》卷114,東晉安帝義熙三年(407)十月條,北京:中華書局,2011 年,第3658 頁。。雖然,禿發(fā)傉檀召誘乞伏熾磐叛秦計劃失敗,但彭奚念叛降南涼,導致后秦西北邊境出現(xiàn)統(tǒng)治危機。盡管史書未記載姚興就此事對南涼方面有所責難,但也反映了在后秦宗藩體系下,雙方關系已發(fā)生了微妙變化。上述兩件事發(fā)生時間相距不遠,且都在大夏建國之后不久。赫連勃勃選擇在義熙三年(407)十月禿發(fā)傉檀召誘彭奚念叛秦成功之際,求婚南涼以達到結盟目的,似不應只是史書記載的巧合。赫連勃勃是想利用南涼與后秦之間業(yè)已出現(xiàn)政治“裂隙”,通過聯(lián)姻方式與禿發(fā)傉檀結盟,共同對付后秦,以減緩外部的政治壓力。在赫連勃勃看來,與南涼基于共同反秦政治立場,進行結盟是最合理的選擇。這樣,以高平作為政治大本營的赫連勃勃,在面對來自后秦長安和北魏平城方向的軍事壓力時,可以依托南涼并得到其相應的軍事支援,即使對抗失利或許還可以轉入河西走廊保存實力。
但結果是,南涼統(tǒng)治者拒絕與赫連勃勃聯(lián)姻結盟。胡玉春認為,有南涼作為后秦的臣屬和對大夏的輕蔑兩方面的原因①胡玉春:《大夏國史研究》,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16 年,第176 頁。。處于強盛時期南涼統(tǒng)治集團對新建立的大夏政權,在心理上有輕視,不愿與之結盟,是非常有道理的。但若說南涼拒絕赫連勃勃求婚是基于對后秦的臣屬關系,恐怕不十分準確。如前所述,禿發(fā)傉檀對后秦雖有臣屬之名卻有叛秦之實,大夏之所以選擇與南涼結盟正是考慮到雙方共同的反秦政治立場。此外,筆者推測:禿發(fā)傉檀之所以拒絕赫連勃勃求婚,也有警惕大夏覬覦南涼疆土的考慮。赫連勃勃草創(chuàng)大夏,是在襲殺岳父高平鮮卑破多蘭部帥沒弈干兼并其部眾的基礎上實現(xiàn)的。南涼統(tǒng)治者對赫連勃勃不顧親情、殘忍嗜殺的手段,當有所耳聞,其拒絕大夏求婚,或許是不想再重蹈沒弈干身死國亡的覆轍。
大夏求婚南涼失敗,成為后來“陽武之役”爆發(fā)的導火索?!稌x書·赫連勃勃載記》記載:“(赫連)勃勃初僭號,求婚于禿發(fā)傉檀,傉檀弗許。勃勃怒,率騎二萬伐之,自楊非至于支陽三百余里,殺傷萬余人,驅掠二萬七千口、牛馬羊數十萬而還?!雹凇稌x書》卷130《赫連勃勃載記》,北京:中華書局,1974 年,第3203 頁。據此可知,赫連勃勃因求婚南涼失敗而起兵偷襲河西,利用騎兵機動作戰(zhàn)的優(yōu)勢長驅直入南涼腹地,在掠奪大量人畜之后才撤退。在撤退途中,赫連勃勃密切關注南涼追兵的動態(tài),當他知道禿發(fā)傉檀拒絕焦朗提出在大夏軍隊撤退途中設兵阻擊的良策后,決定在陽武下峽設伏兵進行阻擊。結果,南涼失敗,“名臣勇將死者十之六七,傉檀與數騎奔南山,幾為追騎所得”③《資治通鑒》卷114,東晉安帝義熙三年(407)十一月條,北京:中華書局,2011 年,第3659 頁。。很顯然,大夏獲勝得益于統(tǒng)帥赫連勃勃優(yōu)秀的軍事指揮才能和將士背水一戰(zhàn)的勇氣,而南涼統(tǒng)治者驕傲輕敵的心理導致其在戰(zhàn)略戰(zhàn)術運用上失誤,招致慘敗。
前已分析,南涼統(tǒng)治者拒絕大夏求婚結盟,有輕視赫連勃勃的心理因素,在追擊大夏軍隊的過程中,這種驕傲自大情緒再次影響了判斷。原本,焦朗提出“從溫圍北渡,趣萬斛堆,阻水結營,制其咽喉,百戰(zhàn)百勝之術”④《晉書》卷130《赫連勃勃載記》,北京:中華書局,1974 年,第3203 頁。,十分正確。但禿發(fā)傉檀卻聽信大將賀連所說,“勃勃以死亡之余,率烏合之眾,犯順結禍,幸有大功,今牛羊塞路,財寶若山,窘弊之余,人懷貪競,不能督厲士眾以抗我也。我以大軍臨之,必土崩魚潰。今引軍避之,示敵以弱。我眾氣銳,宜在速追”⑤《晉書》卷130《赫連勃勃載記》,北京:中華書局,1974 年,第3203 頁。。禿發(fā)傉檀拒絕焦朗的正確建議,在追擊路線選擇和戰(zhàn)略戰(zhàn)術運用上喪失理性判斷的結果是,大夏軍隊在陽武下峽以逸待勞,大敗南涼追兵。戰(zhàn)后,后秦韋宗分析南涼戰(zhàn)敗原因,認為“陽武之役,(禿發(fā))傉檀以輕勃勃致敗”⑥《晉書》卷126《禿發(fā)傉檀載記》,北京:中華書局,1974 年,第3151 頁。。南涼殿中都尉張猛也認為,“主上(禿發(fā)傉檀)陽武之敗,蓋恃眾故也”⑦《晉書》卷126《禿發(fā)傉檀載記》,北京:中華書局,1974 年,第3151 頁。。
大夏建國初期,赫連勃勃雖然拒絕了諸將提出的定都高平的建議,但高平卻一直充當著大夏政治大本營的角色。高平,處于絲綢之路東段北線的重要節(jié)點上,與武威之間有著便利的交通,這從敦煌懸泉置和居延發(fā)現(xiàn)的漢代里程簡的記載得到證實。后涼時期,駐牧于高平的鮮卑破多蘭部帥沒弈干就已經與姑臧之間存在政治交往,其接受后涼呂光授予的秦州刺史官職⑧魏軍剛:《呂纂、沒弈干任“秦州刺史”問題考略》,《延安大學學報》(社科版)2014 年第3 期。,并在東晉隆安元年(后涼龍飛二年,397)正月呂光發(fā)動征討西秦的戰(zhàn)爭中,與涼將梁恭、金石生所領甲卒萬余人在陽武下峽匯合,組成了東路軍①魏軍剛:《后涼、西秦“河南之戰(zhàn)”及其對河隴政局的影響》,《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1 年第3 期。。因此,赫連勃勃率大夏軍隊撤退過程中,選擇在陽武下峽設伏阻擊南涼追擊軍隊,主要考慮到陽武下峽是高平與武威之間交通線路的必經地點之一。當然,這主要還得益于赫連勃勃及其部下對高平至河西武威之間的交通路線非常地熟悉。赫連勃勃起事前,曾經“召其眾三萬余人偽獵高平川,襲殺沒弈干而并其眾,眾至數萬”②《晉書》卷130《赫連勃勃載記》,北京:中華書局,1974 年,第3202 頁。。這些破多蘭部眾諳熟高平至河西的交通路線,他們參與了大夏深入南涼境內驅掠人畜的軍事行動,對赫連勃勃進攻和撤退路線,及伏擊南涼追兵地點的選擇,當有所貢獻。
在高平與金城之間,還存在交通路線。十六國時期,沒弈干便利用高平與金城之間交通路線,擴大其部落的活動范圍?!段簳じ哕噦鞲狡贫嗵m傳》記載:“牽屯山鮮卑別種破多蘭部世傳主部落,至木易干有武力壯勇,劫掠左右,西及金城,東侵安定,數年間諸種患之?!雹邸段簳肪?03《高車傳附破多蘭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 年,第2313 頁。木易干,即沒弈干。赫連勃勃創(chuàng)建大夏政權后,繼承了沒弈干時代政治遺產,安定至金城東西數千里的廣闊區(qū)域,仍是其勢力所及的范圍。在大夏騎兵深入南涼境內掠奪過程中,赫連勃勃將進攻主要方向設定在今莊浪河流域的楊非、枝陽等地,同樣也是利用了當時金城與高平之間便利的交通路線。
此外,赫連勃勃將軍事攻擊點和撤退路線選在南涼國土南界與后秦疆域接縫部,還主要充分考慮了兩國“貌合神離”的政治關系。大夏騎兵利用其機動性,游走于南涼軍事防御最薄弱而且后秦不會出兵救援的地帶。當他們深入南涼國境三百余里,殺傷、掠奪百姓三萬多人及牛馬羊畜產數十萬頭,卻不見楊非、枝陽等地官民的軍事反抗,說明南涼在這一帶兵力布防的漏洞。赫連勃勃在陽武下峽成功阻擊南涼追兵后,渡過黃河經后秦邊地取道武威至高平的交通路線撤退回“嶺北”,也是考慮到后秦在此地軍事防御的薄弱。該地是后秦兼并西秦后所得,姚興通過委任乞伏乾歸進行間接統(tǒng)治,但乞伏氏的政治中心在苑川(今蘭州市榆中縣境內),對此地統(tǒng)治相對薄弱。正因如此,南涼焦朗在設計追擊路線之時,才會提出在溫圍水北渡黃河后,“趣萬斛堆,阻水結營,制其咽喉”。萬斛堆,在當時后秦境內原西秦的舊土,不屬于南涼管轄。
綜上所述,赫連勃勃利用騎兵的機動性對南涼實行長途奔襲,在撤退途中,又選擇陽武下峽設置伏兵,成功阻擊南涼的追擊部隊,正是充分利用了高平與金城、武威之間便利的交通路線,并考慮南涼、后秦交界區(qū)域軍事防御的漏洞。
東晉義熙三年(南涼弘昌六年,大夏龍升元年,407)十一月,南涼、大夏之間發(fā)生“陽武之役”,直接或間接影響了十六國后期西北政局的變動及其歷史走向。
陽武之敗,是南涼建國以來遭受的最嚴重挫折之一④趙向群:《五涼史探》,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7 年,第134 頁。。第一,赫連勃勃入境掠奪了大量人口、畜產物資,加上陽武之戰(zhàn)中南涼名臣勇將多死,不僅削弱南涼軍事實力,而且激化其國內矛盾,造成統(tǒng)治集團分裂。史稱,“(禿發(fā))傉檀懼東西寇至,徙三百里內百姓入于姑臧,國中駭怨”⑤《晉書》卷126《禿發(fā)傉檀載記》,北京:中華書局,1974 年,第3150-3151 頁。。此舉招致姑臧城內屠各成七兒叛亂,接著軍咨祭酒邊憲、輔國司馬梁褒也趁機發(fā)動叛亂,史稱“邊、梁之亂”。胡三省云:“自是之后,禿發(fā)氏之勢日以衰矣”⑥《資治通鑒》卷114,晉紀36,安帝義熙三年(407)十一月條,北京:中華書局,2011 年,第3660 頁。。第二,南涼的內亂招致外部政權的侵略。首先,后秦因南涼“陽武之敗”和“邊、梁之亂”,出兵河西。其次,南涼在同北涼軍事較量中,漸落下風。南涼在解除后秦的軍事威脅后,數次進攻北涼,但大都慘敗而歸。尤其410 年窮泉戰(zhàn)役后,北涼與南涼強弱易勢已成定局。
總之,陽武之役后,河西政治格局發(fā)生了深刻變化。南涼因國力削弱,喪失了河西霸主地位,北涼則在對南涼的戰(zhàn)爭中漸據優(yōu)勢,從而具備統(tǒng)一河西的實力。
陽武之戰(zhàn)后,赫連勃勃雖然沒有實現(xiàn)與禿發(fā)傉檀結盟的目的,但卻重創(chuàng)了南涼政權,從而解除西邊強敵的威脅。此后,赫連勃勃得以全力投入征服嶺北和蠶食后秦的軍事征服戰(zhàn)爭中。赫連勃勃深入南涼境內奪得大量的人口、戰(zhàn)略物資,也充實了大夏的國力,奠定了其進攻后秦的經濟基礎。
同時,大夏對南涼戰(zhàn)爭的獲勝,增強赫連勃勃稱霸擴張的信心,尤其后秦兵敗河西反映了姚氏集團的腐朽和弱點,這使大夏更加堅定蠶食兼并后秦的戰(zhàn)略決心。赫連勃勃通過陽武之役和木城之戰(zhàn),連敗南涼、后秦兩大強國,一躍成為當時西北第一強國,關隴政治格局隨之改變。
陽武之役,不僅直接影響南涼、大夏兩國的政治命運,而且間接導致南涼與后秦之間發(fā)生“姑臧之戰(zhàn)”。
東晉義熙三年(南涼弘昌五年,后秦弘始八年,406),后秦勢力退出河西走廊,南涼獲得姑臧,疆域驟然擴大。但自次年南涼遷都姑臧后,禿發(fā)傉檀對后秦只是名義上臣服,實際上獨立性很強。因此,后秦一直想尋找機會出兵河西。南涼遭遇陽武之敗,加上內部叛亂迭起,后秦借機派遣韋宗出使南涼,探查虛實。《晉書·禿發(fā)傉檀載記》云:“姚興以傉檀外有陽武之敗,內有邊、梁之亂,遣其尚書郎韋宗來觀釁?!雹佟稌x書》卷126《禿發(fā)傉檀載記》,北京:中華書局,1974 年,第3151 頁?!顿Y治通鑒》亦稱:“秦王興以禿發(fā)傉檀外內多難,欲因而取之,使尚書郎韋宗往覘之”②《資治通鑒》卷114,晉紀36,安帝義熙四年(408)五月條,北京:中華書局,2011 年,第3663 頁。。
后秦是否該出兵河西,姚興君臣之間意見不同。韋宗指出,“涼州雖殘弊之后,風化未頹,(禿發(fā))傉檀權詐多方,憑山河之固,未可圖也”,針對姚興堅持出兵,韋宗認為“形移勢變,終始殊途,陵人者易敗,自守者難攻。陽武之役,傉檀以輕勃勃致敗。今以大軍臨之,必自固求全,臣竊料群臣無傉檀匹也。雖以天威臨之,未見其利”③《晉書》卷126《禿發(fā)傉檀載記》,北京:中華書局,1974 年,第3151 頁。。尹昭認為,“(禿發(fā))傉檀恃遠,輕敢違逆,宜詔蒙遜及李玄盛,使自相攻擊。待其斃也,然后取之,此卞莊之舉也”④《晉書》卷118《姚興載記下》,北京:中華書局,1974 年,第2992 頁。。雖然有韋宗、尹昭等人勸阻,但南涼陽武之敗,給了后秦充足的出兵河西的理由和信心,姚興公開宣稱:“勃勃以烏合之眾尚能破之,吾以天下之兵,何足克也!”⑤《晉書》卷126《禿發(fā)傉檀載記》,北京:中華書局,1974 年,第3151 頁。
東晉義熙四年(后秦弘始十年,南涼嘉平元年,408)五月,后秦姚興派遣中軍將軍姚弼、后軍將軍斂成、鎮(zhèn)遠將軍乞伏乾歸等率步騎兵三萬人討伐南涼禿發(fā)傉檀,又使衛(wèi)大將軍姚顯領兵為后援。戰(zhàn)前,姚興為麻痹禿發(fā)傉檀,曾遣使修書云:“尚書左仆射齊難討勃勃,懼其西逸,故令弼等于河西邀之?!雹蕖稌x書》卷126《禿發(fā)傉檀載記》,北京:中華書局,1974 年,第3151 頁。南涼信以為真,遂不設備。結果,后秦軍自金城郡渡河后長驅直入。姚弼在攻克昌松郡斬殺太守蘇霸后,兵臨姑臧城下,駐屯西苑。到這時,南涼方面才反應過來,開始組織兵力防御。當時,姑臧城內有王鐘、宋鐘、王娥等人密為后秦軍內應,禿發(fā)傉檀聽從伊力延侯建議,坑殺了叛者五千人。在南涼鎮(zhèn)北將軍俱延、鎮(zhèn)軍將軍敬歸等人進攻下,后秦軍大敗,損失七千人。七月,姚顯聽聞姚弼失利,自高平趕赴姑臧參戰(zhàn),但并沒有扭轉不利的戰(zhàn)局,最終委罪于斂成,“遣使謝傉檀,引師而歸”⑦《晉書》卷126《禿發(fā)傉檀載記》,北京:中華書局,1974 年,第3151 頁。。
陽武之役后,后秦非但沒有聯(lián)合南涼,共同對付大夏,反而趁著南涼內憂外患對河西用兵,在政治上徹底失去了“道義”。于是,周邊藩屬國開始對后秦的“離心”。姑臧之戰(zhàn)后,南涼解除與后秦的宗藩關系,“十一月,禿發(fā)傉檀復稱涼王,大赦,改元嘉平,置百官”⑧《資治通鑒》卷114,晉紀36,安帝義熙四年(408)十一月條,北京:中華書局,2011 年,第3666 頁。。北涼、西涼與后秦之間的交通,也由此中斷。至此,后秦姚興在河西苦心維持數年的宗藩體系(400—408)徹底崩潰,接著西秦乞伏氏也在隴右開始其復國歷程①《資治通鑒》卷114,東晉安帝義熙四年(408)十月條載:“乞伏熾磐以秦政浸衰,且畏秦之攻襲,冬,十月,招結諸部二萬余人筑城于嵻崀山而據之?!保与]政治格局遂發(fā)生重大變化。
東晉義熙三年(南涼弘昌六年,大夏龍升元年,407)六月,赫連勃勃脫離后秦建立大夏政權。赫連勃勃為緩解外部的軍事壓力,基于共同對付后秦的政治考慮,選擇與南涼聯(lián)姻結盟,但被禿發(fā)傉檀拒絕,導致雙方發(fā)生“陽武之役”。南涼拒絕與大夏聯(lián)姻結盟,既有對赫連勃勃輕視的心理因素,也有警惕大夏覬覦南涼疆土的政治考慮。赫連勃勃因求婚被拒而引兵入南涼境內,在掠奪大量人畜之后撤退。禿發(fā)傉檀率兵追擊大夏軍隊,但在追擊路線選擇上,因驕傲輕敵拒絕焦朗正確的建議,結果在陽武下峽遭到大夏軍隊伏擊,大敗而還。赫連勃勃制定進攻南涼和撤退路線,以及選擇在陽武下峽設伏兵阻擊南涼追兵,主要得益于對高平與金城、武威之間交通路線熟悉,并充分考慮南涼、后秦交界區(qū)域軍事防御的漏洞。
南涼、大夏之間發(fā)生“陽武之役”,不但直接影響兩國政治命運,而且也間接導致十六國后期西北政治格局的變動。首先,此戰(zhàn)失敗成為南涼由盛而衰的轉折點,直接影響河西各國實力發(fā)生強弱變化。其次,大夏獲勝成功解除來自河西的威脅,并獲得大量的人員、畜產物資,奠定與后秦爭霸關中的經濟基礎和政治信心。再次,陽武之戰(zhàn)間接導致后秦與南涼之間發(fā)生“姑臧之戰(zhàn)”。后秦的軍事失利導致政治上發(fā)生連鎖反應,南涼、北涼、西涼諸國趁機擺脫后秦控制,使姚興在河西構建的藩屬體系最終崩潰,而且也加速了西秦在隴右的復國的進程??傊?,南涼和大夏的“陽武之役”直接或間接的改變了河西、關中、隴右的政治格局,從而影響了十六國后期北方歷史發(fā)展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