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大城縣南趙扶鎮(zhèn)南趙扶中心小學,河北 大城 065900)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開宗明義地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fā)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xù)、和諧地發(fā)展?!箤W生獲得對數學的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fā)展。社會在不斷地發(fā)展,時代賦予教師新的職責,數學教學不能停留在簡單知識傳授上,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構建動態(tài)課堂,凸顯數學生命活力,讓學生感受數學價值,為學生終身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基。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幾點教學探索。
教材是用于教學與學習活動的媒介或知識載體,但不是教學的唯一,雖然有其內在的邏輯結構和科學性要求,但當今社會是高速發(fā)展,教材不可避免會滯后于時代的發(fā)展,教師應該把握時代對教學的要求,從實際生活和學生內在的需要出發(fā),活化教材,變死知識為課堂上的活知識,構建動態(tài)活力課堂。如《三位數乘法》教學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fā)設計題目:我們每家都有水龍頭,先讓學生猜測一個滴水的水龍頭每天白白流掉多少千克水。有的猜5 千克,有的猜10 千克、8 千克,有位同學說:課外資料看到是12 千克。教師引導學生照這樣計算一個月流掉多少水?一年白白流掉多少水?計算時學生又發(fā)現:按月計算:有31 天的,有30 天的,有28 天的,閏年的二月是29 天。平年365 天,閏年366 天,立足學生實際,具有現實意義的探究性問題,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價值,一年流掉4380 千克或4392 千克,多么驚人啊!如著名特級教師吳正憲教學“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時,首先設計了對面積、面積單位兩個概念的復習作為鋪墊,然后出示了一個長4 厘米、寬3 厘米的小長方形,啟發(fā)學生說出可以用1 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來測量這個小長方形的面積,并通過多媒體演示,讓學生數出這個小長方形的面積是由多少個1 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組成的,進一步鞏固了可以用面積單位來測量較小的長方形的面積這一知識。然后,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新的高地:如果讓我們測量長方形黑板的面積,測量正在講課的這個長方形舞臺的面積,測量學校長方形大操場的面積,也采用面積單位直接測量的方法,可以嗎?這時學生對問題感到新奇:要測量的事物的面積都這么大,也用面積單位來一塊一塊地進行測量,行嗎?全班同學立即展開激烈的爭論,得出了“用這種辦法不行”的結論。怎樣才能既準確又迅速地測量出這些長方形的面積呢?要測量操場的面積,該怎么辦呢?學生積極主動思考,彰顯了數學生命活力。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對于教材和教師傳授的知識,傳統(tǒng)教學過分強調學生“入乎其內”,而忽視“出乎其外”的學習指導,久而久之,學生成了書本的奴隸,大大扼殺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創(chuàng)造性,數學課堂變得沉悶、枯燥。因此,要教育學生認真地對待書本知識,不唯書,不唯師,通過實踐活活動,來證明書本上的方法不是唯一的;根據每個人個性特點,書上的方法也不一定是最好的。如在教學“化簡比”時,例題是把“5/6 ∶2/3”化成最簡整數比,書上講到的方法是根據比的基本性質來進行化簡,即:5/6 ∶2/3=(5/6×6 ∶2/3×6)=5/4,而實際在化簡過程中,部分學生不習慣這種方法,認為5/6 ∶2/3=5/6÷2/3=5/4 也是可以的,但迫于書本上沒有這樣的方法,所以不敢提出來。這時,教師要及時進行引導,指出這兩種方法都可以用來化簡比,但用第二種方法來化簡,結果必須寫成比的形式。鼓勵學生認識到:書上的方法不一定的唯一的,也不一定是最好的,只要我們開動腦筋,完全可以超過書本。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尊重,內在活力得到激發(fā),數學課堂變得生動、活躍,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得到很好的發(fā)展。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激活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正是數學生命活力的價值體現。學生所面對的數學問題千姿百態(tài),必須開展多種方式的思維訓練,讓學生形成適應多變的實際,從而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如設計“開放”式的習題,鼓勵學生用多種方式解答問題,有利于促進思維靈活性,培養(yǎng)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如在教學比多(或比少的)的應用題時,指導學生操作擺小棒,出示:第二行比第一行多擺3 根,兩行各有幾根?再如在復習分數應用題時,先讓一位學生說出本班學生的男女人數,(如:男26 人 女24 人)然后讓學生根據這兩個條件提出問題,并解答。另外,還可以把一些“生活化”的習題帶進課堂,讓學生利用數學知識,再結合實際情況進行解答,培養(yǎng)他們考慮問題應該全面的學習品質,同時以解答過程中促進了他們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如在學完“數的整除”有關知識后,讓學生思考:一個教室里裝了十盞燈,并按順序編為1至10 號,一天晚上,燈都熄著,王麗第一個走進教室,她把編號凡是1 的倍數的燈多打開。第二個走進教室的是張浩,他覺得亮這么多燈沒必要,就把編號凡是2 的倍數的關閉。第3 個走進教室是李凡,他認為教室還是太亮了會浪費電的,于和,他把編號凡是3 的倍數的燈的開關都摁了一下,開的關閉了,關閉的打開了。問:教室里哪幾號燈還亮著?結果學生的解答方法很多,有效地訓練了學生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