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霞
(正德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1106)
思政教育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高校積極進行思政教育是為了提升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心理健康教育是為了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在新形勢下,高校積極探究將思政教育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是為了更好地結合二者的優(yōu)勢,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幫助他們更好地迎接社會的挑戰(zhàn)。
大學生的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是相通的,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應該考慮到學生心理方面的特征與變化,通過學生心理方面的變化設置相應的課程內容,以此來提升高校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應該創(chuàng)造一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條件,降低學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時的心理排斥,從而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1]。從整體上來說,思想是心理的較高層次,因為人總是在思想的指導下從事相關的實踐活動,而心理活動也是在思想的指導下進行的,從心理上升到思想是心理飛躍的過程,同時也是思想逐漸形成并占據主導地位的過程,所以高校將思政教育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僅有利于提升學生對思政知識的接收程度,而且有利于豐富思政教育的內涵。
我國傳統的思政教育是一種單向性很強的教育方式,老師站在講臺上講解相關的知識,學生坐在臺下聽講,期間很少有互動,這是一種滿堂灌的教育方式,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沒有考慮到學生的接收能力以及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更多的是被動學習,難以激發(fā)其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方式,因為教師只有在充分了解學生的特點,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后才能進行相應的輔導,同時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能夠縮短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將思政教育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有效地改善滿堂灌式的教育方式,拓寬思政教育的渠道,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思政知識的積極性。
在高校教育中,教師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心理素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教師是學生的直接知識來源,教師的專業(yè)性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專業(yè)性。在傳統的高校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是兩種不同的教育體系,其專業(yè)老師之間的交流與聯系也較少,這就不利于思政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所以高校若想更好地實現把思政教育融入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就必須充分發(fā)揮教師的積極作用,提升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學??梢栽谌粘5慕虒W工作中組織兩個專業(yè)的老師進行討論,通過討論的方式尋找兩個專業(yè)的融合點;同時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師要積極學習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以便在課堂教學中可以更好地把握學生的心理特征,促進學生積極學習課程思政知識;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師也要提升自己在思想政治方面的素養(yǎng),并將其融入日常的教學課程中,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于潛移默化之中。
雖然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學的內容、目標、方式方法等方面都不相同,但是它們都屬于人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共通性。高校將思政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結合二者的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找出其共通性,促進學生更好地掌握專業(yè)知識。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把握學生的心理變化規(guī)律,根據這種規(guī)律進行授課可以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專業(yè)素養(yǎng)的提升。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同樣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識,幫助學生在學習本專業(yè)知識的同時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同時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為開展思政教育創(chuàng)造良好的心理條件。
高校教師在探究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協同育人模式時,一定要找出二者之間的共通點,充分結合二者的優(yōu)勢條件,以此來實現協同育人模式的最大效果。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學策略與教學方法方面既有交叉也有區(qū)別,教師應該找出二者之間交叉的部分構建新型的育人方法,在進行課程教育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年齡段及其心理特征,根據他們的心理需要選擇合適的教育案例進行教學,可以更好地強化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首先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學生的特征,全面了解學生生的心理特征以及當前的發(fā)展特點,在掌握這些特點的基礎上結合二者的教學策略與方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在社會經濟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對于高校學生來說,無論是思想政治教育,還是心理健康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如何提升好課堂教育的效率,實現二者之間的有機結合就成為了高校需要解決的問題。雖然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屬于不同的教育體系,但是二者并不是沒有交叉點的,高校應該積極結合二者的教學內容與目標、教學策略與方法,促進二者協同育人模式的進一步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