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羽生(中國香港)
一
我是在離家四十二年之后,才第一次回鄉(xiāng)的。途經梧州游白云山時曾口占一詩道:
四十二年歸故里,白云猶是漢時秋。
歷劫滄桑人事改,江山無恙我舊游。
“白云猶是漢時秋”是前人詩句,胡漢民題廣州白云山五層樓時亦曾用以入聯(lián)。我回鄉(xiāng)的第二天(一九八七年二月十六日),《南寧晚報》的兩位記者崔注厚和陳設清晨來訪(他們是前一天得知消息,乘搭特快夜車到桂林,深夜再換乘小汽車到蒙山采訪的,其“拼搏”精神可和香港記者比美),問及我回鄉(xiāng)的心情,我就把這首詩抄錄給他們。
其實我回鄉(xiāng)的心情,萬縷千絲,不知從何說起,這首詩只能勉強作個概括而已。記得四十年前,我在廣州讀大學時,曾寫了一首調寄《一萼紅》的詞寄給饒宗頤教授(他是在抗戰(zhàn)期間避難蒙山,與我成為師生的),詞道:
夢深幽,渡關山千里,尋覓舊時游。樹老荒塘,苔深葦曲,曾記心事悠悠。只而今飛鴻漸杳,算華年又過幾清秋?珠海潮生,云山翠擁,盡恁凝眸。
回首殊鄉(xiāng)作侶,幾同消殘漏,共讀西樓。班固書成,相如賦就,閑招吟鷺盟鷗。問長卿歸來何日,向龍山醉與白云浮。正是菊芳蘭秀,天涯何苦淹留?
時隔四十二年,如今看來,這首詞亦可作為我的“自詠”,只不過已不僅是“華年”過了幾個“清秋”,而是“少小離家老大回”了。
二
我的故鄉(xiāng)廣西省蒙山縣,舊稱永安州,雖然是個山區(qū)小縣,在歷史上卻頗有名。一八五一年一月,洪秀全金田起義,同年九月二十五日攻克永安州城,為太平軍起義以來攻克的第一座城,定國號、改正朔、封諸王等等政治措施,都是在蒙山進行的。(詳見簡又文《太平天國全史》第六章《馳驅八桂》的第一節(jié)“克永安州”。)
簡又文也是抗戰(zhàn)期間避難蒙山的學者之一,當時我剛從桂林高中畢業(yè),以戰(zhàn)亂所阻,不能升學,歸家自修,與他相遇,拜他為師。他的第一部有關太平天國史的著作《太平軍廣西首義史》就是在我家完成的。
一來我是蒙山人,二來也由于師承關系,我對太平天國史是頗有興趣的。太平天國在蒙山的遺址甚多,只可惜此次回鄉(xiāng),只住了三天,不能一一游覽。我祖居所在地的文墟鄉(xiāng)就是太平天國戰(zhàn)史上一個有名的地方,清將烏蘭泰率軍“反攻”蒙山時就是屯兵于此的。饒宗頤避難蒙山時曾有《文墟早起》一詩道:
支頤萬念集蕭晨,獨立危橋數(shù)過人。
一水將愁供浩蕩,群山歷劫自嶙峋。
平時親友誰相問,故國歸期倘及春。
生理懶從詹尹卜,荒村只是走踆踆。
如今那座舊的文墟橋已是改建新橋,不過墟口的那棵可為太平天國戰(zhàn)史作見證的老榕樹還在。
蒙山當局現(xiàn)正計劃將太平天國的遺址開辟為旅游區(qū)。去年是太平軍起義一百三十五周年紀念,太平天國史的研討會在蒙山召開,除了國內的學者外,還有海外的學者參加。學者中有一位就是蒙山人——廣西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廣西歷史學會副會長鐘文典。他在國內史學界,屬于比較年輕的一代。不過所謂“年輕”,是和老一輩的名教授相對而言,他今年亦已六十出頭了。他的有關太平天國史的論文集,已在北京出版,獲得頗高評價。我離開蒙山的前夕,恰巧他也從桂林回來,后來我到桂林,又得他陪伴同游,彼此有共同興趣,談今論古,令我獲益良多。蒙山雖然在太平天國史占一個重要地位,但過去卻從未有過專攻太平天國的學者,現(xiàn)在這個缺憾是彌補了。
三
“闊別”四十二年,蒙山的面貌當然大大不同了。我離家時,除縣城外,鄉(xiāng)鎮(zhèn)都還未有電燈,如今電力已是輸送農村,普通農家都有電燈了。公路的修筑也很不錯,以前我到外婆家要翻過一座山,走七十多里山路,清晨動身,入黑才到?,F(xiàn)在,行車時間只不過半小時。當然,若和發(fā)達國家的城市相比,那還是差得很遠的,例如縣城的電燈,也只能開到晚上十一時,自來水的供應也不足?!皬目v的方面說,進步很大;從橫的方面說,差距也很大?!边@是我對蒙山建設的觀感,我曾在蒙山縣政府的座談會上坦白說出來。
蒙山的建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是蒙山縣立中學,一是蒙山制藥廠。
先說蒙中,我在蒙中讀書時,只有初級中學,學生百多人;現(xiàn)在則是兼有高級中學的“完全中學”了,學生更是增加十倍有多,有一千多了。圖書館的規(guī)模就甚可觀,有圖書十多萬冊。聽負責人介紹說,蒙中的辦學成績在全國也有數(shù)的。中央電視臺曾有一輯紀錄片介紹。
蒙山制藥廠更是從無到有,而且頗具特色。它的產品中有若干種的主要成分是從野生植物“絞股藍”提煉的成藥,對高膽固醇和老年慢性氣管炎有顯著療效,目前還在試驗階段中。還有一種是對肝癌、肺癌、食道癌等等癌癥有一定療效的。據(jù)廠長李廣榮君說明,目前在臨床實驗階段中,已有了頗多療效良好的病例,但要等待專家的驗證之后,方能“正式推出”。
四
這次回鄉(xiāng),恰值蒙山文筆塔重建竣工。文筆塔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供奉“奎星”,故又名文奎樓,屹立于城郊鰲山之巔,踞山傍水,為蒙山第一名勝。光緒貢生溫恩溥有題詩云:“鰲峰文筆倚云懸,景占蒙州第一傳。百尺奎樓金碧露,余輝掩映夕陽天?!?/p>
應邑人之請,我為蒙山文筆塔題一聯(lián)一詩,均用嵌字體。聯(lián)云:
文光映日,到最高處開擴心胸,看鄉(xiāng)邦又翻新頁;
筆勢凌云,是真才人自有眼界,望來者更勝前賢。
“是真才人自有眼界”是用陳兆慶題黃鶴樓一聯(lián)(此聯(lián)評介見拙著《古今名聯(lián)談趣》)的成句,不過命意卻不同。我是因為舊日文筆塔的楹聯(lián)多是從“奎星”(俗稱“魁星”,古代天文學中二十八宿之一,亦稱“奎宿”,在中國神話中是主管文章盛衰的神)著筆,不離功名利祿思想,故反其意而用之。意即有功名利祿思想者即非“真才人”也。
詩云:
蒙豁慮消天地廣,山環(huán)水繞見雄奇。
文人騷客登臨處,筆健詩豪立志時。
首句反用杜詩“憂來豁蒙蔽”之意,人之所以有憂慮,從內在因素說,多是由于事理未能通達,因“愚蒙”而起的“障”;從外在因素說,亦可能是受“蒙蔽”所起,不論內在因素或外在因素,“蒙豁”自能“慮消”也。
文筆塔的命名由主管文事的“奎宿”而來,故“蒙豁”云云,亦含有提倡文教,使得民智大開,而令愚蒙頓豁之意。
詩聯(lián)都是即興之作,不敢云工,聊志還鄉(xiāng)的一段文字因緣而已。
(一九八七年四月)
本輯責任編輯:練建安 馬洪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