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栩
(貴州省興仁市第八中學,貴州 黔西南 562400)
初中數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部分內容復雜且抽象,教師采取傳統(tǒng)方法教學事倍功半,效果不佳。而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師可巧用信息化技術設計課堂教學,將抽象、復雜的數學知識生動化,學生在數學學習體驗上能更為直觀、形象,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能有效促進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深度融合。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數學的學習對每一位學生來說都是漫長人生路上的一場無止境的博弈,只有興趣,才是促進其走下去的最為強大的推動力。
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通常采用機械式的灌輸教學,僅僅將數學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學生對數學的心理需求。
隨著信息技術進入課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來革新自己的教學手段,從而做到很多以前教師做不到的事情。在教學中,通過信息技術下的圖文閃爍,動畫以及平移,翻折和旋轉等多種表現形式,在數學課堂上營造出了一種與教學內容相符的教學情境,從而推動學生進一步地深入到課堂之中,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技術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教師在運用的過程中,既不可以對其敬而遠之,三年的初中教學用到多媒體的次數可以說是屈指可數,同時也不能過于依賴多媒體技術,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當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將信息技術完全地融入到數學課堂中去。
教師不可盲目的在教學中使用教學手段,而是有目的的,從數學本身的特性出發(fā),通過信息技術最大程度地將數學中的抽象概念可視化,從而推動學生快速地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內容,真正地實現將抽象知識可視化。教師在教學中合理運用該項技術,使得學生在學習的時候記憶和理解教師所講的內容,實現信息技術能力的最大化發(fā)展。
例如,在“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的學習上,內容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便是阻礙學生學習的最大攔路虎。以圓為定點,當直線移動到不同位置的時候,其與圓之間的位置關系將會發(fā)生巨大的改變。這種復雜抽象的變化對學生的理解能力要求很高,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在本章節(jié)的學習中也起著很大的作用。但對于想象力差,基礎弱的同學,則必須在老師的引導下一步步的學習。
隨著信息技術地走入課堂,教師可以合理地使用這一信息技術,通過相關的視頻來為學生講解直線與圓的相關位置關系,將復雜的理論知識通過視頻的展現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幫助學生學會數學。
數學來源于生活,總結于生活,同時又高于生活。大部分初中生在面對數學課的時候,通常會產生自己為什么要學習數學,生活中并用不到數學的這種疑惑。但從數學教材可以看到,數學課本中的很多知識都反映了一定的社會現象,但如果僅僅依靠教師上課講解相關內容,學生無法從干巴巴的講述中體會到生活實際或者體會數學與生活之間的關系。教師在上課的時候可以將理論知識同生活聯系起來,以生活化的素材來展現相關的教學內容,可謂是信息技術為教師帶來了一定的進步。同時學生也可以在變化中更多地去感受數學的意義以及數學在生活中的美妙。
例如,在學習“對稱性”這一章節(jié)時,教師可以從網絡上下載一些相關的圖片來進行對稱性的輔助教學。生活中常見的蝴蝶、楓葉甚至是五角星等,都是來自生活中的圖片。學生可以激動地進行相關的討論。
教師在教學中加以利用和引導,從而使得學生再度回到學習之中,尋找生活中存在的更多的軸對稱圖形。直接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進行實踐既浪費時間又花費了過多的精力,而利用信息技術進行網上實踐,可以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各種小實驗的結果,從而加強學生知識同生活實踐的聯系。當學生對生活中的數學感悟頗深時,自然而然也會對數學另眼相看,從而更加積極地學習數學。
初中數學教師開展教學時,在緊扣教學內容前提下,巧妙利用信息技術收集教學資源來豐富課堂內容,并以動畫、圖片等形式呈現于課堂中,能有效提高學生思維的活躍性和學習能力。與此同時,教師需注意靈活運用數字化學習資源,不可對信息化技術教育手段產生依賴性,切記不可本末倒置,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才是達到教師預期教學目的前提所在。如,教師在開展幾何“探究性活動:鑲嵌”一課時教學時,在指導學生掌握平面圖形鑲嵌條件后,教師再利用多媒體設備來為學生建設問題場景,引導其走入五彩繽紛的“鑲嵌王國”。然后引導學生在校園中去收集平面鑲嵌圖案,如地板磚,壁紙印花等,后展示于課堂中,并自主總結平面圖形鑲嵌規(guī)律。此類方法,不僅能讓數學融入學生生活,形象生動的教學方法更能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本質,在學習中收獲樂趣,感受數學魅力所在。
綜上所述,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不斷地緊跟時代潮流,對現有的教學方式作出大膽的嘗試。雖然教師利用信息技術還存在著不少的問題,但是學生極大的興趣和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在向外反饋時,信息技術融入初中課堂是成功的。教師應當不斷的繼續(xù)同信息技術磨合,以此來更好地為提高高質量的課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