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曉靜
(河北新樂市第一中學,河北 石家莊 050700)
背景知識與課本知識聯(lián)系起來,不僅能夠加深學生的印象,還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課本知識。因此,探究背景知識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具有重要意義。
學生在學習課本內容時,面對文章和古詩文難免會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教師在對語文知識進行講解時,穿插一些文章及古詩詞的背景知識,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從而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同時,對背景話題進行討論和思考,能營造一個熱情高漲的學習氛圍,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1]。
要想對學習內容進行準確的把握并產生共鳴,學生就需要對作者在寫作時的動機和背景了解清楚。教師對背景知識進行講解,不僅能使學生豐富知識、開闊視野,還能鍛煉和培養(yǎng)學生在積累知識方面的能力。學生在對背景知識進行學習時,不僅可以通過教師的講解,還可以利用互聯(lián)網進行查詢,從而提高語文學習的主動性,提高自學的能力。
高中階段學生所學習的文學作品,大部分是對社會現(xiàn)實的真實反映,或是根據(jù)當時情景來抒發(fā)情感的。因此,學生在學習文學作品時,如果對寫作的時代背景不夠了解,就很難準確抓住作者寫作時的心情和用意。作者在文學作品中,都會隱藏著一些背景故事和時代特征。因此,教師在對文章進行講解時,應對當時歷史環(huán)境和作者身處環(huán)境進行分析,讓學生能夠認識到作者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從而使學生產生深刻的印象,加深對文章主旨的理解[2]。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通過對文章作者在進行創(chuàng)作時所處的環(huán)境、創(chuàng)作的原因及作者的人生經歷進行分析,能夠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與文章相適應的情境,讓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地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師并沒有擺正講解背景知識的正確態(tài)度,對背景知識的重要意義沒有正確的認識。有許多教師只是為了講解背景知識而去講解背景知識,并沒有考慮到背景知識的講解是否能夠幫助學生學習課本內容,認為講解背景知識只是教學的必備環(huán)節(jié),導致講解的內容會流于形式。教師在對背景知識進行講解時,總是過于重視對作者的個人生平進行分析,或者對其政治思想進行介紹,然后便投入課文的講解之中。這種教學模式無法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了解。有些教師認識到講解背景知識的重要性,于是,在講解課文之前非常重視對背景知識的挖掘,從而使語文課堂上出現(xiàn)了豐富多樣的講解內容,其不僅回顧了歷史,還評論了政治,對人物的傳記也進行了講解。這樣一來,講解的背景知識過于寬泛,使語文教學失去了重點,復雜繁多的知識也讓學生難以接受,不僅沒有起到提高學生興趣的作用,還增加了學生的學習壓力。表面上來看,教師在上課之前對背景知識準備得非常充足,但這些背景知識的講解,對課本內容并沒有實際的意義。
在課堂上講解背景知識時,教師應抓住合適的時機。許多教師將背景知識放在課堂開始時講解,在講課時不對背景知識進行穿插講解,從而導致學生不能很好地將背景知識與課本內容進行聯(lián)系,出現(xiàn)了思維定格的現(xiàn)象。過早地將背景知識講解給學生,會讓學生失去探究的興趣,削弱了講解背景知識的作用。有些教師比較隨心所欲,在對課文進行講解時,天馬行空地對背景知識進行講解。這雖然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但難免會出現(xiàn)跑偏的現(xiàn)象,從而讓學生無所適從。
在語文教學中,針對不同類型的文章,對背景知識的講解也應該排列好講解的側重點。每位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式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師要結合實際需求,重視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以此完善對背景知識的講解。
背景知識的講解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并讓學生在這個基礎上豐富自身知識,并不是為了讓學生了解背景知識而去講解背景知識、因此,教師對背景知識的講解內容要有一定的把握,分清楚講解的重點,并根據(jù)不同文章的需求,來進行講解。面對不同的文章需求,若文章著重講解的是愛國情懷,那么教師可以著重對作者的英勇事跡及所處的歷史環(huán)境進行講述,而不是廣泛地把作者的個人資料及成長歷程都進行詳細的講述[3]。
為了使背景知識的講解能夠被學生有效地吸收,起到應有的重要意義,教師可以在課堂開始之前,對背景知識進行介紹,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然后,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通過導入背景知識來激發(fā)學生的探討情緒,并且在講課時對背景知識進行穿插介紹,解答學生的疑問。最后,在文章講解即將結束時,教師可以將背景知識和文章結合起來進行總結,從而深化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高中階段,學生在對語文進行學習時,只學習課本知識是遠遠不夠的。為了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并且更好地對課本知識進行理解,教師要注重對背景知識的講解。教師要明確講解背景知識的作用,擺正教學態(tài)度,抓住恰當?shù)闹v解時機,使背景知識的講解發(fā)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