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楚宏,陳偉洪,陳勃
(汕頭市金平區(qū)人民醫(yī)院,廣東 汕頭)
股骨粗隆骨折是臨床常見的骨折類型,以老年患者為高發(fā)群體。人體粗隆部血運較豐富,骨折后極少有不愈合情況,因此臨床可選取保守治療,但保守治療容易引發(fā)髖內翻以及其他嚴重并發(fā)癥,預后不佳,因此對符合手術指征的患者仍以外科治療為主[1]。本研究旨在分析對于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采取髓內固定治療的臨床療效。
選擇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50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作為此次研究一般對象,按照隨機分組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25例。對照組中,男14例,女11例,年齡58~77歲,平均(73.14±5.32)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7例,摔傷10例,高墜5例,其他3例。觀察組中,男15例,女10例,年齡55~78歲,平均(76.25±5.14)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8例,摔傷10例,高墜3例,其他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內容及程序均遵循醫(yī)學倫理學標準制定,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后實施。
納入標準:①患者入院后經影像學檢查,符合股骨粗隆間骨折相關診斷標準。②患者(或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③患者符合手術指征。
排除標準:①未獲患者知情同意書。②有手術禁忌證者。③語言、認知功能障礙者。④合并凝血功能障礙、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⑤臨床資料缺失者。
觀察組采用PFNA治療,實施連續(xù)硬膜外麻醉,健側肢體外展,患側內收,在牽引床上對患者進行持續(xù)牽引骨折復位,C行臂下透視復位滿意后,術區(qū)常規(guī)消毒鋪巾、從大轉子頂點處入路,作一3cm左右切口,逐層切開皮膚、皮下組織,鈍性分離筋膜,暴露大轉子尖端,進針點選擇大轉子頂點前1/3處,向內向前置入導針,并在X線透視下確認導針位置,切開股骨皮質進行擴髓,安裝瞄準器,將主釘手動旋轉置入適當位置,并置入近端螺釘螺旋刀片,導針置入股骨頸內,X線下確認導針位置在股骨頸中點偏下,遠端至關節(jié)面之下約5~10mm。將螺旋刀片安裝固定,在遠端鎖孔開口,測試深度,并置入遠端鎖釘,X線下確認鎖釘位置滿意后安裝尾帽,沖洗傷口、充分止血并逐層關閉切口[2]。
對照組采用DHS治療,實施連續(xù)硬膜外麻醉,術野常規(guī)消毒鋪巾,以側股骨大粗隆外側處為切入點,縱行直切式作一10cm左右切口,逐層切開皮膚、皮下組織、鈍性分離筋膜,充分暴露股骨頸基底、股骨近端及股骨大粗隆。于大粗隆下緣2cm處作一鉆孔,將引導角度定位器置入其中,選擇符合股骨干角度的定位器,并經鉆孔位置置入導針,測深理想后,X線透視下對股骨頭頸位置與深度進行確認,沿導針擴孔與攻絲,選擇大小與長度適宜的加壓螺釘植入,安裝套筒鋼板,輕推鋼板滑入滑動螺釘尾端,對骨折端進行加壓,使股骨外側骨皮質緊貼鋼板,擰入螺釘,并將其固定于股骨干,取加壓尾釘擰入滑動加壓螺釘?shù)奈膊?,反復沖洗切口,放置引流管并組成關閉切口[3]。
對比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X線透視頻率等圍術期指標。
采用Harris評分系統(tǒng)評價兩組術后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情況,評價時間點選擇術后1個月、術后3個月以及術后6個月。Harris評分標準:總分100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髖關節(jié)功能越好[4]。
應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8.0對資料進行分析處理,患者的計量資料(±s)與計數(shù)資料(%),分別應用t、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均少于(短于)對照組,X線透視次數(shù)多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術 后1個 月、3個 月、觀 察 組Harris評 分 高 于 對 照組(P<0.05),術后6個月兩組患者Harris評分對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圍術期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圍術期指標對比(±s)
?
表2 兩組患者術后Harris評分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術后Harris評分對比(±s)
?
治療期間,兩組患者均未發(fā)生術后并發(fā)癥,且骨折均能達到完全愈合。
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股骨粗隆間骨折發(fā)病率有明顯的上升趨勢,老年人骨質疏松、骨量丟失、微結構被破壞以及骨機械性強度降低等原因使其成為股骨粗隆間骨折的主要發(fā)病人群。
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多為粉碎性骨折,骨質疏松與骨折處骨缺損是其主要病理變化。臨床可采取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近年來多數(shù)學者認為,只要患者不存在手術絕對禁忌癥,可耐受手術治療,則應當盡早進行手術固定。當前,手術內固定治療已成為臨床廣泛認可的治療該類型骨折的首選外科方案,主要的術式包括:釘板系統(tǒng)手術、人工關節(jié)置換、髓內固定治療等[5]。關于手術時機的選擇,臨床認為對于無合并內科疾病的患者,傷口需盡快完善術前檢查,盡早進行手術,以免長期臥床導致墜積性肺炎、肺栓塞、尿路感染等并發(fā)癥從而增加手術風險,總之“盡早”即是原則。
保證患者內固定穩(wěn)定、解剖復位良好是達到理想的骨折恢復效果的首要前提,當前,內固定治療是股骨粗隆間骨折最常用的術式,其中以髓外固定的DHS及髓內固定的PFNA最具代表性,DHS的結構較為堅固,具備滑動與加壓的雙重功能,更適用于穩(wěn)定性骨折,PFNA則適用于各類型的骨折,其生物力學特性符合生物負重力線,在嚴重粉碎性的不穩(wěn)定型骨折中也有較好的應用效果。本次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采用兩種固定方式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相當,均達到完全愈合,但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更少、手術時間更短,且術后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更快。
綜上所述,對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實施PFNA與DHS固定治療均能達到較理想的效果,而前者恢復時間更快,手術時間更短,在臨床上可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合患者的固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