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勛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阿拉爾市阿拉爾中學,新疆 阿拉爾 843300)
初中物理新課程標準整合了現代課程理論,對教學目標從三個維度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世界觀提出了要求,突出強調了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創(chuàng)新精神,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潛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探究式教學無疑是貫徹新課程標準、落實新課程理念的一種好方法。
探究式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索、研究、討論、思考交流,以教師為組織指導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可以是課上、課下、校內、校外,可以是單人獨立進行,也可以是多人合作研討,甚至可以是課內、課外內容,但作為教學的主渠道,我們認為課內的探究式教學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
探究式教學的主要特征表現為教師創(chuàng)設物理教學情景,學生在教師指引下自主獨立或合作探討研究,再在教師幫助下整合,深化理解,提高認識,其中探究活動是其主要過程。程序上往往涉及到提出問題、猜想、假設、比較、制定計劃、實施、結果與結論、反思與評價和表達交流等要素;方法上往往涉及思考、討論、實驗、交流等要素。與傳統(tǒng)的以知識傳授為重點的講授式教學有顯著區(qū)別的是教師和學生的地位發(fā)生了顯著變化。
美國著名教育學家布魯納、奧蘇泊爾從皮亞杰的“發(fā)生認識論”出發(fā),特別強調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的現代認知過程,其核心觀點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一個積極的探索者。教師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種學生能夠獨立探究的情景,而不提供現成的知識……是要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參與知識獲得的過程,“認識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種產品”。布魯納認為:“所謂學科的教學,不是灌輸作為結果的知識,而是指導學生參與形成知識的過程?!爆F代教學理論研究認為學校教學最重要的目的是幫助每一個學生獲得最好的智力發(fā)展。對教學而言,作為結果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獲得知識的過程,是學生能否進行充分的智力活動,能否通過自己或與其他人合作進行的探索。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學從形式和內容上可分為理論探究和實驗探究,前者側重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歸納、推理和想象能力,適合于基礎理論部分的教學,后者則側重于培養(yǎng)學生觀察、動手實驗及應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管哪一種探究方式,筆者認為為了落實新課程標準,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綜合技能,教師在教學中對探究式問題的設計策略很重要,在實際教學中,以下幾點策略應引起重視。
從生活中入手,引導創(chuàng)設生活中物理情景,如“彩虹”、“風”“雨”、“閃電”的形成等,既能激發(fā)學生在探索新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能讓學生感受到物理現象就源于生活,有效增強課堂感染力。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有興趣,學習中就有一種渴望感、一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探索精神。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苦學”為“樂學”。因此,我經常通過一些生動有趣的物理實驗,如:如在教光的折射現象時,實驗裝置是在一個玻璃槽中裝水,然后把一根筷子插入水中,讓學生觀察水中的筷子是否變形。教師接著引導學生,要知道這個道理就得學習光的折射現象。把注意力吸引過來,使他們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往往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新課程要求學生加強與生活、現代社會及科技發(fā)展的聯(lián)系,關注物理學的技術應用所帶來的社會問題,培養(yǎng)社會參與意識和對社會負責任的態(tài)度。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恰到好處地利用學生的生活事件和社會熱點來創(chuàng)設探究式問題情境。學生身邊的噪聲污染來源有哪些及如何控制等。
課堂上師生互動,始終洋溢著民主、活躍的氣氛,學生因不同的見解而引發(fā)激烈的爭論,在爭論中,學生提出說明和維護各自的觀點,傾聽、理解、支持或反駁別人的意見。能使物理課堂更加開放和更加具有活力。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與學生共同體驗探究過程,共同分享動態(tài)生成的結果,通過共同學習和交互作用,達到教學相長。
物理用語、物理概念、物理原理等知識固然可以系統(tǒng)性地教給學生,但是學生通過假設、觀察、實驗、交流、推理和歸納等過程所獲得的知識更有“含金量”,學生經歷了“發(fā)現知識”的過程,完成了知識的構建,將“是什么知識”和“如何獲得這種知識”融為一體,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從好、中、差各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確定不同層次的目標,因材施教,進行不同層次的教學和輔導,組織不同層次的檢測,使各類學生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在選題、猜想、實驗設計等階段都要圍繞著“雙基”進行;重視探究后學生對結論的認識;課后練習和訓練要使基礎知識和探究能力都得到加強。
在各階段既要讓學生充分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又要通過教師組織、指導使探究有效、有序。在探究教學中,教師是引導者,基本任務是啟發(fā)誘導,學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務是通過自己的探究,發(fā)現新事物。因此,必須正確處理教師的“引”和學生的“探”的關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讓學生漫無邊際去探究,也不能過多牽引。
綜上所述,教學的策略、教學的藝術是在廣大教師不斷探索、不斷反思的過程中完善的,是在廣大教師相互學習、互相借鑒的成功經驗中提升的。因此,初中物理教學是以探究活動為主體的教學,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我們應進一步深入研究探討這種教學的方式、方法。力求在教學效果上找到最佳的結合點,從而轉變教與學的方法,培養(yǎng)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yǎng)和科學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