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旻
(新鄉(xiāng)廣播電視大學,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0)
近年來,我國教育事業(yè)飛速發(fā)展,各級政府對基礎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投入到中小學校的經費不斷增加,先進的教育教學設備和標準化的基建設施對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產生了積極作用,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要求。但與此之相對,中小學校卻沒有完善的資產管理制度進行管理,對中小學的發(fā)展產生了不利影響。特別是在我國“放管服”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深化的前提下,各中小學校管理的自主性不斷提高,如何完善其固定資產管理制度,保證國有資產安全性,提高資產使用效益,促進中小學校健康有序發(fā)展成為一個重要問題。
中小學校固定資產管理經歷了從手工管理到電子化管理,從無序管理到規(guī)范管理的嬗變,各項管理規(guī)章制度不斷完善,從行政事業(yè)單位國有資產信息系統(tǒng)上線后開始實行網絡化管理。但是由于歷史的和現實的原因,目前中小學校固定資產管理仍存在不少問題:
部分單位存在重資金管理、輕資產管理,重資產數量、輕資產效益等情況,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組織未建立,沒有專人負責,資產管理缺乏連續(xù)性,管理職責落實不到位。
一般說來,中小學校都能按要求做到根據權限報批后購置,絕大多數單位對納入政府采購范圍的資產能夠依法實施政府采購,但極個別單位存在拆分采購項目的行為傾向。
1.家底不清。由于個別資產年代久遠,存在資產信息登記有誤、相關有效憑證缺失、實物滅失等情況而造成的賬賬不符、賬實不符,這部分資產在中小學校資產價值總值中占比不大,但仍有部分存在。
2.未實現資產卡片信息的動態(tài)管理。按照要求,當資產的使用部門、使用人或其他相關信息發(fā)生變動時應在資產卡片中相應進行更改,資產信息系統(tǒng)可以很方便的實現這一功能,如不進行此項工作,就可能出現資產賬實不符或者資產流失。
3.沒有進行本單位的資產清查盤點。
4.國有資產管理人員和會計人員工作缺乏溝通協(xié)調。表現:(1)個別單位資產購置時沒有資產管理人員簽署的意見。按現行規(guī)定,除新增資產外的資產購置,需先完成原有資產處置報批手續(xù)。(2)財務管理和資產管理各自為政,不相往來。按每年資產年報要求,相關數據與各學校決算數據進行比對,有不少單位存在較大差異。
1.對資產處置不了解。絕大多數學校固定資產管理人員知道資產報廢要進行處置申報,但也存在對外捐贈等其他處置形式也需要履行處置手續(xù)這個要求不清楚的情況。
2.資產處置不及時。在很多學校的倉庫里堆放了很多不再使用的桌椅板凳、電腦打印機等物資,有些設備已經有很長時間沒有使用,或者完全沒有了使用價值卻沒有及時進行報廢處置。這樣一是會增加日常管理和清查的難度;二是增加資產實物丟失損毀的風險,加大資產處置難度;三是這些資產長期存于庫房中,既未發(fā)揮作用也沒有及時變賣,降低資產效益。
中小學校主要領導應該正視固定資產管理工作,提高對固定資產管理工作的重視程度,根據上級文件、制度的要求不斷健全完善固定資產管理制度。同時,還要不斷加強相關理論和專業(yè)知識學習,樹立新時代創(chuàng)新資產管理理念,站在學校發(fā)展的全局角度,提升對資產使用的效率,增強學校對資產管理的重視。
要嚴格按照財務制度和會計準則的相關規(guī)定,建立統(tǒng)一要求、分級管理、組織健全、各負其責的工作機制,明確資產管理部門和市場使用部門的職責和權限,明確專人,分工協(xié)作,實現“物物有人管”。鑒于多數中小學校人員緊張,對于不具備安排專門崗位的學校,建議可以授權專人兼職負責,但需要確保人員的穩(wěn)定性和持續(xù)性。
學校要加強資產的日常管理工作,理順資產購置、驗收、保管、使用、維護等內部流程和崗位職責,制定切實有效的資產管理辦法,并落到實處。同時,要加強資產盤點工作,每年最少全面盤點一次,要將資產管理信息系統(tǒng)中的數據、現存資產實物、會計賬目數據進行核對,做到賬賬相符、賬表相符、賬卡相符、賬實相符。不斷提高資產管理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水平,可通過引入條碼管理設備和方式,并使之與現有的資產管理系統(tǒng)進行銜接,提高資產日常管理效率。
中小學校應鼓勵資產管理相關領導和人員參加各類相關業(yè)務培訓,建議利用全體教職員大會等形式對全體教工開展培訓,提高全員對固定資產管理的思想重視程度,夯實單位資產管理規(guī)范化管理基礎。對于需處置資產,必須嚴格按照相關規(guī)定,依據權限辦理,報廢、報損、無償調撥、出租、出售等均應按流程辦理。并且應與學校內部控制制度結合,嚴格做好全流程監(jiān)督。
綜上,在中小學校教育教學設施和設備不斷改善的情況下,其資產管理水平和手段也應當得到相應提高,廣大中小學校要做到提高對學校資產的管理的重視程度,滿足資產管理的新要求,更好地合理利用學校資產,服務于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滿足人民群眾日益提高的教育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