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梅,徐莉,蔣燕
(江蘇省泰興市人民醫(yī)院,江蘇 泰興)
隨著社會和醫(yī)療水平的發(fā)展,老年人占人口的比重較高,在人們消費水平提升的同時對老年人的健康關注度也在提升。老年人所患疾病大多都是慢性疾病,通常需要通過靜脈注射液體來治療。靜脈注射液體是一種常見的臨床治療手段,通過輸注營養(yǎng)品或者對肌肉及皮下組織有刺激的藥物進行快速補充人體需要的成分。老年人輸液的時間一般較長,反反復復的刺穿靜脈容易對血管造成破壞,并給患者帶來不適的治療情緒。靜脈留置針能夠很好地代替?zhèn)鹘y(tǒng)鋼針,可以有效的減少靜脈的穿刺次數(shù)和對血管的刺激性,同時還具有減少液體的外滲的特點[1]。老年人的血管彈性不如年輕人,如果護理不當會導致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例如:靜脈炎、滲出與外滲、血腫、感染、神經(jīng)損傷、蜂窩組織炎、膠帶/貼敷灼傷等。本科室將用程序化護理模式來對老年患者使用靜脈留置針進行護理,現(xiàn)報道如下。
從2018 年9 月至2019 年5 月中選取在急診科進行治療護理的并留置靜脈導管的老年患者100 例,作為病例進行研究觀察記錄留置針的應用情況。將100 例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50 例,對照組50 例,觀察組男27 名,女23 名;對照組男24 名,女26 名。觀察組年齡66~78 歲,平均(73.28±2.33)歲;對照組年齡65~79 歲,平均(72.65±2.56)歲。觀察組和對照組的輸液的總時間均>48 h,且每天輸液的時間超過3 h。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基礎資料上沒有明顯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每例患者輸液時長>48 h;(2)每例患者每天輸液時間>3 h;(3)患者能夠配合本次研究;(4)患者意識清楚,沒有嚴重的精神障礙;(5)經(jīng)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1)穿刺部位有皮膚病或者感染等情況的患者;(2)意識不清,溝通有障礙的患者;(3)使用強烈刺激性藥物的患者;(4)因特殊情況不能堅持治療的患者;(5)因個人原因中途選擇退出治療的患者;(6)臨床檢查資料不齊全的患者。
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的靜脈留置導管護理的方法。觀察組則采用程序化護理的方法,具體操作如下。
(1)輸液前:在老年患者進行輸液前對患者的治療方案進行計算評估,根據(jù)每個患者病癥的不同制定相應的輸液順序、輸液速度。再根據(jù)患者的基本信息、生病情況選擇是否需要使用留置針[2]。在進行靜脈穿刺的時候選擇健康、富有彈性、血流豐富、無靜脈瓣且粗直的靜脈進行穿刺。留置導管的靜脈直徑通常>3 mm。
(2)靜脈穿刺過程:在靜脈穿刺的過程中,留置針應該使用正規(guī)醫(yī)療公司生產(chǎn)的產(chǎn)品,且由經(jīng)過正規(guī)培訓的護士進行操作[3]?;颊呤直巯麓共⒔o其扎止血帶,對即將穿刺的部位進行消毒,并讓患者繃緊皮膚。先把輸液管的空氣排進后從15°~30°的方向進針穿刺,發(fā)現(xiàn)回血之后降低針頭角度再平行穿刺0.2 cm。在套管進入血管之后用左手固定針頭,右手拔出0.3 cm 的針芯。將針翼固定后把套管送入靜脈,再推出針芯[4]。在操作完成后解開止血帶用無菌的透明敷貼進行固定,再用彈力繃帶進行輔助固定,而后連接輸液器進行調速輸液,并記錄此次穿刺靜脈的時間。
(3)靜脈穿刺后的護理:每天都需要檢查導管是否通暢,不通暢時用BD 預充式?jīng)_洗器進行沖管處理。在患者輸液前或是靜脈注射藥物后同樣需要進行沖管處理。并在輸液后用5 mL 的生理鹽水封管[5]。除了每天檢查導管是否通暢之外還要每天觀察穿刺點是否出現(xiàn)滲液、滲血、損壞、污染等現(xiàn)象,并做出及時的更換處理。
(4)拔管:患者在出現(xiàn)并發(fā)癥、可疑污染、留置時間達到4 d 或是治療結束時進行拔管。
(5)健康宣傳教育:除了要細心護理患者生理狀況,也要兼顧患者的心理狀況。向患者仔細說明留置針的優(yōu)點以及使用過程中會出現(xiàn)的情況和注意事項,以方便患者積極配合護士完成良好的留置針使用過程。并向患者和患者家屬介紹使用留置針會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方便家屬觀察患者狀況并及時報告給護理人員進行處理[6-7]。
觀察組和對照組以患者的疼痛程度、留置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和患者滿意度作為指標進行比較。
數(shù)據(jù)的分析采用SPSS 20.0 軟件,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和對照組的疼痛程度沒有達到最高級。觀察組中有2 級和4 級的疼痛出現(xiàn),其中2 級疼痛居多;對照組中有6級和4 級的疼痛出現(xiàn),其中以6 級疼痛居多。通過兩組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患者穿刺疼痛程度比較[n(%)]
觀察組的留置針留置時間為(3.92±0.06)d,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2.89±0.02)d,通過兩組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的敷貼平整度例數(shù)明顯高于對照組的敷貼平整度例數(shù),觀察組敷貼平整的有48 例,對照組敷貼平整的有42 例。通過兩組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4%,對照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6%。通過兩組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2 患者留置針敷貼平整度比較[n(%)]
表3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比較[n(%)]
觀察組患者的滿意度比對照組患者的滿意度高,觀察組的患者滿意度為98%,對照組的患者滿意度為8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滿意度對比[n(%)]
隨著我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我國也逐漸步入老齡社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身體機能也在發(fā)生變化。老年患者的血管更加表淺、容易暴露,由于皮下脂肪較少且血管彈性有所下降,也因為血管周圍沒有組織的支持且組織的彈性變差導致了血管壁的硬度大,讓靜脈穿刺的難度加大[8]。老年患者多見的是慢性疾病,所以以輸液居多,反反復復的靜脈穿刺容易導致患者血管損傷,從而導致靜脈炎,對患者帶來不好的感受[9]。且一次性輸液針的針頭沒有留置針的針頭柔軟,容易導致液體滲漏。靜脈留置針比一次性輸液針更長,可以完全注入到血管之中,并且本身質地柔軟可以隨著血管的方向彎曲,減少了對血管壁的刺激[10]。靜脈留置針可以在血管當中保留,有效減少了老年患者反復穿刺靜脈帶來的不良刺激?;颊咦⑷腱o脈留置針能夠更加及時地輸送藥物,減輕了護理人員的操作時間,也減輕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醫(yī)院的工作效率。
淺靜脈留置針在臨床上使用率越來越高,也出現(xiàn)了相關的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導管感染。導致患者靜脈留置針導管感染的原因有很多。護理人員操作時是否為無菌操作、穿刺的部位是否合理、導管的材質是否適合患者、敷貼是否平整、留置時間是否過長等問題都是導致導管感染的重要因素。此外,也跟患者自身的免疫狀況、年齡和使用的藥物有關系。其中留置針的留置時間是導致導管感染的重要因素,留置針一般是3~5 d 的使用時間,在使用超過4 d 后會增加導管感染的發(fā)生率。
不同患者在進行靜脈穿刺的部位不一樣,留置靜脈針也跟一次性的靜脈穿刺部位有所不同。護理人員一般選取無靜脈瓣、血流豐富、彈性好、粗織的血管進行穿刺,肘關節(jié)上方和腕關節(jié)上方是最常見的穿刺部位[11]。靜脈直徑會直接影響到靜脈留置針的置管反應,護理人員大多選擇超過3 mm靜脈進行穿刺。老年患者容易引起下肢血栓等病癥,所以在臨床上盡量避免給老人使用下肢靜脈穿刺。靜脈留置針也有粗有細,老年患者使用較細的留置針可以減少靜脈炎、導管感染的發(fā)生概率,但是留置針的選取更應該根據(jù)患者自身的年齡、藥物、輸液量大小決定。
老年患者的皮下脂肪少、皮膚彈性差,不像青年人對套管針有很好的包裹作用,老年人的血管支撐作用也相對較差,不能用簡單的膠帶和透明敷貼進行固定。普通的透明敷貼和膠帶效果差,膠帶邊緣容易卷起,敷貼也不夠平整,容易導致留置針脫管。在對老年患者進行淺靜脈留置針使用中一般使用改進后的彈力繃帶進行固定包裹,以此減少脫管現(xiàn)象的發(fā)生,對留置針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
程序化的護理模式將系統(tǒng)化的護理貫穿到靜脈置管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當中。在輸液之前對患者的基本情況進行分析,對患者的治療情況進行評估。不同的患者根據(jù)不同的情況進行規(guī)劃不同的方案,根據(jù)患者的年齡、病理狀況選取最適合的留置針,采用最合適的護理方案。這為留置針的穿刺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在靜脈穿刺以后采用系統(tǒng)的、規(guī)范的護理方式進行護理操作,能夠很好地預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老年患者在使用淺靜脈留置針的時候容易引起并發(fā)癥和不適感,應用程序化的護理來關注老年患者留置針操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以此加長留置時間、減少了患者的穿刺疼痛感、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給患者提供更滿意的服務。程序化護理在老年患者淺靜脈留置針護理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