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曦煜,王英杰,肖煥玉,馬信飛,梁 杰
(白城市農業(yè)科學院,吉林白城 137000)
小豆[Vignaangularis(Willd) Ohwi & Ohashi]起源于中國,至今已有2000多年栽培歷史[1]。除個別高寒山區(qū)外,各地均有種植,主要集中在東北、華北和江淮地區(qū)。種植面積較大的地區(qū)有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等,種植面積和產量約占全國的70%[2]。東北地區(qū)和華北北部為春播小豆區(qū),華北南部為夏播小豆區(qū)。大面積連片種植小豆的地區(qū)宜采用機械化作業(yè)進行生產,而我國培育的小豆品種大多為分枝較多、結莢高度較低的半蔓生品種。為適應機械化作業(yè)要求,需要培育結莢部位較高、不裂莢、直立抗倒伏的小豆品種。白紅7號具有籽粒大且整齊,品質優(yōu)良,商品價值高等優(yōu)點,同時具有直立抗倒伏、高抗病毒病、抗葉斑病、霜霉病、暈疫病等特性,可全程機械化作業(yè),適合在黑龍江齊齊哈爾、吉林公主嶺和西部地區(qū)、內蒙古東部、河北張家口、山西大同、陜西榆林、甘肅慶陽等地種植。
白紅7號是吉林省白城市農業(yè)科學院食用豆研究所于1995年以白紅2號為母本、日本大正紅為父本進行雜交,采用系譜法和混合法相結合的方法,經過7個世代連續(xù)選擇,于2002年選育出的穩(wěn)定品系,代號為BH99637。2010年通過吉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登記,品種登記編號為吉登小豆2010001;2015年通過國家小宗糧豆鑒定委員會鑒定,品種鑒定編號為國品鑒雜2015029(圖1)。
圖1 白紅7號選育過程Fig.1 Breeding program of Baihong No.7
白紅7號為早熟品種,生育期94 d左右;株型為直立型、有限結莢;幼莖綠色,花黃色,成熟莢黃白色;株高66.4 cm,主莖分枝3.5個,主莖節(jié)數(shù)13.2節(jié),單株莢數(shù)26.2個,單莢粒數(shù)7.3個,莢長8.9 cm;籽粒紅色,有光澤,千粒質量135.3 g,蛋白質含量23.42%;高抗病毒病、抗葉斑病、霜霉病、暈疫病,抗旱性強、適應性廣。
該品種于2005—2006年參加白城市農業(yè)科學院10個品種的比較試驗,平均產量為1679.6 kg/hm2,比對照品種白紅2號增產13.5%,排名第一。
該品種于2008—2009年參加吉林省小豆區(qū)域試驗,共7個試驗點。其中,2008年,鎮(zhèn)賚試點遭遇干旱,產量數(shù)據(jù)過低,未參與匯總;2009年吉林省西部大面積干旱,通榆、洮南、大安試點報廢,未參與匯總。2008年6個點次平均產量為1506.4 kg/hm2,比對照增產17.9%,6個試驗點全部增產;2009年4個點次的平均產量為1280.3 kg/hm2,比對照增產10.2%,4個試驗點全部增產;2年平均產量為1393.4 kg/hm2,比對照增產14.2%(表1)。
表1 2008—2009年吉林省小豆區(qū)域試驗結果
2009年參加吉林省小豆生產試驗,白紅7號平均產量為1359.7 kg/hm2,比對照增產8.8%(表2)。
該品種于2012—2014年參加第五輪國家小豆品種(春播組)區(qū)域試驗,共12個試驗點。其中,2013年陜西榆林、遼寧沈陽由于氣候原因導致部分數(shù)據(jù)丟失,未參與匯總;2014年內蒙古赤峰由于生育中期干旱導致產量普遍較低,未參與匯總。白紅7號2012年12個點次的平均產量為1843.9 kg/hm2,比對照增產6.0%;2013年10個點次的平均產量為1346.5 kg/hm2,比對照增產29.9%;2014年11個點次的平均產量為1443.5 kg/hm2,比對照增產14.6%;3年區(qū)域試驗平均產量為1544.6 kg/hm2,比對照增產14.8%(表3)。
表2 2009年吉林省小豆生產試驗結果
表3 2012—2014第五輪國家小豆品種(春播組)區(qū)域試驗結果
續(xù)表3
小豆忌與豆科作物重茬,且3年以上連作,易使病蟲害加重,噬菌體繁殖,不利于根系發(fā)育,影響根瘤菌固氮,使土壤中氮、磷、鉀等元素比例失調。其主根不發(fā)達,但側根發(fā)展力強,需要較深的耕作層,因此春季整地耕作深度應為20~30 cm,耕地后及時耙、耱,使土壤表面細碎平整,保持土壤水分。打壟的同時可噴施氟樂靈1~2 L/hm2。
小豆的播種量和種植密度可根據(jù)播期和土壤情況適量調整[3]。土壤瘠薄、旱地和晚播條件下,應適當密植,留苗165 000~180 000株/hm2;土壤肥沃、有灌水條件和早播情況下,可適當稀植,留苗120 000株/hm2。
適期播種是保證小豆高產、穩(wěn)產的重要措施之一。該品種適宜在5月中下旬采用精量播種機播種[4],行距60~70 cm。小豆雖具有根瘤,但固氮能力相對較弱,仍需施用底肥或種肥??稍诓シN的同時施用適量肥料,如尿素30~60 kg/hm2、磷酸二銨150~200 kg/hm2、硫酸鉀60~120 kg/hm2。另可根據(jù)實際情況增施農家肥15 000 kg/hm2[5]。
出苗前可噴施異丙甲草胺1500 mL/hm2進行封閉除草。全生育期內中耕2~3次為宜,中耕深度應掌握淺、深、淺的原則。在2~4葉期進行第1次中耕,中耕深度15~20 cm,中耕前噴施適量氟磺胺草醚等除草劑。在分枝期進行第2次中耕,中耕深度20~25 cm,可根據(jù)草情噴施精喹禾靈等除草劑。在開花期前,進行第3次中耕并培土,能起到增根防倒伏作用,同時可噴施葉面肥,如磷酸二氫鉀,配合銅、鎂、鐵等微量元素肥料,按照說明書兌水配制,噴施量為500~1000 kg/hm2[6~8],可提高小豆產量。封壟后注意拔除田間大草。
小豆的病蟲害歷年均有不同程度的發(fā)生和危害。其病害主要有葉斑病、銹病、病毒病等,建議發(fā)病初期噴施福美雙、多菌靈和農用鏈霉素等[9,10]。蟲害主要有蚜蟲、紅蜘蛛、豆莢螟等,苗期用1.5%的樂果粉劑(30~45 kg/hm2)、開花初期用50%氧化樂果乳劑(稀釋1000~1500倍,450~500 kg/hm2)進行防治。
白紅7號成熟期一致,成熟度達到80%時,可采用割刀或起拔機將植株割倒,晾曬5 d左右后,撿拾脫粒,晾曬后入庫貯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