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愛娟
(蘇州科技城醫(yī)院,江蘇 蘇州 215000)
胸腔鏡肺癌根治是目前臨床上治療肺癌疾病的主要手術,具有安全性高,創(chuàng)傷性小和術后愈合快等特點,能夠一定程度上確保腫瘤切除率。但腹腔鏡手術屬于應激性手術,也具有一定創(chuàng)傷性,易引起呼吸功能障礙等。因此,本次研究將對胸腔鏡肺癌根治術采取快速康復外科護理干預,并對術后療效進行分析,情況如下:
將本院2018年7月~2019年12月收治的50例胸腔鏡肺癌根治術患者為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兩組,每組25例。對照組患者男女比例為12:13,年齡區(qū)間為48~72歲,平均年齡為(60.21±3.15)歲;研究組患者男女比例為11:14,年齡區(qū)間為47~71歲,平均年齡則為(60.17±3.09)歲。分析比較兩組臨床資料,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護理,研究組則采取快速康復外科干預:(1)術前:告知患者疾病治療措施和相關知識,加強患者對于疾病的了解,對于情緒波動較大者,及時給予心理疏導,讓患者保持放松,并告知患者疾病成功治療的案例,激發(fā)患者治療信心。同時,指導患者加強呼吸功能訓練,1天3次,1次10分鐘。要求患者術前2 h禁止飲水,而術前6h則禁止飲食。(2)術中:合理控制室內(nèi)溫度,觀察患者保溫情況,對于體溫較低者,給予變溫痰調(diào)溫,保持體溫恒定,確保手術順利進行。使用麻醉藥物時,合理控制劑量,便于縮短手術后拔管時間。(3)術后:麻醉結(jié)束3h后可飲食,嚴格控制液體引流量,一般在1000ml以內(nèi)。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加強四肢活動鍛煉,提高機體抵抗力。觀察患者術后疼痛癥狀,通過轉(zhuǎn)移注意力、止痛藥物等形式緩解疼痛。
對兩組術后下床活動、拔管和肺復張時間進行比較。同時,比較兩組生活質(zhì)量,包括心理、生理、社會和角色功能四個指標,每項分值為100分,分值越高生活質(zhì)量越好,反之越差。
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1.0分析,計量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行卡方檢驗,檢驗標準P<0.05。
研究組25例患者中,術后拔管時間為(2.37±0.48)d、下床活動時間為(18.71±2.86)h、肺復張時間為(3.85±1.72)d;對照組25例患者中,術后拔管時間為(4.39±1.01)d、下床活動時間為(39.85±3.98)h、肺復張時間為(5.74±4.15)d。兩組比較結(jié)果依次為(t=9.032,P=0.000)、(t=21.567,P=0.000)、(t=2.104,P=0.041),P<0.05有統(tǒng)計學價值。
研究組患者各項生活質(zhì)量評分依次為,物質(zhì)功能(88.63±2.67)、心理功能(89.74±3.12)、生理功能(90.12±2.07)和角色功能(89.55±3.07);對照組物質(zhì)功能(70.14±2.36)、心理功能(68.99±3.58)、生理功能(69.88±2.28)和角色功能(71.22±2.97)。兩組比較結(jié)果依次為(t=25.944,P=0.000)、(t=21.848,P=0.000)、(t=32.863,P=0.000)、(t=21.456,P=0.000),P<0.05有統(tǒng)計學價值。
近年來,肺癌患病率較高,且多發(fā)于老年群體。目前,臨床上已將胸腔鏡肺癌根治術作為肺癌疾病首要手術,并取得顯著性效果,可有效降低對患者造成的損傷。但由于患者年齡較大,耐受力和抵抗力差,手術難度較大,受多種因素影響,術中若操作不當,會對患者術后預后造成嚴重影響[1]。因此,有效的干預措施對于疾病預后具有關鍵性作用。
快速康復外科干預結(jié)合多個環(huán)節(jié),通過術前、術中和術后對患者采取針對性干預措施,以有效確保手術順利進行,提高疾病治療效果[2]。術前,大部分患者對于疾病不了解,且伴有手術恐懼心理,易產(chǎn)生應激反應,影響手術開展。積極與患者交流,舒緩患者情緒,加強健康知識宣講,提高患者疾病認知,使患者心情愉悅,可有效確保手術開展。術中嚴格控制室內(nèi)溫度,避免體溫過高、過低損傷凝血機制、白細胞功能,增加心血管負擔,減少術后感染風險。術后合理控制飲食,加強營養(yǎng)支持,并根據(jù)患者情況,給予身體鍛煉干預,可有效改善肺部功能,促進疾病痊愈。
綜上所述,對胸腔鏡肺部根治術患者采取快速康復外科干預,可有效減少疼痛,改善肺功能,提高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