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陽縣大陽鎮(zhèn)大陽小學,重慶 404525)
作為小學教育體系中的基礎性課程,語文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點,對學生未來的學習與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興趣是學生學習知識、探索真理的重要動力,也是點燃學生智慧、激活學生思維的火花,而小學階段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階段,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采取有效的措施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進而實現(xiàn)預期的教學目標。
在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占據(jù)課堂的主導地位,忽視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單純地將學生作為教學的對象,導致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不到提高。隨著新課改的持續(xù)深化,教師需要積極轉變以往的教學理念,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實際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或者是積極探索新穎、科學的教學方式,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氛圍,主動與學生進行互動和交流,以此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充分彰顯出學生的主體地位[1]。以《坐井觀天》為例,教師在具體講述環(huán)節(jié)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學習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以學生的實際學情為依據(jù)進行小組劃分,鼓勵學生討論自己的疑慮之處或學習感想,并派代表進行發(fā)言。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思考和學習時間,引導學生自主思考、積極討論,使學生的學習思路得以拓寬,充分感受到學習的樂趣,輕松掌握所學內容,提高教與學的有效性。
舒適寬松的環(huán)境能讓學生感到愉悅、自由、輕松,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學習語文知識,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內容,所以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可以借助課件、語言等手段來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用輕松、自由的心態(tài)學習與探索語文知識,打造高效的語文課堂[2]。如講述課文《小鳥和牽牛花》時,教師可以事先準備好相關的資料和視頻,利用讀題介紹來引導學生交流與探討,出示相關的教學插圖和圖片,輔之以優(yōu)美的音樂、自然的語言、有趣的故事,以此引出課題,讓學生產(chǎn)生想要“聽”的欲望,深刻體會鳳仙花、牽?;?、小草關愛他人、助人為樂的精神。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很多內容都是以事件、人物的描寫為主,適當穿插具有哲理或教育意義的寓言故事。要想集中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上課前應該巧妙設計導語,發(fā)揮出課堂導入的作用,實現(xiàn)傳遞知識的目標。具體而言,教師要全面分析教學內容,引導學生主動預習,設計與學生學習特點相符且富有趣味性的導語,進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實現(xiàn)教學信息的有效傳達[3]。以《小柳樹和小棗樹》為例,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特點出發(fā),設計代入感強、生動有趣的導語:首先,出示兩個謎語來引入課題:一是綠頭發(fā),長又長,春風吹來蕩呀蕩,你可認識這姑娘?謎底(小柳樹);二是一個婆婆園里站,身上掛滿紅雞蛋;雞蛋不煮就能吃,沒加白糖蜜蜜甜。謎底(小棗樹)。其次,設計如下導入語: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觀察過柳樹和棗樹嗎?小小的柳樹和棗樹是鄰居,他們之間發(fā)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你想知道是什么事情嗎?下面我們一起閱讀課文吧。最后,將動畫與導語相結合,借助趣味性的語言描畫和鮮明的動畫展示來吸引學生的注意,進而實現(xiàn)良好的開篇,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初級階段,受生活閱歷和已有經(jīng)驗的限制,需要通過不斷學習來培養(yǎng)接受能力,加上小學生是以形象思維為主,需要借助外界形象的學習和感知來發(fā)展抽象思維。要想培養(yǎng)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從學生的認知水準、學習能力出發(fā),靈活利用多媒體技術來創(chuàng)設合適且真實的教學情境,以此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以《活化石》為例,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播放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的相關圖片與視頻,將學生帶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對古生物知識有初步了解,樹立保護珍稀生物的意識。通過圖片和視頻的觀看,引導學生解讀課文內容,讓學生學習語言的同時,獲得思想的啟迪和情感的熏陶。當然教師創(chuàng)設情景時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對學生的接受程度和實際學情進行綜合考量,在此基礎上合理設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達到學習與鞏固所學知識的目的。
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課后作業(yè)能幫助學生復習鞏固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記憶。為此,教師在課后作業(yè)的布置環(huán)節(jié)要遵循趣味性、生動性的原則,布置生動有趣的作業(yè),以此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和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自主完成課后作業(yè)[4]。以《黃山奇石》為例,在課堂教學活動結束之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從自己的認知和理解出發(fā),尋找生活中一些奇形怪狀的石頭,并以石頭的形狀為依據(jù)進行命名,在課堂上與教師和同學分享自己找到的石頭及其名字;然后教師可以選出最為貼切、最具創(chuàng)意的石頭名字,并表揚取名的學生,使學生產(chǎn)生學習的興趣、樹立學習自信心。
總之,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屬于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立足實際,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巧妙設計課堂導語,合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布置趣味性的課后作業(yè)。這樣方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發(fā)揮出學生的能動性和自主性,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