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潔
摘 要:新型社交媒體的蓬勃發(fā)展對大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問題。高校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針對這些問題積極探索新型社交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策略。
關鍵詞:新型社交媒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影響;策略
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CNNIC) 在第46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中指出: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9.40億;其中手機網民規(guī)模達9.32億,占比99.2%;學生用戶最多,占比23.7%;手機APP人均使用數量最多的群體為15-19歲,高達83%,其次是20-29歲,達到了72%。這些數據表明,QQ、微博、微信、抖音、論壇、貼吧等新型社交媒體憑借其傳播優(yōu)勢,深受年輕人尤其是大學生的青睞,成為他們信息獲取和交流溝通的重要渠道,給他們的身心發(fā)展帶來了巨大影響。
一、大學生使用新型社交媒體的調查概況
為進一步了解新型社交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筆者以問卷調查的方式,以湖北民族大學的大學生為例進行了隨機抽樣調查,共發(fā)放調查問卷 400份,回收400份。接受調查的大學生中,每個年級各100人,其中男生176人(44%),女生224人(546%);文科專業(yè)175人(43.75%),理科生133人(33.25%),藝體專業(yè)92人(25.5%)。
1.大學生使用社交媒體情況調查結果。微信和QQ的使用率最高,都達到了100%;使用微博的347人,占總人數的 86.75%;使用抖音的306人,占比76.5%,使用貼吧、論壇的人數較少,分別占比34.7%、21.6%、17.3%。在社交媒體使用時長調查中,微信得分最高,為4.92分;QQ次之,為4.64分;微博4.12分,位列第三;抖音3.89分;貼吧、論壇得分較低,分別為1.73分、1.46分。此外,在關于社交媒體用途情況調查中,“即時通訊”人數最多,有395人,占總人數的98.75% ;“休閑娛樂”368人,占比92%;316人選擇“瀏覽新聞時事”,占比79%;“搜集資訊”282人,占比70.5%;“參加網絡輿論”的人數較少,為87人,占比21.75%。
2.社交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影響的調查結果。“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使用哪些社交媒體”的調查結果顯示,以微信群、QQ群為渠道接受信息的最多,占比76.6%,其次是“學校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官方平臺”等。在“網絡對自己三觀的影響作用”調查中,認為網絡對自己三觀完全沒有影響的只占6.8%,認為影響較大和很大的達到50%以上。在“對社交媒體接受信息程度”調查中,“黨的思想理論”得分最高,為3.28分;“民族團結信息”次之,為3.09分;“反腐信息”為2.93分,位列第三;“正能量宣傳”“國家政策”分別為2.79分和2.6分。
二、新型社交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1.新型社交媒體對當代大學生的正面影響
隨著新型社交媒體技術的發(fā)展,大學生可借助新型社交媒體擴展自己的人際交往圈,還可以廣泛涉獵各種網絡教育資源,查閱知識、完成作業(yè),豐富了學習的趣味性,形成更開放自主的學習方式,滿足其個性化知識需求;同時可通過新型社交媒體來討論時政熱點,積極進行思想交流,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弘揚,形成與時俱進的三觀意識。
2.新型社交媒體對當代大學生的負面影響
(1)沖擊和腐蝕大學生的三觀。新型社交媒體網絡環(huán)境里充斥著各類信息,不良思想強烈沖擊著現實中的主流價值觀,各類危險信息易趁機腐蝕大學生思想。如在本次調查中的大學生,能很好地鑒別并抵制社交媒體所傳播的不良信息的占36.19%,鑒別能力一般的占了57.85%,鑒別能力較差的占5.96%,利用社交媒體傳播過不良信息的占71.17%。
(2)誘使大學生過度沉迷網絡,弱化其現實社交能力。本次調查中,用社交媒體分享狀態(tài)、發(fā)泄情緒的大學生占比95.95%;在沒有社交媒體的情況下會產生焦慮情緒的占78.81%。很多大學生已過度依賴社交媒體,“線上有的聊,線下沒的聊”、“宅男宅女”、“低頭族”等現象突顯。
(3)加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難度。新型社交媒體打破時空限制,進行多維交流。消息一經傳播可能就會不斷的被復制轉發(fā),還有可能被夸大或扭曲,甚至形成輿情,從而使高校網絡輿論監(jiān)控的效果大大下降。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掌握的話語權以及權威的角色也因此被削弱,變成一個在社交媒體中發(fā)言的普通人。
三、新型社交媒體影響下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的策略
1.政府應加強法律法規(guī)制定和網絡監(jiān)管力度,營造健康的網絡輿論環(huán)境。政府應與時俱進,根據新媒體的特點和發(fā)展現狀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利用法律手段對網絡環(huán)境進行監(jiān)控,不斷凈化網絡環(huán)境。同時加快新型社交媒體的分級制度,保障網絡空間的綠色健康。社會則應盡力利用好新型社交媒體的正面作用來做好宣傳工作,積極搶占網絡社會的輿論制高點,透過新型社交媒體弘揚傳遞社會正能量,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給予當代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倡導。
2.高校應積極探索適應新型社交媒體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健全監(jiān)督機制。高校首先應以校園網絡建設為重點,搭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平臺,主動占據教育高地,充分利用新興社交媒體推廣紅色文化、時政方針等。其次,既要配備與新媒體相匹配的網絡管理技術隊伍,也要加大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培訓力度,提高他們的媒介水平。最后,應制訂新型社交媒體使用的相關規(guī)范制度,以幫助大學生克服對新型社交媒體的過度依賴,增強對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和法律規(guī)范教育;還要建立健全校園媒體信息監(jiān)管預警機制,積極與政府網絡監(jiān)管部門合作,共同打造綠色無害的校園網絡環(huán)境。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自覺提升媒介素養(yǎng)和網絡信息判斷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應轉變教育理念,借助社交媒體實現師生間平等對話,完善開放教育模式并將其融入教育教學中。此外,應主動學習掌握新型社交媒體知識,切實提升操作應用能力,以便能夠合理發(fā)布思想政治教育實時信息,拉近與學生間距離,擴大話語權。還應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判斷能力,掌握網絡信息鑒別能力和信息分析處理能力,主動傳播有價值有意義的信息,自覺過濾屏蔽有害信息。
4.大學生應提高自我認知能力、自律能力和責任感。大學生應從自身的素養(yǎng)規(guī)范要求做起,堅持做到以下三點:第一,提高自律意識,增強網絡信息的甄別與獨立思考的能力,不傳謠、不信謠,慎用話語權;第二,完善知識體系,不斷擴充知識存儲量,努力構建立體化、多元化的知識體系,提高認知能力;第三,樹立正確三觀,堅守道德底線,擁有過硬的心理素質,正確看待名與利,將所有損人利己之事拒之門外。
參考文獻
[1] 2020年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46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
[2] 劉小青.過度依賴移動社交媒介的負面影響[J].傳媒與教育,2016(1):176—180.
[3] 雷競.社交媒體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影響及引導策略[J].集美大學學報,2018(5):13-16.
[4] 李立陽.社交媒體對大學生思政教育影響探討[J].業(yè)界探討,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