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和一
(沈陽醫(yī)學院附屬中心醫(yī)院 手外四科,遼寧 沈陽 110024)
截肢對患者身體造成的缺陷直接導致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因而出現(xiàn)了嚴重的負性情緒,正確實施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對消除患者的負性情緒,變被動為主力,變消極為積極并配合治療,建立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可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
本組12例,男8例,女4例;年齡30~74歲。截肢原因:外傷6例,嚴重感染2例,血運障礙環(huán)死4例。截肢部位:上臂2例,前臂4例,大腿3例,小腿3例。
按照敘事療法的主要技巧實施干預:即“外化對話、改寫對話、重塑對話”的技巧進行干預[1]。
⑴外化對話:對急診入院的患者因?qū)刂翢o思想準備,故難以接受截肢這個事實,醫(yī)護人員應耐心傾聽患者及家屬的訴說,讓其充分吐露自己的想法,評估患者主要存的負性情緒,如自卑、抵觸、焦慮、煩躁等不良的心理狀態(tài)。女性患者更注意的是自我形象的改變,而男性患者則更擔心是能否夠承擔起家庭的重擔;⑵改寫對話:護士在對患者行治療的同時應向其說明手術的必要性,只有截肢手術才能確保生命安全的道理。同時也要做好家屬的心理護理,向其講解患者的病情,截肢的目的是為了保全生命;⑶重塑對話:向患者及家屬介紹手術的方法,主治醫(yī)師的資質(zhì)及成功病例,消除患者的負性情緒,可以勸導、說教、幫助患者盡快地接受截肢手術,取得患者和家屬配合,使軀體的損傷盡量減至最小。
術后一周內(nèi)開始第一次敘事療法干預,每次干預時間15~20 min,詢問患者的飲食、睡眠及二便情況,以及傷口是否疼痛等情況,并給予個體化健康指導,與患者及家屬建立信任合作的關系。在干預過程中,護士始終要保持同情心,當患者的情緒激動時可以指導其適當?shù)男够虿捎梅潘捎柧?,暫時停止此次干預;⑴外化對話:每例截肢患者的自卑感、悲觀焦慮的心理都是不同的,通過詢問患者“截肢給生活帶來的哪些不便”引導患者講訴具體的事件或經(jīng)歷,將焦慮自卑感具體化、準確化:如自理能力受限、殘肢痛造成睡眠障礙、進食受限,擔心日后經(jīng)濟來源,以及自我形象的改變等,由內(nèi)化對話轉向為外化對話;⑵改寫對話:此過程突顯自我能力,通過敘述事件或經(jīng)歷改善患者消極的自我定論,體驗積極的自我價值感。術后給予患肢殘端經(jīng)常的、均勻的壓迫和按摩,并逐漸增加殘肢的負重,強化殘肢面的韌性和肌肉的力量,為安裝假肢做好準備。對于下肢截肢的患者要學會使用拐杖,練習健肢單腿站立,每日2次,每次15~30 min;⑶重塑對話:幫助患者形成雙向的身份認同感,強調(diào)雙向的理解,喚起患者主觀能動性,指導患者講出截肢術后給自己幫助較多的人排序,鼓勵患者敘述他們對自己有哪些幫助。其次鼓勵患者講訴出院后的打算,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重回工作崗位,或做一些小生意來減輕家里的經(jīng)濟負擔;⑷界定儀式:患者可自行選擇參加界定儀式的外部見證人,如患者的親屬朋友,患者可以選擇各種方式,如給過去或未來的自己寫封信或錄段視頻等,敘事療法是以人為中心,方法靈活。
敘事療法有助于提高截肢患者的社會心理適應水平,個體通過調(diào)整自己的情緒,以適合自己的狀況,保持心理的最佳狀態(tài)[2]。敘事療法干預在減輕患者負性情緒的同時,提高其社會心理適應能力[3]。幫助患者正視截肢,走出悲觀焦慮等負性情緒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2例截肢患者完全康復,心理健康,重返家庭,回歸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