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齊勇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生命至上,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深厚的仁愛傳統(tǒng)和中國共產黨人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愛人利物之謂仁。”正是在仁愛精神的激勵和感召下,在這場同嚴重疫情的殊死較量中,全國人民萬眾一心,同心同德,奉獻愛心,支援湖北。特別是在抗疫一線英勇奮斗的人們,不畏艱險,可歌可泣,值得我們永遠學習。
“仁愛”,是中華民族最核心的價值理念??鬃又耙延辛恕叭省钡母拍钆c“仁愛”的思想?!叭省笔菒烹[之心,是情感相通,感同身受。據《論語》記載,孔子與門生討論的中心話題,主要涉及仁愛、禮樂、信義、孝悌、忠恕、恭敬等。按楊伯峻先生《論語譯注》統(tǒng)計,《論語》中“仁”字凡109見,其中105次涉及道德標準??鬃拥膬r值觀圍繞“仁”而展開。
孔子第一次明確地把“仁愛”作為禮樂文明的核心精神,把“仁”界定為“愛人”:“樊遲問仁,子曰:‘愛人?!笨鬃佑痔岢隽恕皻捶海郾姸H仁”的思想。孔子高度肯定了“博施于民而能濟眾”的行為,強調“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他反對濫用權力,以隨意的態(tài)度使用民力,主張以莊敬的態(tài)度尊重、呵護百姓。他講五種美政“恭、寬、信、敏、惠”,強調“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批評不教而誅等虐、暴、賊、吝四種惡政。唐代韓愈的“博愛之謂仁”即來自孔子的“泛愛眾”、愛人民、保護老百姓的思想,可見“仁愛”是普遍性的愛。朱子說:“仁者,愛之理,心之德也?!?/p>
“仁”的內涵包括了盡己之“忠”與推己之“恕”,這兩者是一體之兩面,是互動的。一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也就是自己想要在社會上站得住,同時也想到別人,讓別人也站得住;自己想通達起來,同時也想到別人,希望別人也通達起來。另一方面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想要的東西,不要強加給別人,也就是尊重、敬愛、寬容別人,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
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中指出:“‘為仁之方在于‘能近取譬,即謂為仁之方法在于推己以及人也?!蚣褐埔灾酥?,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即所謂忠也。‘因己之不欲,推以知人之不欲,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所謂恕也。實行忠恕即實行仁……孔子一貫之道為忠恕,亦即謂孔子一貫之道為仁也。為仁之方法如此簡易?!边@就是要求人們以忠與恕兩方面的推廣來實現仁愛之德。
張岱年在《中國哲學大綱》中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乃是仁的本旨?!⑹怯兴啥阋詿o倚;‘達是有所通而能顯于眾。自己求立,并使人亦立;自己求達,并使人亦達;而善為人謀。簡言之,便是成己成人?!芙∑?,則是為仁的方法,即由近推遠,由己推人;己之所欲,亦為人謀之,己之所不欲,亦無加于人?!币簿褪钦f,愛人就要善為人謀,不僅成就自己,還要成就他人他物,在成就他人他物的過程中成就自己。
儒家講“仁愛”講得很平實,從每個人對父母、親人的情感開始。“仁”是以親愛親人為起點的道德感,首先是孝敬父母、尊重兄長,然后把它擴充出去。孝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愛父母兄弟乃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一種基礎性的情感,是人們對愛的生命體驗的開端。人能夠以這種愛為基點,然后推己及人。至于儒家的愛親,并不是無限度的,它是有一定的節(jié)制與尺度的。孝悌只是“仁愛”中之一,并不是“仁”之全部。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由愛親人推到愛陌生人,由愛百姓推到愛萬物,愛草木鳥獸、瓦石山水。宋儒張載講:“民吾同胞,物吾與也?!边@是一種宇宙家族的思想,包容性很強,表明天、地、人、物、我之間的情感相通、痛癢相關,表達了一種普遍的同情心、愛心與正義感。這也就包含了我們今天所謂生態(tài)環(huán)保的意思。
宋明清儒的價值導向,圍繞“仁”而展開。程顥《識仁篇》:“學者須先識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智信皆仁也。識得此理,以誠敬存之而已,不須防檢,不須窮索?!保ā抖踢z書》卷二上)朱熹在《仁說》篇特別以設問設答的方式批評程氏門人“判然離愛而言仁”的錯誤,指出程子所謂“愛情仁性”的意思,應當是“愛是仁之情,仁是愛之性”。又說:“程子之所論,以愛之發(fā)而名仁者也;吾之所論,以愛之理而名仁者也。蓋所謂性情者,雖其分域之不同,然其脈絡之通各有攸屬者,則曷嘗判然離絕而不相管哉!”(《朱文公文集》卷六七)
朱熹門人陳淳的《北溪字義》薈萃周濂溪、張橫渠、二程的思想,而折中于朱子,集中闡述了與宋代理學思想體系密切相關的重要范疇,如性、命、誠、敬、仁、義、禮、智、信、忠信、忠恕等等,均為儒家價值系統(tǒng)的重要理念。宋明學術與此前的儒學相比,不僅從人生論上說“仁”,而且從宇宙論上說“仁”,把天地萬物的創(chuàng)造性—生生之仁與人生道德實踐的仁愛之心貫通起來。從二程到陸九淵、王陽明,都講“天地萬物一體之仁”。但朱子反對僅僅說“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因為仁是體,是愛之理,愛是用,愛自仁出,如果僅僅從體上、理上、根上去說“仁”,則太深太廣,使人難以捉摸。朱子從愛上說仁,使人容易進入。
歷史上,在中華各民族融合的過程中,“仁愛”逐漸成為傳統(tǒng)價值體系的內核。廣義的“仁”包括仁、義、禮、智、信“五?!?,狹義的“仁”則是五常之一?!叭蕫邸币彩恰靶┲倚牛Y義廉恥”等四維八德的基本精神。“仁愛”思想具有草根性,是各民族老百姓的基本訴求。各種蒙學、家訓及口耳相傳的人文教化,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把這種大愛精神普及到千家萬戶,傳承于世世代代。“仁愛”是歷朝歷代官德的中心內容,為官之道首先要講愛心,關心百姓疾苦,仁民愛物?!叭蕫邸彼枷胫刑N含著濃厚的家國情懷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激勵著歷代仁人志士前仆后繼、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凝聚成中華民族的深沉價值追求。
“仁愛”在今天仍有巨大的生命力?!叭蕫邸笔巧鐣髁x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現代社會、國家、個人的發(fā)展,必須以“愛人”“成己成人成物”為前提與目的?!叭蕫邸彼枷霝樯鐣髁x核心價值觀中的個人層面、社會層面、國家層面的邏輯演進,提供了豐厚的歷史底蘊,是增進人民價值認同的文化前提。一定意義上講,“仁愛”是24個字的總的基礎,尤其是“和諧”“公正”“敬業(yè)”“友善”的濫觴。因此,在“仁愛”思想浸潤下形成的人文精神,構成了新時代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基石。
中華民族講仁愛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奠定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的人文根基。“仁愛”思想浸潤下的中華民族歷來講求“天下一家”,始終崇尚和平,主張民胞物與、協(xié)和萬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美好世界,奠定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基礎。
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仁愛”思想,不僅對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有著重要的思想啟迪意義,也能夠為世界和平與發(fā)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