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疫情下“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法解釋學分析

        2020-12-09 10:36:14李曉明
        蘇州大學學報(法學版) 2020年3期
        關鍵詞:公共場所公共安全傳染病

        李曉明

        “新冠肺炎”的疫情發(fā)生后,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習近平同志強調“堅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疫情防控工作”、“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法治保障”①(1)①習近平: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的講話,載《人民日報》2020年2月6日,第1版。。2020年2月10日兩高兩部頒布《關于依法懲治妨害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違法犯罪的意見》(以下簡稱《2020意見》)第2條第1項第1款規(guī)定:“故意傳播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病原體,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危害公共安全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一百一十五條第一款的規(guī)定,以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處罰:1.已經確診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病人、病原攜帶者,拒絕隔離治療或者隔離期未滿擅自脫離隔離治療,并進入公共場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的;2.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疑似病人拒絕隔離治療或者隔離期未滿擅自脫離隔離治療,并進入公共場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造成新型冠狀病毒傳播的?!逼渲校裁词恰耙呀洿_診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病人”和“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疑似病人”,以及何為“公共場所”和“公共交通工具”等,均涉及到罪名的認定及其適用。本文從法解釋學角度歷史性地并結合當前新情況,對刑法立法及其相關司法解釋予以系統闡釋和分析。

        一、刑法第114、115條規(guī)定的“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及司法解釋

        刑法第114條規(guī)定:“放火、決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或者以其他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第115條規(guī)定:“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薄斑^失犯前款罪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jié)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庇纱丝梢?,“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實際上是放火罪、決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險物質罪等“危害公共安全類罪”的一個兜底罪名,甚至“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本身也愈加成為刑法典中的一個“最為典型的口袋罪”①(2)①陳興良:《口袋罪的法教義學分析——以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為例》,載《政治與法律》2013年第3期。。

        所謂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使用放火、決水、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等危險性相當的其他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雹?3)②劉艷紅主編:《刑法學》(下),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37頁。顯然,其侵害的法益是社會上不特定多數人之生命、健康、安全和重大財產利益。從司法實踐和相關法律解釋看該罪的行為表現通常有:(1)私設電網或用電捕魚;(2)邪教人員自焚、爆炸;(3)傳播突發(fā)傳染病病原體或確診病人及疑似病人拒絕接受檢疫、強制隔離或治療;(4)乘客搶奪方向盤、變速桿等操作裝置或襲擊、毆打、拉拽駕駛人員等妨害駕駛行為;(5)駕車撞人或肇事后繼續(xù)沖撞;(6)駕駛人員與乘客發(fā)生糾紛違規(guī)操作或擅離職守,以及與乘客廝打、互毆危害公共安全的;(7)向人群開槍、向高空拋物等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③(4)③2003年5月14日兩高《關于辦理妨害預防、控制突發(fā)傳染病疫情等災害的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2003解釋》);2009年9月11日最高法《關于印發(fā)醉酒駕車犯罪法律適用指導意見及相關典型案例的通知》;2013年7月19日公安部《關于公安機關處置信訪活動中違法犯罪行為適用法律的指導意見》;2017年1月25日兩高《關于辦理組織、利用邪教組織破壞法律實施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19年1月8日兩高一部《關于依法懲治妨害公共交通工具安全駕駛違法犯罪行為的指導意見》;2019年11月14日最高法《關于依法妥善審理高空拋物、墜物案件的意見》,《2020意見》等。

        (一)《2003解釋》:患有或疑似病人過失造成傳染病傳播的定過失罪

        《2003解釋》第1條第1款規(guī)定:“故意傳播突發(fā)傳染病病原體,危害公共安全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一百一十五條第一款的規(guī)定,按照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處罰?!庇纱丝梢?,如果“故意傳播突發(fā)傳染病病原體”并“危害公共安全的”,就以“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進行認定。顯然,這一解釋存在著與刑法第114條“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沖突。即是說依照刑法第114條的規(guī)定,“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定“投放危險物質罪”;依照《2003解釋》第1條第1款規(guī)定,“故意傳播突發(fā)傳染病病原體”定“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誠然,從法解釋學上講刑法是基本法,具有比司法解釋更高的效力,二者沖突當然要執(zhí)行立法而非司法解釋。另外,《2003解釋》是在當時“非典”下出臺的,或許當時有特殊情況與背景的認知,但在今天看來《2003解釋》第1條第1款規(guī)定與刑法第114條規(guī)定之沖突是明顯存在的,尤其針對當今“新冠肺炎”之疫情,司法理應回歸到立法原意才是。還有,從法律解釋的罪名適用原理上來講,特殊罪名應當優(yōu)先于普通罪名或兜底罪名適用,這也是常態(tài)。

        《2003解釋》第1條第2款規(guī)定:“患有突發(fā)傳染病或者疑似突發(fā)傳染病而拒絕接受檢疫、強制隔離或者治療,過失造成傳染病傳播,情節(jié)嚴重,危害公共安全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條第二款的規(guī)定,按照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處罰?!彼^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過失使用以失火、決水、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等危險性相當的其他危險方法,致人重傷、死亡或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雹?5)④劉艷紅主編:《刑法學》(下),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38頁。顯然,這就與《2020意見》)第2條第1項第1款所規(guī)定的“拒絕隔離治療或者隔離期未滿擅自脫離隔離治療”的同類情況產生沖突與矛盾。主要表現在:(1)兩個司法解釋的定罪指向不同,《2003解釋》的定罪指向的是“行為后果”⑤(6)⑤針對行為后果的定罪大都是“過失犯”,如交通肇事罪,違法交通規(guī)則如逆行、無照駕駛等行為的實施很難說不是故意,因為其是明知而為之,但即便如此出現交通事故也是行為人不愿意追求或看到的,故在我國刑法中針對此種情況大都認定為主觀方面為過失。,即“過失”。而《2020意見》的定罪指向的是“行為主觀方面”,即“故意”。(2)認定罪名不同,顯然前者認定的是“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而后者認定的是“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從解釋學的角度講,即便《2003解釋》目前仍未宣布廢止,但《2020意見》畢竟是專門針對“新冠肺炎”的疫情而下達的,因此就目前而言必須執(zhí)行后者而非前者,這是毫無疑問的。

        如上所述,根據當年的“非典”情況,《2003解釋》第1條第2款將“患有”或“疑似”的突發(fā)性傳染病人實施的“拒絕接受檢疫、強制隔離或者治療”并“過失造成傳染病傳播”,且“情節(jié)嚴重”并“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認定為“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即是說,一方面“患有”與“疑似”病人不存在區(qū)別,但如上所述,在定罪指向和適用罪名上與《2020意見》規(guī)定的情況具有很大的不同。另一方面拒絕“檢疫”、“隔治”必須“過失造成傳染病傳播”才能構成“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然而針對“故意”造成“傳染病傳播”的情況《2003解釋》并沒有回答。還有一方面《2003解釋》第1條第2款規(guī)定的“過失造成傳染病傳播”必須達到“情節(jié)嚴重”的才能構成“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而在《2020意見》中并未明確規(guī)定“過失”犯罪。當然,這并不影響對刑法第115條第2款“過失”犯罪規(guī)定的執(zhí)行,《2020意見》雖然沒有明確回答“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問題,但根據第115條第2款的規(guī)定,在現實“新冠肺炎”的疫情中還是存在“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情形的,只不過是在司法實踐中如何適用的問題。我主張,既然《2020意見》中沒有回答,不妨優(yōu)先適用《2003解釋》第1條第2款對“過失”的規(guī)定情形也是可以的,因為其畢竟是對該罪名“過失”情形的專門解釋。也即在“新冠肺炎”疫情中仍可適用“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只是在具體對待“確診病例”和“疑似病例”行為人的處理上,以及主觀認定的的確認上要更加慎重。

        (二)《2020意見》:確診或疑似病人拒絕或脫離隔治均可能定故意罪

        根據上述《2020意見》第2條“準確適用法律,依法嚴懲妨害疫情防控的各類違法犯罪”第1項第1款的規(guī)定,無論“確診病例”還是“疑似病例”行為人均以“故意”論,也即都被認定為“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當然,這里的“確診病例”和“疑似病例”在定罪上是有區(qū)別的。對于“確診病例”行為人“拒絕隔離治療或者隔離期未滿擅自脫離隔離治療”,只要“進入公共場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的”即可定罪;而對于“疑似病例”行為人不僅要“進入公共場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且要“造成新型冠狀病毒傳播”才可定罪,顯然,對于后者設置了更加嚴格或苛刻的入罪條件,這是應當引起高度重視的。

        那么,究竟何為“確診病例”抑或“疑似病例”呢?下面進行分述。

        “疑似病例”通常是指生命體征(如體溫)、外表癥狀等與某疾病相似,即根據某傳染病的癥狀和流行病學史的臨床診斷,而沒有進行實驗室檢查。根據此次疫情病毒的傳播狀況,以及2020年3月4日國家衛(wèi)健委發(fā)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第5條第1項關于“疑似病例”的界定:“有流行病學史的任何1條且符合臨床表現任意2條或無明確流行病學史但符合臨床表現3條者為‘疑似病例’: 1.流行病學史:(1)發(fā)病前14天內有武漢市及周邊地區(qū),或其他有病例報告社區(qū)的旅行史或居住史;(2)發(fā)病前14天內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核酸檢測陽性者)有接觸史;(3)發(fā)病前14天內曾接觸過來自武漢市及周邊地區(qū),或來自有病例報告社區(qū)的發(fā)熱或有呼吸道癥狀的患者;(4)聚集性發(fā)病(2周內在小范圍如家庭、辦公室、學校班級等場所,出現2例及以上發(fā)熱和/或呼吸道癥狀的病例)。2.臨床表現:(1)發(fā)熱和/或呼吸道癥狀; (2)具有上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影像學特征;(3) 發(fā)病早期白細胞總數正?;蚪档?,淋巴細胞計數正?;驕p少?!?/p>

        “確診病例”通常是指出現與某種傳染病的臨床癥狀并具有流行性病學史,同時還有一定的實驗室檢測結果者或病患者。根據此次疫情病毒的傳播狀況,以及2020年3月4日國家衛(wèi)健委發(fā)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第5條第2項關于“確診病例”的界定:“‘疑似病例’同時具備以下病原學或血清學證據之一者為‘確診病例’:1.實時熒光RT-PCR檢測新型冠狀病毒核酸陽性;2.病毒基因測序,與已知的新型冠狀病毒高度同源;3.血清新型冠狀病毒特異性IgM抗體和IgG抗體陽性;血清新型冠狀病毒特異性IgG抗體由陰性轉為陽性或恢復期較急性期4倍及以上升高。”

        誠然,由于此次疫情發(fā)現的“冠狀病毒”是新種類,加之疫情緊急和突然,對其認識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因此,自疫情爆發(fā)以來截止目前國家衛(wèi)健委發(fā)布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共七個版本。國家衛(wèi)健委第一個版本是1月16日(1月24日《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一版)》),第二個版本是1月14日,第三個版本是1月22日,第四個版本是1月27日,第五個版本是2月3日,第六個版本是2月18日,第七個版本是3月4日。之所以作此統計,是因為不同時間或版本對于“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的結論是完全不同的,正因為不同時間段醫(yī)院所使用的版本不同,故就應該按照不同時間、不同版本和不同醫(yī)院所確認的病人的結論為準。當然,具體情況或許是更加復雜的,所以應依據每個病人所在醫(yī)院的具體情況及其結論來認定。

        尤其要注意國家衛(wèi)健委2020年2月18日發(fā)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與此前地方(尤其是湖北)的標準不同問題。作為重災區(qū)的湖北有1月24日《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一版)》及其地方標準,以及作為主要災區(qū)的浙江有2020年2月1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浙江臨床經驗版第一版)》及其地方標準的存在等,在認定時究竟是按照國家衛(wèi)健委的標準來確定還是按照地方標準來確定?這確實是執(zhí)法與司法的一個難題。從客觀性與公正性上講,第六版本之前的“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無論地方標準還是國家標準均應認可,尤其應以病人所在醫(yī)院當時的“病歷”或出具的“診斷結論”為準,否則極易引起混亂。

        另外要注意《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第8條規(guī)定的“解除隔離標準需滿足以下4個條件”:“1.體溫恢復正常3天以上;2.呼吸道癥狀明顯好轉;3.肺部影像學顯示急性滲出性病變明顯吸收好轉;4.連續(xù)兩次呼吸道標本核酸檢測陰性(采樣時間至少間隔1天)?!痹谡J定“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時,不僅要依據病人所在醫(yī)院出具的“診斷病歷”或“診斷證明”,還要參照這些“隔離”的實質標準進行案情核定。

        當然2020年3月4日之后,由于國家衛(wèi)健委發(fā)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中有更加明確或成熟的“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標準,故通常應執(zhí)行國家標準。當然,具體到每一個病人使用的是何種標準就應按何種標準認定,尤其應按照病人所在醫(yī)院及其病歷記載為準,這樣不僅便于操作而且相對公平。如果病人同時具有兩個標準的結論或者兩個標準發(fā)生沖突,建議從有利于被告出發(fā),執(zhí)行對被告有利的標準。

        由于這些不同的時間、版本及不同的標準,有可能導致在司法活動中要按照不同時期所確定的“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來執(zhí)行,在具體操作上尤其應重視以病人所在醫(yī)院或診治部門給出的“醫(yī)學結論”為準,要盡可能地給當事人一個公平和公正的結論。值得關注的還有一個問題,這就是2020年2月3日國家衛(wèi)健委發(fā)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中除“確診病例”和“疑似病例”外,在湖北地區(qū)新增了“臨床診斷病例”。具體是指“疑似病例具有肺炎影像學特征者。”也就是說,“臨床診斷病例”就是實驗室還沒有最終確診,也即尚未查到核酸檢測陽性的檢驗報告,只是從肺炎影像學的特征和臨床癥狀看像“新冠肺炎”的病例。此種情況下,應當將“臨床診斷病例”視為“疑似病例”對待,而不能認定為“確診病例”,因為這涉及各自不同的入罪標準問題。當然,近期“新冠肺炎”檢測治療實踐中又出現了“無癥狀病例”的問題,我們認為,“無癥狀病例”在未被檢測認定為“陽性”之前,既非“確診病例”也非“疑似病例”,然而在被檢測認定為“陽性”之后就應認定為“確診病例”。

        綜上所述,對于“確診病例”而言,“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基本上是行為犯,即只要實施了拒絕“檢疫”、“隔治”且“進入公共場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的即可定罪。而就“疑似病例”而言,“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有可能是結果犯,因為根據《2020意見》第2條第1項第1款的規(guī)定,不僅要求拒絕“檢疫”、“隔治”和“進入公共場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而且要求必須“造成新型冠狀病毒傳播”才可成立犯罪。至于“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則根據《2003解釋》第1條第2款的規(guī)定,也必須“過失造成傳染病傳播”才可定罪,等等這些具體標準需要在司法實踐中予以認真把握和執(zhí)行。

        二、“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與其他相關罪名的關聯性以及區(qū)別

        《2020意見》涉及的罪名多達33個,但與疫情傳播直接相關的罪名只有兩個,一是刑法第114、115條規(guī)定的“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二是刑法第330條規(guī)定的“妨害傳染病防治罪”。當然,刑法第114、115條所涉及的“投放危險物質罪”在行為手段上也與“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有交際性,刑法第330條所涉及的“妨害傳染病防治罪”更是在行為人群范圍上與“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有銜接性,刑法第360條規(guī)定的“傳播性病罪”在行為對象上與“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有可比性,刑法第331條規(guī)定的“傳染病菌種、毒種擴散罪”在犯罪主體上與“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有區(qū)分性,刑法第133條之一規(guī)定的“危險駕駛罪”在罪征上與“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有交叉性等,下面將分別討論這些罪名及其相互間的關聯與區(qū)別。

        (一)與“投放危險物質罪”的區(qū)別:行為特征前者“傳播”后者“投放”

        實事求是地講,刑法第114條只規(guī)定了“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行為性質,并未規(guī)定具體的行為結構方式,導致“其他危險方法”的“兜底”內容沒能予以限定,這當然與“罪刑法定原則”的要求是不匹配的。但從法解釋學原理看,應當堅持相當性原則或同類解釋原則,也即應當與放火、決水、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等行為方式及其危險性程度具有相當性,否則不能輕易入罪。一方面根據相當性或同類解釋原則,“以其他危險方法”必須與前面所列舉的行為在性質、危險程度與規(guī)模上一致;另一方面根據該罪所處地位,“以其他危險方法”只能是刑法第114條的“兜底”,而不能成為第二章整個“危害公共安全罪”類罪的“兜底”。罪名之間的區(qū)分原則是,“如果某種行為符合其他已有明確規(guī)定的罪名或成立要件,就應當盡量認定為其他類型的犯罪,而不宜認定為‘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①(7)①參見張明楷:《刑法學》(第2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45頁。另外,根據刑法第114條和相關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只要行為人實施了司法解釋明確規(guī)定的“其他危險方法”,即便尚未造成嚴重后果,也應成立“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既遂。這是因為,一是根據刑法第114條的規(guī)定,該罪是行為犯;二是刑法第115條的規(guī)定是結果加重犯,也即如果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則應按該罪的損害結果加重處罰。至于“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未遂,從刑法解釋學的理論看不應當存在實行終了的未遂,如果已實行終了也就足以危及不特定多人的生命、健康或安全,且這種危險一旦發(fā)生損害是十分巨大的,甚至難以彌補或不可逆轉,故行為無論是否真正引起損害結果的發(fā)生都應當認定為既遂。因此,“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未遂只能發(fā)生在行為人的行為尚未實行終了的時間段,即只有在該時間段才有可能出現未遂。

        所謂投放危險物質罪“是指故意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雹?8)②李曉明著:《刑法學分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142頁。依據刑法第114、115條第1款的規(guī)定,“尚未造成嚴重后果的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碑斎唬谭ǖ?15條第2款還規(guī)定有“過失投放危險物質罪”,“是指由于行為人的過失而置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或者以其他危險方法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③(9)③李曉明著:《刑法學分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143頁。處3至7年有期徒刑,情節(jié)較輕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顯然,兩罪的關聯性表現在具體的行為手段上有交際。一方面,雖然“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行為手段是“傳播”,而“投放危險物質罪”的行為手段是“投放”,但客觀地講,“投放”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傳播方式,不僅行為上在客觀地傳播,而且主觀上也在追求傳播的目的。①(10)①這種情形不僅表現在“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與“投放危險物質罪”上,而且表現在“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與“投放危險物質罪”上。具體表現為,在生產、銷售的食品中摻入有毒、有害的物質,實際上也是一種“投放”行為,危害的都是公共安全,只是該種行為已有另一種獨立的罪名。另一方面,顯然兩罪都同樣存在“故意”和“過失”兩種主觀心態(tài),即均屬于“復合式罪過形式”的成立要件,可以說這些均是兩罪關聯性的主要表現。

        至于兩罪的區(qū)別也是十分明顯的,尤其在疫情下主要表現為:一是在具體的行為方式與手段上,“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在疫情下,無論是故意還是過失,均具體表現為“傳播”;而“投放危險物質罪”不僅在疫情下,甚至在平時也都表現為“投放”。另外就文意解釋而言,“投放”本身更多表現為“故意”心態(tài),很少或難以解釋為“過失”投放,因為“投”本身就是明知而為之,顯然是一種“故意”心理,而非“過失”心理。二是在疫情的特定環(huán)境下,客觀地講,“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拒絕隔離”是故意行為,但相對于其造成“傳播”的結果而言,多數人的確又是持“過失”心理,因為無論如何造成對他人的“傳染”是絕大多數行為人所不愿意看到的,一般也是不愿意追求的。但相對于“投放危險物質罪”而言,如上所述,很難想象既然“投放”又說是“過失”或最終認定其為“過失”,似乎邏輯上難以講通。

        (二)與“妨害傳染病防治罪”的區(qū)別:“確診”“疑似”外的其他人群

        《2020意見》第2條第1項第2款規(guī)定:“其他拒絕執(zhí)行衛(wèi)生防疫機構依照傳染病防治法提出的防控措施,引起新型冠狀病毒傳播或者有傳播嚴重危險的,依照刑法第三百三十條的規(guī)定,以妨害傳染病防治罪定罪處罰。”與“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相比,“妨害傳染病防治罪”的行為主體是除“確診病例”和“疑似病例”外“拒絕執(zhí)行防控措施”的其他人群,只要因此“引起新型冠狀病毒傳播”或者“有傳播嚴重危險的”均可能定罪。

        根據刑法第330條的規(guī)定,所謂妨害傳染病防治罪“是指違反傳染病防治的規(guī)定,引起甲類傳染病傳播或者有傳播嚴重危險的行為,侵犯法益為國家對傳染病防治之正常管理活動。”②(11)②李曉明著:《刑法學分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334頁。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別嚴重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顯然,兩罪的關聯性表現在具體的行為人群范圍上有銜接。一方面如上所述,根據《2020意見》第2條第1項的規(guī)定,前者是“確診”和“疑似”病人拒絕“檢疫”或“隔治”的人群,后者是除此之外“拒絕”“防控措施”的人群。而且根據《2020意見》第2條第1項第2款和刑法第330條的規(guī)定,在行為上均表現出“拒絕”疫情“防控措施”。另一方面,兩罪在主觀上均屬于“復合式罪過形式”的成立要件,也即既有可能是故意也有可能是過失,均可以構成本罪。盡管在此問題上學界存在爭論③(12)③張明楷教授認為,本罪為故意犯罪。張明楷著:《刑法學》(第五版),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第1120頁。葉峰先生認為,本罪系過失犯罪。葉峰主編:《刑法新罪名通論》,中國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266頁。最高檢研究室副主任李文峰先生認為,本罪的主觀方面是混合過錯。李文峰:《準確適用妨害傳染病防治罪依法嚴懲抗拒疫情防控措施犯罪》,載《檢察日報》2020年2月12日,第3版。,但“妨害傳染病防治罪”不可能完全排除“故意”的可能性。還有一方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以下簡稱《傳染病防治法》)第3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公告2020年第1號》(以下簡稱《2020年1號公告》)第1條的規(guī)定,“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guī)定的乙類傳染病,并采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由此可見,同2003年的“非典”一樣,在此次疫情下,兩罪涉及的“新冠肺炎”也屬于刑法對“甲類傳染病”的管控范圍,可謂是于法有據。

        兩罪的區(qū)別主要表現在:一是兩罪的類罪名所侵害的法益完全不同,前者是“社會公共安全”,而后者是“社會管理活動”,也即二者根本不屬于同一類罪。二是兩罪行為主體的人群范圍不同,如上述前者是“確診”和“疑似”病例人群,而后者是此外的“其他人群”。三是兩罪的主觀方面不同,前者屬于“復合式罪過形式”,既可能是故意也可能是過失。而后者按照傳統刑法教科書的觀點,只能由過失構成,當然對此目前學界爭議甚大。四是最終的量刑輕重也不盡相同,前者最高可判處死刑,而后者最高只有7年有期徒刑。

        近期我國“新冠肺炎”的“輸入型”病例猛增,由于境外輸入“病例”或“人群”的復雜性以及不可控性,也相應給執(zhí)法與司法帶來許多困惑和難度。大致有這樣一些種類:一是“確診病例”如果瞞報或拒絕“檢疫”或“隔治”,并“進入公共場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當然以“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量刑。二是“疑似病例”如果瞞報或拒絕“檢疫”或“隔治”,并“進入公共場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且“造成新型冠狀病毒傳播”的,也當然應以“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量刑。三是“確診”和“疑似”以外的無癥狀病毒攜帶者或來自“疫區(qū)”者,如果瞞報旅居或“拒絕執(zhí)行衛(wèi)生防疫機構依照傳染病防治法提出的防控措施”,并“引起新型冠狀病毒傳播或者有傳播嚴重危險的”,應以“妨害傳染病防治罪”定罪量刑。誠然,“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在構罪標準與條件上是有一定區(qū)別的,前者不僅“進入公共場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且要求達到“造成新型冠狀病毒傳播的”才能成立犯罪,而后者只要“有傳播嚴重危險的”即可成立犯罪。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2020年6月28日提請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0次會議審議的《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第21條對原刑法第330條第1款進行了修改。其中將第1款中“引起甲類傳染病傳播或者有傳播嚴重危險的”修改為“引起甲類傳染病以及依法確定采取甲類傳染病預防、控制措施的傳染病傳播或者有傳播嚴重危險的”,而且增加了第1款第4項的內容“(四)出售、運輸疫區(qū)中被傳染病病原體污染或者可能被傳染病病原體污染的物品,未進行消毒處理的”,又將原來的第1款第4項“(四)拒絕執(zhí)行衛(wèi)生防疫機構依照傳染病防治法提出的預防、控制措施的”修改為第5項“(五)拒絕執(zhí)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依照傳染病防治法提出的預防、控制措施的。”顯然,這些修改或許不會對生效前的相關行為有“追溯既往”的可能,畢竟是以直接立法的形式規(guī)制了類似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傳染病”及其相關“預防、控制措施”的不法行為,將原來的“衛(wèi)生防疫機構”修改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使得刑法措辭更加嚴密、措施更加得當。顯然,這些都對“妨害傳染病防治罪”的完善與執(zhí)行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不過,其中的“依法確定采取甲類傳染病預防、控制措施的傳染病”的表述,對入罪的“傳染病”的認定有一點微妙變化。也就是說,今后即便是尚未確診的“傳染病”,只要被“依法確定”即可入罪。

        (三)與“傳播性病罪”的區(qū)別:前者傳播“病毒”而后者傳播“性病”

        根據刑法第360條的規(guī)定,所謂傳播性病罪是指明知自己患有梅毒、淋病等嚴重性病而賣淫、嫖娼的行為。由此可見,傳播性病的行為方式只能是賣淫、嫖娼兩種。然而,一方面除賣淫、嫖娼外,用其他方式傳播性病如通奸、強奸或在公共浴池洗澡以及同性戀性行為等將性病傳染予他人的行為該如何定罪?另一方面,除梅毒、淋病外,傳播“艾滋病”又如何定罪?根據2017年7月21日兩高《關于辦理組織買淫、強迫、引誘、容留、介紹賣淫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2條規(guī)定:“明知自己患有艾滋病或者感染艾滋病病毒而賣淫、嫖娼的,依照刑法第三百六十條的規(guī)定,以傳播性病罪定罪,從重處罰?!薄熬哂邢铝星樾沃?,致使他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認定為刑法第九十五條第三項‘其他對于人身健康有重大傷害’所指的‘重傷’,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二款的規(guī)定,以故意傷害罪定罪處罰: (一)明知自己感染艾滋病病毒而賣淫、嫖娼的;(二)明知自己感染艾滋病病毒,故意不采取防范措施而與他人發(fā)生性關系的?!蓖瑯邮莻鞑ァ皞魅静 钡模撟锱c前述的“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甚至“妨害傳染病防治罪”又是什么關系呢?這里作如下分析。

        首先,“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與“傳播性病罪”的關聯性。如上所述,二者在行為對象上具有可比性。二者的聯系是都具有傳染“傳染病”的行為,只不過前者傳染的是流行疫情的傳染病,后者傳染的是“性病”。二者的區(qū)別主要表現在:(1)兩罪的行為對象或人群范圍不同,前者大都是不特定人,既包括親密接觸的家人、朋友等個體,也包括公共場所的不特定人群;后者除個別情況外(如公共浴室),傳播對象大都是與自己發(fā)生性關系或淫亂關系的特定對象。(2)兩罪行為人的主觀罪過不完全相同,前者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過失,而后者只能是故意,而且是直接故意。(3)兩罪的量刑不同,前者最高是有無期徒刑或死刑,后者只有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其次,“妨害傳染病防治罪”與“傳播性病罪”的關聯性。如上所述,二者的聯系是都具有傳播“傳染病”的行為,只不過前者傳播的是流行疫情傳染病,而后者傳播的是“性病”。二者的區(qū)別主要表現在:(1)兩罪的行為對象或人群范圍不同,前者大都是不特定人,既包括親密接觸的家人、朋友等個體,也包括公共場所的不特定人群;而后者除個別情況外(如公共浴室),傳播的對象大都是與自己發(fā)生性關系或淫亂關系的特定對象。(2)兩罪行為人的主觀罪過不同,前者是過失犯罪,而后者是故意犯罪。(3)兩罪的量刑不同,前者最高是7年有期徒刑,而后者是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四)與“傳染病菌種、毒種擴散罪”的區(qū)別:前者是一般主體后者是特殊主體

        根據刑法第331條的規(guī)定,傳染病菌種、毒種擴散罪“是指從事實驗、保藏、攜帶、運輸傳染病菌種、毒種的人員違反國務院衛(wèi)生行政部門的有關規(guī)定,造成傳染病菌種、毒種擴散,后果嚴重的行為?!雹?13)①劉艷紅主編:《刑法學》(下),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402頁。構成犯罪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別嚴重的3至7年有期徒刑。然而,該罪與前述的“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什么關系呢?

        首先我們看“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與“傳染病菌種、毒種擴散罪”的關聯性,主要表現在:(1)二者都具有傳染“病毒”的行為,只不過前者傳染的是疫情傳染病,而后者傳染的是“病菌種、毒種”。(2)兩罪的行為對象都是不特定的對象或人群,即在公共場所或實驗、保藏、攜帶、運輸的過程中造成病毒傳播或擴散的人群。二者的區(qū)別主要表現在:(1)二者的犯罪主體不同,前者要求是一般主體,后者顯然是特殊主體,也即只有那些從事實驗、保藏、攜帶運輸傳染病菌種、毒種的工作人員才能構成本罪。(2)兩罪在主觀上的要求不同,前者是故意犯罪,而后者是過失犯罪。(3)兩罪的量刑不同,前者最高是有無期徒刑或死刑,后者只有7年以下有期徒刑。

        (五)與“危險駕駛罪”的區(qū)別:前者系行為實害犯后者系行為危險犯

        根據刑法第133條之一的規(guī)定,危險駕駛罪“是指在道路上駕駛機動車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雹?14)②劉艷紅主編:《刑法學》(下),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64頁。顯然,危險駕駛行為實際上是對公共安全法益存在的一種潛在威脅,實際上只是一種可能存在的危險狀態(tài),未必就一定造成危害公共安全的結果發(fā)生。根據2013年12月18日兩高一部《關于辦理醉酒駕駛機動車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2條的規(guī)定,“醉酒駕駛”的血液酒精含量達到80毫克/100毫升以上的即構成該罪,血液酒精含量達到200毫克/100毫升以上的將從重處罰。

        “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與“危險駕駛罪”的關聯性表現在:(1)兩者在罪征上具有交叉性,都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而且有駕駛車輛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交叉。(2)兩者的行為對象均是不特定的對象或人群。(3)兩者在針對疫情的考量上屬“行為犯”或“危險犯”,即只要實施這種行為或存在一定的危險狀態(tài)就構成犯罪,如果實際造成損害則加重處罰或認定更重的罪名予以處罰。(4)兩者似乎還有一種競合關系。如果行為人在傳播病毒或“酒駕”過程中行為性質或犯意轉化,即一開始是過失傳播病毒或酒后駕駛,后來轉為故意傳播病毒或者進行追逐競駛等危險行為,說明行為人實施的并非一個行為而是前后兩個行為,而前一個行為成立危險駕駛罪,后一個行為成立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且兩罪有可能數罪并罰。當然,如果行為人一開始就有危害公共安全的心理,并實施了可能造成不特定多數人的重大傷亡或者財產損失的危險行為,則只能成立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二者的區(qū)別主要表現在:(1)兩罪在針對“駕駛行為”考量上“行為犯”的種類不同,前者實施的是實害行為,而后者實施的是危險行為。對于前者而言必須是駕駛車輛“橫沖直撞”,甚至造成了人群或車輛的一定損失才能構成“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而對于后者來說只要實施了“酒駕”行為,是否真正造成了實際損害的后果并不影響定罪,也即不需要實害結果的出現。當然在具體案件中,不僅要實質性地判斷行為人的行為是否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險,而且還要具體判斷該危險行為是否足以造成或危害到公共安全。比如雖然喝了酒,但在漫無邊際的沙漠道路上駕駛,幾乎一個人員或車輛都碰不到,這樣的情形很難認定為“危險駕駛罪”,當然或許可能造成自身的車毀人亡,但此種情況能否確定為危害公共安全也應另當別論。因此,該罪要具體判斷“酒駕”是否對對不特定多數人之人身及財產安全造成重大危險的狀態(tài)?這當然就需要綜合考慮涉案車輛的行駛、車況、路況、酒駕的時間、事發(fā)路段的行人及車流量等具體狀況,以及可能造成的危害后果等具體危險狀況或風險。(2)兩罪行為人的主觀罪過不完全相同,前者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過失,即屬于“復合式罪過形式”,而后者只能是故意犯罪。(3)兩罪的刑罰不同,前者最高有無期徒刑或死刑,后者只是拘役并處罰金。所以,兩罪具有許多方面的不同。

        三、“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認定標準及其與行政處罰的銜接

        以上分析了刑法第114、115條的立法規(guī)定及相關司法解釋,包括立法與司法解釋出臺的背景及其對比,以及與相關罪名的關聯性和區(qū)別。實際上,作為兜底罪名,在具體認定上理應最大程度地“謙抑”或“限縮”。正像陳興良教授所指出的那樣,“應以同類解釋規(guī)則嚴格限縮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等口袋罪的適用,以堅守罪刑法定原則的邊界?!雹?15)①陳興良:《口袋罪的法教義學分析——以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為例》,載《政治與法律》2013年第3期。也就是說,由于“口袋罪”自身的擴張性,有可能傷及無辜或處罰過嚴。故應嚴格把握入罪的限制性標準,可定可不定的盡量不定,可用行政處罰處理的盡量不用刑罰處理,并在此基礎上處理好刑罰與行政處罰的有效銜接問題。

        (一)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核心標準:公共場所和公共交通工具

        如上所述,根據《2020意見》第2條第1項第1款規(guī)定,無論“確診病例”的病人還是“疑似病例”的病人,均需要“進入公共場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才能構成犯罪。故何為“公共場所”抑或“公共交通工具”就成為定罪的核心要素和關鍵,下面分別論述。

        一般認為,公共場所是提供給不特定公眾或一定人群進行各種社會活動或完成某種特定業(yè)務與交往的場所。所以,“公共場所是指根據該場所所有者(占有者或使用者) 的意志,用于進行公眾活動的相對空間。”②(16)②李曉明:《論公共視頻監(jiān)控系統對公民隱私權的影響》,載《法學雜志》2010年第11期。它具有一定的共享性、開放性、秩序性、不特定性和公共性的特征,顯然這些特征是“公共場所”內在的本質特征,研究其無疑對認定疫情下“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十分有益。

        法律實踐中也有人將“公共場所”解釋為:“公眾可以任意逗留、集會、游覽或利用的場所。”具體包括八大類:“(1)公共醫(yī)療場所,如醫(yī)院、診所、保健站等。(2)公共旅游場所,如各種名勝古跡等處所。(3)公共消遣場所,如公園、園林大道路邊、街心專供人消遣休息的地方。(4)公共集會場所,如用于集會、慶祝、競賽的場地等。(5)公共觀覽場所,如展覽館、博物館、圖書館等。(6)公共營業(yè)場所,如貿易市場、菜市場等。(7)公共娛樂場所,如電影院、舞廳、劇場等。(8)可以自行出入的公共場所,如車站、碼頭、機場、海港等?!雹?17)③宋占生主編:《中國公安百科全書》,吉林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340頁。了解這些內容,尤其是將其進行理論上的類型化處理,顯然對于具體考量或認定疫情的“傳播”及其“危害性程度”具有重要意義,且對于判斷疫情下進入這些場所的“危險性”也有著重要的具體內容上的要素支撐。

        當然,我國刑法第291條規(guī)定的“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交通秩序罪”也對“公共場所”具有列舉性規(guī)定,包括“車站、碼頭、民用航空站、商場、公園、影劇院、展覽會、運動場”等。①(18)①我認為,刑法第291條中對“公共場所”的列舉也是一種重要的法律概念方法,尤其是在英美法系中這種方法經常在立法中使用。其優(yōu)點是,形象、具體、具有可比性,尤其對一個事物的特征、性質、規(guī)模和內容等許多方面進行了可供比較和判斷性的闡述,具有極大的操作性和可預判性,很值得借鑒。甚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以下簡稱《治安處罰法》)第23條第1款第2項中也列舉有“車站、港口、碼頭、機場、商場、公園、展覽館或者其他公共場所?!憋@然,后者有關“公共場所”的內容是從治安管理角度進行的列舉和分類,由于疫情傳播和治安管理在“涉眾”方面的相通性,故這些分類對于“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認定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甚至可以參照執(zhí)行。當然,對于特殊性的“公共場所”也需要進行甄別,究竟哪些類型的“公共場所”與疫情傳播有意義。如上述中的“高爾夫球場”,在那樣一個寬廣、幾乎沒幾個人的地方,似乎就比在商店、舞廳等公共場所“危害性”小得多,在定罪與量刑上均應有所區(qū)別。

        另外,疫情傳播與“公共場所”的開放類別也有關聯性,且不同類型的“公共場所”與其可導致的“危害”相關,故有必要對不同開放程度的“公共場所”進行區(qū)別研究。根據其開放程度有學者將“公共場所”劃分為封閉的、半封閉的、公開的三種類型。②(19)②李弋強:《公共場所的隱私權》,載《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

        (1)封閉的公共場所。指該場所采取的是相對封閉的方式,使得該場所在一定時間和空間內僅有特定人群進入,其他人無法進入,故形成了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如保密單位工作室、秘密會議室、秘密車間或倉庫等。顯然這些場所的開放程度較小,相對人員流動也較小,但畢竟有著一定的公共空間或人群,正因為其密閉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疫情的傳播,所以如果有“確診”和“疑似”病人進入這些場所,必然存在較大的傳染風險或隱患。

        (2)半封閉的公共場所。是指公共場所在一定時間或空間內有較多的人群進入,故該場所形成了相對開放的環(huán)境。如招商會、展覽館等。相對于封閉場所,半封閉的“公共場所”空間較大、人員較多,流動性也相對增加,因此對于疫情傳播的危害而言更不可忽視。

        (3)公開的公共場所。是指完全符合公開性、共享性和公共性的場所,也即幾乎任何人都可以進入,場所內完全是一種開放的環(huán)境,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的公共場所。正因如此,該場所不僅空間最大,而且流動人群最多,甚至由于流動性的持續(xù)增加,相對增大了疫情的傳播風險,故該種“公共場所”風險性最大,應該是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

        研究上述三種類型,不僅對深刻理解“公共場所”的概念十分有益,而且會進一步幫助我們厘清每一類“公共場所”的特征,以及與疫情傳播的關聯性和緊密程度,最終幫助我們準確考量“確診”和“疑似”病人,這些人群一旦進入上述場所,從而會帶來具體的危害和情節(jié)嚴重程度,這當然對準確認定“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有所助益。

        關于“公共交通工具”,刑法第116條規(guī)定的“破壞交通工具罪”列舉了“公共交通工具”有“火車、汽車、電車、船只、航空器”等,當然實際生活中不僅僅這些,隨著現代運輸與科技水平的發(fā)展,“公共交通工具”具有更大的擴展性和廣泛性。一般認為,現階段常見的公共交通工具有出租車、公交車、地鐵、輕軌、摩托車、電動車、人力車、磁懸浮列車、火車、船舶、民用航空飛行器等。由此可見,公共交通工具主要是指從事旅客運輸的汽車、電車、出租車、客運列車、客運船只、客運飛機等正在運營中的涉眾交通工具。2000年11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搶劫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條也將“公共交通工具”界定為“從事旅客運輸的各種公共汽車,大、中型出租車,火車,船只,飛機等正在運營中的公共交通工具?!庇捎诠步煌üぞ呔哂腥肆髁看?、人員來源復雜、密切接觸可能性大、空間較為密閉等特點,故考慮到公共交通工具的特性,“確診”或“疑似”病人一旦進入,疫情病毒的傳播風險就會驟增,因此必須嚴密防控,以減少疫情病毒的傳播及其給整個社會帶來的不可控風險。

        (二)與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對接的行政處罰:罰款及行政拘留

        《2020意見》第2條第10項規(guī)定:“依法嚴懲妨害疫情防控的違法行為。實施上述(一)至(九)規(guī)定的行為,不構成犯罪的,由公安機關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有關具體實施擾亂公共秩序,擾亂單位秩序、公共場所秩序、尋釁滋事,拒不執(zhí)行緊急狀態(tài)下的決定、命令,阻礙執(zhí)行職務,沖闖警戒帶、警戒區(qū),毆打他人,故意傷害,侮辱他人,詐騙,在鐵路沿線非法挖掘坑穴、采石取沙,盜竊、損毀路面公共設施,損毀鐵路設施設備,故意損毀財物、哄搶公私財物等規(guī)定,予以治安管理處罰,或者由有關部門予以其他行政處罰?!?/p>

        可見在此次疫情下,與“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對接的行政違法行為主要是“拒不執(zhí)行緊急狀態(tài)下的決定、命令”,與之相對應的法律也主要是《治安處罰法》。至于其他“阻礙公務人員執(zhí)行職務”、 “毆打防疫人員”、“故意傷害他人”等均是同其他罪名相對接的行政違法行為。關于具體的處罰措施,根據《治安處罰法》第50條的規(guī)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罰款;情節(jié)嚴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五百元以下罰款:(一)拒不執(zhí)行人民政府在緊急狀態(tài)情況下依法發(fā)布的決定、命令的;”針對此次疫情中的“確診病例”及“疑似病例”或許有幾種情況需要進行具體分析:

        一是針對“確診病例”的行為人,如上所述,只要拒絕“隔治”而且“進入公共場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即成立犯罪,尤其是該種情況下基本上是行為犯,不需要考慮其是否造成“實際傳播”的后果。那么相對而言,有兩種情況可能構成違法而應受到行政處罰,甚至這兩種情況均未“進入公共場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一種是本人在家被“確診”,但拒絕“隔治”,有可能構成違法但不構成犯罪,需要依照《治安處罰法》進行處罰。另一種是本人在醫(yī)院被“確診”,也拒絕“隔治”,甚至偷偷跑回家或躲避到其他地方,也沒有“進入公共場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這當然不構成犯罪,也需依照《治安處罰法》進行處罰。

        二是針對“疑似病例”的行為人,如上所述,不僅拒絕“隔治”和“進入公共場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而且要“造成新型冠狀病毒傳播的”才成立犯罪。顯然,其不是行為犯而是結果犯,即必須造成“實際傳播”的后果才構成犯罪。針對這些情況,也有兩種情況可能構成違法而應受到行政處罰。一種是本人在家被確診為“疑似病例”拒絕“隔治”,或“進入公共場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或雖未“進入公共場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但造成了對家人或他人的“實際傳播”,此種情況下可能構成違法但不構成犯罪,需要依照《治安處罰法》進行處罰。另一種是本人在醫(yī)院被確診“疑似病例”也拒絕“隔治”,甚至偷偷跑回家或躲避到其他地方,或“進入公共場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或雖未“進入公共場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但造成對家人或者其他個別人“實際傳播”的,此種情況下或許不構成犯罪但一定構成了違法,故需要依照《治安處罰法》對其進行處罰。

        三是針對無論是“確診病例”還是“疑似病例”行為人,雖然也拒絕“隔治”,但既未“進入公共場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又沒有對家人或他人造成“實際傳播”,此情況下既不構成犯罪也不構成違法,只是公民對自己生命權的一種自愿放棄或自我診療方式。如武漢一名70歲男子,自己被確診為“新冠肺炎”后選擇了跳樓自殺。當然,此種情況下的“自殺”行為不得危害到“公共利益”或“公共安全”,否則使用“自焚”、“爆炸”等手段,尤其妨害到他人或公共安全的當然也有法律責任,但“自殺”成功便無法追究,未成功者就應追究其相應法律責任,或構成犯罪或構成違法,自然由刑法或行政法及其銜接予以處置。

        (三)與妨害傳染病防治罪對接的行政處罰:限期改正、警告、罰款和賠償

        需要指出的是,除上述“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與行政法進行銜接外,是否還有其他罪名與行政法或其他法律銜接?回答是肯定的。如上所述,《2020意見》第2條第1項第2款規(guī)定還規(guī)定了一個“妨害傳染病防治罪”。也就是說,這里還要研究刑法第330條規(guī)定的“妨害傳染病防治罪”同行政法和民法等的對接。

        首先,我們來看“妨害傳染病防治罪”與《治安處罰法》的銜接?!吨伟蔡幜P法》第30條:“違反國家規(guī)定,制造、買賣、儲存、運輸、郵寄、攜帶、使用、提供、處置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蝕性物質或者傳染病病原體等危險物質的,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情節(jié)較輕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薄皞魅静〔≡w”肯定是一種“妨害傳染病防治”的行為,只不過我國刑法除在第330條規(guī)定有“妨害傳染病防治罪”之外,還在刑法第114條明確規(guī)定有“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的定“投放危險物質罪”。如此作為傳播“傳染病病原體”行為,不僅可與“妨害傳染病防治罪” 對接,也可與“投放危險物質罪” 對接,甚至還可與“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對接。這是因為《2003解釋》第1條第1款也曾規(guī)定:“故意傳播突發(fā)傳染病病原體,危害公共安全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一百一十五條第一款的規(guī)定,按照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處罰?!?甚至《2020意見》第2條第1項第2款也規(guī)定:“其他拒絕執(zhí)行衛(wèi)生防疫機構依照傳染病防治法提出的防控措施,引起新型冠狀病毒傳播或者有傳播嚴重危險的,依照刑法第三百三十條的規(guī)定,以妨害傳染病防治罪定罪處罰。”顯然,《2003解釋》第1條第1款的規(guī)定和《2020意見》第2條第1項第2款的規(guī)定均與刑法第114條的“投放危險物質罪”有矛盾,必然在司法適用中引起混亂。

        那么,針對這些立法與司法解釋的沖突和矛盾究竟應該如何對接或銜接呢?

        首先,從法律位階或效力講,《2003解釋》和《2020意見》的規(guī)定既然與刑法立法沖突,就當然屬無效解釋而不予執(zhí)行。然而有兩個問題需要厘清:(1)“傳播”和“投放”究竟如何理解?或者說二者是不是同一含義?如果意義相同,那么毋容置疑司法解釋應服從立法,《治安處罰法》第30條規(guī)定的所謂“傳染病病原體”也要同“投放危險物質罪”相銜接,這是毫無疑問的。(2)如果“傳播”和“投放”的含義不同,那么就有可能按照《2003解釋》第1條第1款的規(guī)定執(zhí)行,以“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處罰。(3)此次疫情下《2020意見》第2條第1項在第1款不僅區(qū)分了“確診病例”和“疑似病例”的不同定罪標準,且又在第2款明確規(guī)定:“其他拒絕執(zhí)行衛(wèi)生防疫機構依照傳染病防治法提出的防控措施,引起新型冠狀病毒傳播或者有傳播嚴重危險的”,“以妨害傳染病防治罪定罪處罰?!币虼苏f,直接將《治安處罰法》第30條規(guī)定的“傳染病病原體”與“妨害傳染病防治罪”相互對接或銜接,更有現實根據或法理依據。

        其次,來看“妨害傳染病防治罪”與《傳染病防治法》的行政處罰相銜接?!秱魅静》乐畏ā返?6條規(guī)定:“在國家確認的自然疫源地興建水利、交通、旅游、能源等大型建設項目,未經衛(wèi)生調查進行施工的,或者未按照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意見采取必要的傳染病預防、控制措施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wèi)生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給予警告,處五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的罰款;逾期不改正的,處三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并可以提請有關人民政府依據職責權限,責令停建、關閉。”顯然,根據刑法第330條和《2020意見》第2條第1項第2款的規(guī)定,如果不構成“妨害傳染病防治罪”,就應當按照《傳染病防治法》第76條的規(guī)定,對行為人進行“責令限期改正”、“給予警告”和“罰款”。

        再次,來看“妨害傳染病防治罪”與《傳染病防治法》中相關的民事賠償相銜接?!秱魅静》乐畏ā返?7條規(guī)定:“單位和個人違反本法規(guī)定,導致傳染病傳播、流行,給他人人身、財產造成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贝颂帯耙婪ǔ袚袷仑熑巍保葱袨槿顺袚蜃约盒袨椤耙鹦滦凸跔畈《緜鞑セ蛘哂袀鞑乐匚kU”而給他人造成人身、財產或其他物質利益的損失。顯然,這是《傳染病防治法》針對“妨害傳染病防治罪”的刑事附帶民事“賠償”,嚴格講也是刑法規(guī)定的“妨害傳染病防治罪”與行政及民事違法的銜接。

        四、余論:對“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兜底罪名建議限縮與慎用

        盡管《2020意見》第2條第10項第1款的規(guī)定:“對于在疫情防控期間實施有關違法犯罪的,要作為從重情節(jié)予以考量,依法體現從嚴的政策要求,有力懲治震懾違法犯罪,維護法律權威,維護社會秩序,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钡缟纤?,因為“口袋罪”的種種弊端以及給司法帶來的諸多困難,故筆者主張,一方面嚴格把握與其他“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相當性”原則,不能任意突破或擴張。另一方面沒有“明文規(guī)定”包括司法解釋的“明確規(guī)定”不得任意動用“以其他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也應當限縮和慎用。

        另外筆者也注意到,全國人大已經啟動《野生動物保護法》的修改,但恕我直言,此次疫情,尤其是“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涉及的相關行為的入罪問題,只修改《野生動物保護法》是解決不了問題的,甚至會有很多新的缺陷,應該換個角度和思維來考慮問題,在普遍梳理相關罪名(包括刑法第331條規(guī)定的傳染病菌種、毒種擴散罪,刑法第360條規(guī)定的傳播性病罪等)的基礎上,同時系統梳理和修改相關行政法,尤其是《傳染病防治法》,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好相關刑法和行政法的銜接問題,而不是一味地擴張或擴大“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適用,包括對行政處罰的隨意動用。

        猜你喜歡
        公共場所公共安全傳染病
        靖江市啟動水上公共安全共建區(qū)
        《傳染病信息》簡介
        傳染病信息(2022年3期)2022-07-15 08:25:08
        傳染病的預防
        肝博士(2022年3期)2022-06-30 02:48:50
        3種傳染病出沒 春天要格外提防
        在公共安全面前別任性
        呼吸道傳染病為何冬春多發(fā)
        基于知識圖譜的知識推理與公共安全結合的理論研究
        電子測試(2018年18期)2018-11-14 02:31:20
        人臉識別技術在公共安全領域中的應用
        公共場所 不能亂來
        支持公共場所禁煙為自己為他人
        又爆又大又粗又硬又黄的a片|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乱码| 国产a级毛片久久久精品毛片|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秋霞|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不卡| 国产美女高潮流白浆免费观看| 国产av一区二区亚洲精品| 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 国产午夜精品无码| 国产乱子伦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杨幂国产杨幂| 日韩有码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 亚洲精品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av网站在线观看入口| 性一交一乱一透一a级| 国产aⅴ天堂亚洲国产av| 精品人妻日韩中文字幕| 国产成a人亚洲精品无码樱花|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大桥未久| 精品国产AⅤ一区二区三区V免费| 亚洲人成精品久久熟女| 香港aa三级久久三级| 亚洲中久无码永久在线观看软件 | 久久青青草原国产毛片| 男女一边摸一边做爽爽的免费阅读| 久久精品性无码一区二区爱爱| 好看的中文字幕中文在线| 美女张开腿黄网站免费| 三年片在线观看免费大全电影| 国产一级r片内射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婷婷久久| 人妻丝袜av中文系列先锋影音 | 精品无码成人片一区二区| 男女激情视频网站免费在线| 99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正在播放亚洲一区| 日韩字幕无线乱码免费|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播放无码高潮的视频| av在线免费观看你懂的| 少妇激情一区二区三区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