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焜
(北京市西城區(qū)第一文化館,北京 100035)
廣大群眾文化工作者要善于依托新媒體技術這一特質,將之應用于日常群眾文化工作之中,以此提升群眾文化工作的效度與效率。具體而言,各級文化主管機構應當借助新媒體技術,打造供廣大群眾文化工作者進行交流、學習、研討的線上平臺,以此幫助不同地區(qū)的群眾文化工作者能夠實現高效的工作經驗分享以及工作經驗交流。同時,通過線上平臺的打造,還能夠實現對各類民間群眾藝術團體的統(tǒng)一管理。但是,利用互聯網進行宣傳,必須掌握尺度、突出政治性,在正確引導的前提下,增強政府在群眾文化工作中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形成新形勢下的“群眾文化工作發(fā)展模式”。
群眾文化館(站)是組織和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主要單位,在互聯網時代,各個文化館要借助信息技術、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等建設網上群眾文化館,開辟文化館服務的新窗口、新業(yè)務、新形象。所謂網上文化館,也成為數字文化館,是文化館的門戶網站,是一個綜合性的文化服務平臺,包括完善的、全面的而且能夠體現文化館職能的服務體系,建立網上文化館能夠給廣大群眾提供更便利、更多樣、更全面的文化服務,還能夠及時獲取群眾的反饋、意見、建議,進而推動群眾文化館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群眾文化具有大眾化、通俗化、多樣化的特點,因此,文化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是貼近群眾且多種多樣的,常見的群眾文化活動有廣場舞、美術展覽、群眾合唱、攝影、閱讀展覽、時政宣傳、科普講座、文藝創(chuàng)作,等等。在互聯網時代,我們可以借助網絡來開展群眾文化活動,使其形式更新穎、更有趣,進而吸引更多的群眾參與其中。
僅從傳播方面來看,互聯網具有傳播速度快和范圍廣的特點,尤其是通信技術的不斷提高,移動網絡、無線網絡的覆蓋范圍越來越廣、信息傳輸速度越來越快,以及智能手機等普及,人們能夠隨時隨地上網查閱自己需要的信息和知識。群眾文化應當利用互聯網的傳播優(yōu)勢,來傳播和宣傳各種文化信息、文化活動。
信任是人與人交往最根本的前提。在“互聯網+”時代,由于網絡空間的快捷性和虛擬性,人們之間的交往更加頻繁和不可預測,而這種不可預測性是導致群眾文化工作在“互聯網+”平臺上開展遭遇信任缺失的重要原因。因此,在“互聯網+”時代的群眾文化工作必須構建一種以信任為基礎的“網絡空間”“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不斷挖掘歷史文化底蘊,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進入了“互聯網+”時代,就是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群眾文化工作平臺。要改變一個人對某事物的觀念和認識就必須消除一個人對新鮮事物的任何顧慮和偏見?!盎ヂ摼W+”時代的群眾文化工作的關鍵是增強人們對“互聯網+群眾文化”平臺的有效認識,一是要科學分配資金、豐富內容形式、加強人才建設,加快文化惠民項目的發(fā)展,更好地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4。二是要提高人們對網絡新鮮事物的認識、實際操作和運用能力,開展針對部分群眾不懂得如何運用“互聯網+群眾文化”平臺的培訓工作。三是利用大數據、區(qū)塊鏈等信息技術創(chuàng)建一些人們喜聞樂見的網絡文化活動,強化鄰里社區(q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總的來說,要充分運用“互聯網+”平臺刺激人們的文化消費、增強人們參與“互聯網+文化活動”的欲望、轉變人們對“互聯網+”時代群眾文化工作的認識。
“互聯網+”時代的群眾文化工作突破了地域和時空的限制,擴大了群眾文化工作的影響力,對于群眾文化工作順應新媒體技術的發(fā)展潮流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技術作為“互聯網+”的核心,決定著“互聯網+”時代群眾文化工作的發(fā)展命脈,換句話說,“互聯網+”時代的群眾文化工作能否可持續(xù)的關鍵看技術是否可靠、安全。因此,在“互聯網+”時代,群眾文化工作的有序開展離不開技術的保障和創(chuàng)新。一是要建立有梯度的“互聯網+群眾文化”平臺的安全指數,定期對平臺進行評估、定級,以確保網絡化文化平臺的安全性。二是定期開展“清網行動”,嚴厲打擊“釣魚鏈接”“低俗文化平臺”,通過信息技術對網絡化群眾文化平臺進行“加密”保護。三是加強“互聯網+群眾文化”平臺的審核、維護和安全保障工作。
群眾文化開展具有動態(tài)性,因此在網絡環(huán)境下要不斷革新。隨著互聯網的廣泛普及,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得以完善和健全,利用互聯網開展群眾文化活動,使互聯網成為引導群眾文化的指南針、教育群眾文化的新舞臺、提高群眾文化的新空間,創(chuàng)設線上文化館,依托互聯網技術組織開展各項群眾文化活動、提升群眾文化活動的宣傳力度,以先進的文化引領群眾的文化生活,推動網絡文化與群眾文化的有機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