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仕宏
(永善縣溪洛渡高級中學,云南 邵通 657300)
歷史是一個國家的發(fā)展軌跡,記載著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的變遷。高中歷史是一門重要的人文學科,歷史知識的學習不僅幫助學生汲取智慧成果還能培養(yǎng)尊重客觀事實的態(tài)度。史料教學法運用于高中歷史教學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本文結合多年從事歷史教學的經驗,分析史料教學法的意義和運用原則,為史料教學在高中歷史的應用提供參考。
史料分為原始史料和二手史料。原始史料是歷史過程中的事實,其內容與歷史接近,沒有經過修飾和改編。二手史料指在原始史料的基礎上,后人經過思考和總結詮釋的內容。以上兩種類型史料都是前人留給后人的資料,都是學習歷史必不可少的珍貴資源。目前,高中歷史史料教學法的運用則是通過不同類型的史料,探索和學習歷史文化精神的教學模式,從而在歷史長河中提煉思想并總結經驗。
歷史學習往往枯燥,大多數的學生學習歷史都是機械記憶從而應付考試,沒有興趣的學習給歷史教師的教學帶來很大的負擔。歷史是已經發(fā)生了的事情,如何將陳舊遙遠的歷史與學生的生活相結合需要教師深入思考歷史教學的課堂方法。史料教學法不再是照本宣科的記課本,而是將活生生的影像和歷史圖片呈現在學生面前,教師通過用陳述時間、地點、人物關系將歷史生動具體的表達出來。有情節(jié)的內容讓學生充分感受了歷史的魅力,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高中時期歷史學習目的多是為了通過考試,這無可厚非。能讓學生通過考試的同時又有想了解中國歷史的意愿就需要借助史料教學來完成。中華歷史博大精深,各民族各文化相互融合,不同的史料體現著歷史前人創(chuàng)造的偉大文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講述歷史前人的偉大事跡,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從而激勵其學習歷史和更多的文化知識為祖國未來的建設奉獻力量。有效的史料情感激勵可以極大地改變學生學習目的,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中華民族歷經苦難才取得了今日的成就。兩千多年的封建統(tǒng)治到近代受多國欺凌簽訂不平等條約,每個時期的歷史都歷歷在目,這些深刻的歷史教訓都是珍貴的史料,時刻提醒著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教師以教材為藍本運用史料證據讓學生思考和反思,將歷史的經驗教訓運用到自身的學習和生活中,鞭策自己不斷發(fā)奮圖強,樹立遠大的理想和目標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終身奮斗。
遵循歷史資料的真實性是史料教學法的前提。尊重事實就需要教師在課前嚴謹的篩選歷史影像資料和圖片,同時在課堂陳述的過程中不添加主觀情感。在史料教學的實踐過程中,教師呈現的大量影視史料雖然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但是史料的真實性待驗證,經過篡改的史料沒有真正還原歷史內容還會對學生的認知產生誤導。
因此,歷史教師選擇史料素材時建議以紀錄片為主,紀錄片沒有任何藝術創(chuàng)造成分,真實的還原了歷史內容并尊重歷史。這就要求歷史教師在播放紀錄片的同時為學生梳理歷史人物關系,帶著目的去觀看紀錄片,達到學習效果。每一段歷史都值得被尊重,教師尊重事實才能為學生指明正確的學習方向。
史料教學的運用目的是為了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果。脫離課堂教學的史料不具備發(fā)展意義。教師在制定教學方案時,應立足于課綱,認真了解歷史知識點的教育目標,把握教學方向查找史料實施教學。
史料是歷史事件其中的組成部分,教師在提供史料前根據課本內容對歷史事件的背景做補充,同時,史料呈現過程中不完整的部分教師要及時講解完善,最終將教學重點回歸教材,不偏離教學目標的前提下達到歷史高效課堂的目的。
所以,史料的教學運用是輔助課堂教學,教師要層次分明的把握教學重點,推動學生從“了解”歷史知識轉化為“理解”歷史知識,針對性的平衡史料與目標教學的關系,從而激發(fā)學生深層次的學習歷史,回歸歷史教學本質。
教師如果僅靠灌輸課本知識無法培養(yǎng)出有思想的學生。優(yōu)秀的教師應該不斷探索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從而解決問題。史料的類型琳瑯滿目,有針對地篩選可以讓學生產生不同的思考效果。為了突出歷史學習的思想性,教師可以多選擇有沖突有對比的史料,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和思考歷史內容,提煉出有創(chuàng)新的觀點。諸如此類的史料教學有利于發(fā)散學生的思維,不但提高了歷史文化知識而且對語言能力和文學能力有極大幫助。
總而言之,高中歷史的學習不僅僅停留在歷史基礎知識的積累,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情懷、愛國情操。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中應合理地選擇史料,增加課堂的趣味和情景氛圍,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歷史,客觀看待歷史,在歷史的經驗中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史料教學的運用是現代歷史教學的要求,教師要做好學生學習歷史的指路明燈,針對性的提高歷史課堂學習效率,從而豐富學生知識儲備,提高歷史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