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姣莉
(洛陽師范學院學前教育學院,河南 洛陽 471934)
如果說19 世紀的教育是知識教育,20 世紀的教育是技能教育,那么21 世紀的教育則是人格教育,而教師就是人格教育的活教材。教育主題經典電影《死亡詩社》帶給觀眾的思考有很多,有對傳統(tǒng)教育與靈活自由的自然主義教育沖突的思考,有對家長不切實際期盼與學校名利達成一致卻與學生自身興趣相行漸遠的思考,有對教師應該成為循規(guī)蹈矩的教書匠還是敢于突破的變革者的思考……還有對基丁先生(Mr.Keating)本人的思考,特別是他在教學中所展現出的獨特人格魅力。
試想在傳統(tǒng)教育的環(huán)境下,我們會尊重基丁先生這樣的教師嗎?我們的教育需要這樣的教師嗎?在倡導素質教育與新課改的今天,我國教育倡導的理念是尊重學生、以學生為中心。那么如何尊重學生,如何以學生為本,無疑離不開像基丁先生那樣具有獨特人格魅力的教師去踐行。那么究竟什么是人格魅力?人格魅力體現在哪些方面?教師人格魅力又該如何培養(yǎng)和提升呢?
所謂人格,也稱個性,是構成一個人的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特有的統(tǒng)合模式,這個模式包含了一個人區(qū)別于他人的穩(wěn)定而統(tǒng)一的思想品質,反映著個人的內心世界和精神面貌。而人格魅力則是指個人在思想、情感以及行為等方面具有的影響力,其能在無形中產生一種感召力和說服力。
朱小蔓教授曾說“每一位教師都可以說是一個德育老師。”教師作為學生的重要他人,其一言一行對學生有著重要的影響。電影的主角——基丁先生就是一位優(yōu)秀的德育老師。他獨特的人格魅力,獨特的思想、情感與行為,引起了學生內心強烈的認同與共鳴,讓學生學會自己思考與求索,勇敢的追求并探索屬于自己人生的旅途。
與其他老師不同的是,基丁先生第一節(jié)課沒有“講規(guī)則、誡懲罰”,沒有說課程目標、作業(yè)要求等刻板規(guī)則。而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fā),基丁先生把他們帶到了校史櫥窗面前,讓他們看著與自己同樣年輕的照片,聆聽逝世的聲音,反思生命的意義,感悟時間的寶貴——“抓緊時間,孩子們,讓你的生命不同尋?!薄?/p>
如此,情感陶冶下“抓緊時間”的聲音內化到了每個人心里,學生們體會著時間的寶貴,尋求自我,把握當下。因為“把握時間”,所以尼爾(Neil) 認識到自己的人生追求,所以托德(Todd)突破懦弱大膽發(fā)表想法,所以諾克斯(Knox)勇敢追求女孩。這也是教育的魅力了。
詩歌鑒賞課中,基丁先生堅決讓學生們撕掉序言,用行動告訴他們,真正的詩歌意味著活著的意義——美麗、浪漫、愛情?!皩W會自己思考,學會欣賞文學和語言……詩歌,美麗、浪漫、愛情,這些才是我們活著的意義?!?/p>
當被問到《死亡詩社》的時候,他講述“我們不僅僅念詩,詩從我們舌尖滑落,就像蜜糖,情緒高漲、靈魂馳騁”,他告訴學生詩歌的神奇力量,告訴學生這是另一種生活方式。
他讓學生大聲讀出自己創(chuàng)作的詩歌,鼓勵諾克斯(Knox)寫愛的詩歌;引導霍普金斯(Hopkins)寫詩時簡單無妨,但不要落入俗套;更是讓性格內向、自我否定的托德(Todd)第一次感受到了詩歌的偉大魅力與激情,“站在世界屋脊上,喊出我野性的狂叫”。
因為豐富的知識積淀,對生活的積極認知,基丁先生用自己對詩歌的熱愛,鼓勵他們自由發(fā)散思維,如此藝術感化的行為,與學生產生了情感共鳴。他身體力行地告訴了學生們什么是敢于質疑、什么是學會自己思考、什么是真善美。
基丁先生鼓勵學生們站到講臺上,提醒他們敢于時刻用不同眼光來看待事物,“一旦覺得自己懂得,就必須換一種角度來看,讀書的時候,不要只想作者怎么看,想想你自己怎么看”。他向學生強調著要有自己的思考,還要學會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
他帶領學生在操場上踢足球,大喊“與逆境不屈抗爭,以無畏的氣勢面對敵人”、“我要做生活的主宰”。更是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感悟“運動只是一種讓其他人把我們推向極致的機會”,生活學習亦是如此,鼓勵學生把自己發(fā)揮到極致,對生活對困難充滿斗志與信心。
他帶領學生在樓下隨著音樂踏步,告訴他們堅持與眾不同信仰的困難,但是人生應該有自己的步伐、步調,“敢于逆流而上(swim against the stream)”,這是勇敢的行為,但需要付出許多艱辛與努力。
在學生犯錯,被校長懲罰后,他也會教誨他們“有時候要大膽,有時候要小心,一個聰明人知道什么時候該怎么做”,不可沖動、魯莽。教誨學生,遇到阻礙要聰明應對,而不是不計后果的沖動。
沒有格式,沒有高束縛,有對信仰的認知、有對運動的理解、有對規(guī)則的感悟,基丁先生用自己豐富的閱歷與感悟,用言語和行動告訴學生們要發(fā)現自我,做一個自信敢于逆流而上的自由思想者,但不可魯莽沖動,因為你不是要挑戰(zhàn)世俗而是要成為自己。
可見,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其自身的思想、情感、行為等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而如何提升教師的人格魅力呢?人格魅力是在社會實踐中,通過個人和社會兩方面共同努力形成和塑造起來的。
人格魅力的提升關鍵在于教師個體,即教師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在人格魅力的提升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也就是說,教師人格魅力的提升,首先關鍵在于教師愿不愿意去提升、努不努力去提升。其次,教師要有意識地加強自身修養(yǎng),持續(xù)學習,廣泛閱讀與思考,豐富文化底蘊,強化人格根基。另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在工作生活中,教師要熱愛學生,有良好的師德形象,興趣廣泛,培養(yǎng)自己良好的個性。
社會方面,從教師教育項目來看,教師人格魅力的提升可以通過以下路徑來實現:
第一,師范教育的革新與包容??紤]到我國教師主要由師范院?;蚓C合性大學培養(yǎng),那么培養(yǎng)教師的人格魅力,則必須從高校階段抓起。高校要完善自身培養(yǎng)體制,在培養(yǎng)學生扎實專業(yè)知識體系的同時,積極引導學生參加社會活動,培養(yǎng)多方面興趣,使其成為有思想、有內涵、高素質的準教師。
第二,教師資格制度的深化與聘任制度的規(guī)范。教師資格證的考取與獲得以及聘任條件的提出,除了對專業(yè)知識的考核以及書面的道德認知,更要加強對教師個人思想品德與人格的實踐考核。而由于人格等的緘默性、隱晦性,一個人的思想品德素質的優(yōu)劣,不能完全通過一個卷面問題回答或者一個面試回答就可得知。因此,我國的教師資格準入制度,在專業(yè)知識與品德素質并重的要求下,有必要對教師資格證進行為期一年的試用期制度,對教師進行深入的考察與鑒定,以此來進一步深化教師資格制度和聘任制度。
第三,新教師入職教育的空間與自主。新教師初入課堂,除了“師徒制”、“老帶新”等傳統(tǒng)培訓方式在教學能力方面的指導外,新老師也要理性堅持獨特的人格,不可完全否定自我,不可完全模仿順從既定的教學格式。而學校管理與老教師方面,應給予新教師一定的空間與自由,尊重他們的想法與教學思想。正如有學者提出,新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應從師徒帶教走向專業(yè)學習社群,讓新教師以一種獨立自主的專業(yè)身份走入學校的教師社群,讓新教師主動學習、自主實踐、分享合作,最終實現專業(yè)成長。而這樣的學習社群建立,正是提供了讓新教師保持個人獨特人格、探索個體獨特教學風格的良好時機。
第四,教師在職教育的持續(xù)深化。無論是校本培訓、校外培訓、專業(yè)學習共同體,還是教師發(fā)展學校等等,在關注探討教師專業(yè)知識、專業(yè)能力的同時,還要加強教師專業(yè)精神包括教師內在素質與人格的探討與交流,并挖掘個別具有獨特人格魅力教師,使其起到良好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