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先超,王朗,溫曉玲,余千馳,王守忠,張洪靜
四川大學華西公共衛(wèi)生學院/四川大學華西第四醫(yī)院,四川成都 610041; *通訊作者 張洪靜 625864241@qq.com
據 2017年統(tǒng)計,我國塵肺占所有職業(yè)病的89.8%,是具有高危害性的常見職業(yè)病[1]。本病常以肺部組織彌漫性纖維化為主要特征,病程長、檢出率低(<30%)[2-3]。臨床肺功能檢測(pulmonary function test,PFT)作為評價塵肺患者肺功能的“金標準”,在病變范圍、形態(tài)、特異性等方面均有其局限性[4]。CT肺部分析不僅可以觀察肺部形態(tài)結構,還可以進行定量分析,評估患者的病情及預后。既往研究多采用雙相CT 全肺功能與PFT 進行對比,對患者配合度要求比較高,有一定的局限性[5]。本研究通過劃分肺葉,探討深吸氣末塵肺患者的CT肺容積與平均肺密度和PFT 的相關性,為塵肺患者肺部基本情況評估提供參考。
1.1 研究對象 回顧性收集2013年6月—2015年12月四川大學華西第四醫(yī)院擬診為塵肺患者74例,均符合塵肺診斷標準(GBZ70-2015)[6]。其中一期塵肺31例,二期塵肺20例,三期塵肺23例,年齡23~62歲,平均(44±7)歲;接觸粉塵時間3~37年,平均(11±8)年。排除標準:嚴重肺感染、肺部手術史、大量胸腔積液及肺大泡等、無法配合CT檢查;嚴重的器官損害或內分泌疾病,惡性腫瘤等;常規(guī)PFT 與CT檢查時間間隔超過1 周者。
1.2 儀器與方法
1.2.1 肺功能檢查 采用耶格公司電腦化肺功能儀Master Scope 檢查肺功能,參數(shù)包括最大肺容量(total lung capacity,TLC)、殘氣量(residual volume,RV)、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占預計值百分比(FEV1%)、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用力肺活量(FEV1/FVC)、肺一氧化碳彌散量占肺泡通氣量比(DLCO/VA)、肺泡通氣量(alveolar ventilation,VA)、功能殘氣量(function residual capacity,F(xiàn)RC)、殘氣比(RV/TLC)。訓練患者深吸氣后屏氣。
1.2.2 CT檢查 采用西門子16 排螺旋CT 進行單期相掃描。掃描參數(shù):管電壓110 kV,CAREDose4D 自動匹配電流,層厚10 mm,螺距1.2,深吸氣末屏氣掃描,掃描后進行1.5 mm層厚及1.5 mm 間距重建肺窗,重建算法為B 70 s 銳利算法。將數(shù)據傳到肺部分析軟件中,由2位經驗豐富的主治醫(yī)師獨立進行斜裂、水平裂劃分,計算各肺葉的CT肺容積與平均肺密度。
1.2.3 CT肺容積與平均肺密度獲取 肺部分析軟件能夠根據肺部解剖對肺葉進行劃分,對肺部各葉進行測量計算獲得CT肺容積與平均肺密度參數(shù)(圖1、2)。
1.3 觀察指標 CT肺容積與平均肺密度參數(shù)取2位醫(yī)師計算的平均值。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 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塵肺患者深吸氣末CT肺容積、平均肺密度與PFT參數(shù)的相關性采用Spearman 相關分析。P<0.05 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圖1 男,36歲,塵肺二期。箭示左肺斜裂(A);箭示右肺斜裂,箭頭示右肺水平裂(B)
圖2 男,36歲,塵肺二期,軟件劃分肺葉并計算CT肺功能。A、B、C、D 分別為右肺劃分結果、冠狀面雙肺劃分結果、肺部分析三維結果及分析結果
2.1 CT肺容積與PFT參數(shù)的相關性 TLC、VA、FRC、RV 與塵肺患者的CT肺容積參數(shù)呈正相關(r=0.428、0.390、0.239、0.297,P<0.05);CT肺容積參數(shù)與DLCO/VA 呈負相關(r=-0.323,P<0.05),見表1。
表1 74例塵肺患者CT肺容積與PFT參數(shù)的相關性[r值(P值)]
2.2 平均肺密度與PFT參數(shù)的相關性 平均肺密度與TLC、VA 呈負相關(r=-0.320、-0.346,P<0.01),與FEV1%、FEV1/FVC 呈正相關(r=0.534、0.636,P<0.01),其中左下肺葉平均肺密度與FEV1/FVC 的相關性最強(r=0.689,P<0.01),見表2。
表2 74例塵肺患者平均肺密度與PFT參數(shù)的相關性[r值(P值)]
塵肺病常發(fā)生于采煤、采礦等工作領域?;颊咭蜷L期吸入生產性粉塵導致肺部組織彌漫性纖維化,肺功能降低,最后喪失勞動能力[7]。PFT 是評價塵肺患者肺功能的“金標準”[4],但對患者配合度要求較高,且無法直觀顯示病變形態(tài)結構及范圍,存在固有局限性。CT 掃描不僅能夠顯示病變的解剖結構及范圍,并可利用肺部分析等后處理軟件定量獲取肺組織密度、體積等物理參數(shù),反映肺通氣、血液量、肺組織含量變化等綜合情況[8-10]。
以往研究大多比較全肺CT肺功能與PFT 結果[11]。由于肺部組織代謝補償能力較強,僅當肺損傷大于30%時,PFT 才顯示患者肺功能異常[12]。故早期塵肺在PFT 可表現(xiàn)為無異常,與CT 結果進行研究時無法獲得相關結論。本研究通過對肺葉劃分,確定各肺葉的CT肺容積、平均肺密度與PFT參數(shù)之間的相關性,從而反映肺功能受損情況,為臨床塵肺患者肺功能監(jiān)測提供參考。
本研究中CT肺容積參數(shù)與TLC、VA、FRC、RV呈顯著正相關,推測肺部組織彌漫性纖維化導致肺組織順應性降低,故TLC、RV 等降低;CT肺容積參數(shù)與DLCO/VA 呈負相關(r=-0.323),提示深吸氣相掃描結果與雙相掃描結果相符。
平均肺密度是由肺部分析軟件計算得到的反映肺內氣體、肺組織、血液綜合的平均密度值,因人體不同體位、呼吸情況影響,平均肺密度存在差異[16]。如病變較少或集中于某一小區(qū)域,計算全肺平均肺密度時易被均值化,造成假陰性結果,故精確劃分肺部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本研究根據肺部解剖準確劃分肺葉,結果顯示平均肺密度與FEV1%、FEV1/FVC 呈正相關,其中左下肺葉的相關性最強,與李凱等[13]的研究結果一致;塵肺后期情況越嚴重,肺內潴留粉塵越多,其密度也越高,反映到平均肺密度上越明顯;其肺內所占氣體容積自然降低,故其與TLC、VA 呈負相關,與本研究結果相符。此外,RV 在全肺肺密度水平上無相關性,但在不同肺葉上(RV 與左肺、左肺上葉平均肺密度)具有相關性。由此可見,對肺部進行精確劃分能夠獲得更加準確的結果。深吸氣相CT肺部分析與PFT 具有較好的相關性,能夠作為臨床評估和監(jiān)測塵肺患者肺功能情況的補充。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①本研究為回顧性研究,僅采取單相掃描,未采用雙相掃描計算呼氣末和吸氣末的容積差和密度差;②由于樣本量有限,本研究未對塵肺分期進行分級研究。
總之,塵肺患者由于肺部組織纖維化影響了其肺功能。深吸氣末CT肺部分析與PFT 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能夠較好地反映塵肺患者的肺功能情況,為臨床監(jiān)測肺功能提供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