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生福
(西藏自治區(qū)黨委宣傳部 拉薩850000)
自五世達賴喇嘛時期起,穆斯林開始在西藏活動。截至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前,西藏的穆斯林根據(jù)族源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來自毗鄰的克什米爾、尼泊爾、拉達克等地的外籍族源穆斯林,歷史上其內部實行一定程度的自我管理,僅需在頭人任命、發(fā)生財產糾紛時向舊西藏地方政府奏請核批;另一類是因清朝駐軍西藏,由川、陜、甘、青等地遷徙而來的內地穆斯林將士和隨軍眷屬及其后裔,這一族群形成后受舊西藏地方政府管理,最初由“拉薩尼倉列空”管轄,1912年“壬子事變”后改由“農務局”(“索朗列空”)統(tǒng)一管轄。關于對西藏歷史上存在過的穆斯林行跡和伊斯蘭教遺存,筆者曾撰文進行過詳述[1]。但是,百年前西藏穆斯林的生活狀態(tài)究竟如何,因資料和語言限制,對于這一問題,人們很少關注,學界研究也極其欠缺。究其原因,一方面,西藏的主體民族是藏民族,學術界對西藏穆斯林數(shù)百年間生活境況的關注較少,只有少數(shù)以各種身份入藏,以旅游考察之名行竊取情報之實的西方人士的論著中有零星記錄;另一方面,關于西藏穆斯林生活方面的歷史檔案極少,且不引人注目,長期難以為人所知。
筆者在查閱由中國藏學出版社出版的《清代西藏地方檔案文獻選編》[2]時,欣然發(fā)現(xiàn)了17 份關于西藏穆斯林生活境況的檔案記錄。這些檔案時間跨度為光緒元年(1875)至光緒三十四年(1908),直接、真實地記載、反映和再現(xiàn)了晚清光緒年間生活在西藏的穆斯林的生產經營及日常生活,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其中所述的西藏穆斯林群體,既包括內地籍族源穆斯林,也包括“森巴回族”為代表的外籍族源穆斯林①。通過對這些檔案進行分析,我們可以大致了解清末之際西藏穆斯林的經商、內部治理與外部管理、族裔區(qū)分等相關情況。筆者將主要依據(jù)這些檔案并參考相關藏學文獻,對清末光緒年間西藏穆斯林的生產經營和日常生活情況及相關內容進行分析和探討。
十二世達賴喇嘛成烈嘉措(1856-1875)在位期間,正值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之際,清政府忙于對付外來殖民者。此時,西藏地方的政局也十分動蕩,西藏地方上層內部紛爭加劇,相繼發(fā)生了導致三世熱振活佛死在北京的哲蚌寺布施事件、瞻對之亂和貝丹頓珠之亂。1873年攝政德珠呼圖克圖病逝,十二世達賴喇嘛親政。1875年3月20日,在親政僅一年多后,十二世達賴喇嘛在布達拉宮圓寂,享年20歲。從第九世達賴喇嘛到第十二世達賴喇嘛均在青少年時期突然夭折。接連四代達賴喇嘛早夭,引發(fā)了人們對他們英年早逝原因的種種猜測和蜚語。對此,牙含章先生在《達賴喇嘛傳》中寫道:“自九世達賴隆朵嘉措到十二世達賴成烈嘉措,都在少年和青年時短命而死,而且死得都很突然。人們都懷疑達賴被人毒死,但始終破不了案,抓不到兇手。其實謀害達賴的,就是西藏的僧俗大農奴主。這幾世達賴都是作了這些僧俗大農奴主爭權奪利的犧牲品?!盵3](P75)這些從側面反映了在當時的西藏社會內部權勢斗爭尖銳,宗教成為了權勢的附庸。基于此復雜的社會歷史背景,十二世達賴喇嘛圓寂后“關于遍知王達賴喇嘛圓寂后之法體事,拉薩地區(qū)出現(xiàn)諸多謠言”。十二世達賴喇嘛所處的時期,各種信息基本上靠街頭巷尾口耳相傳,或者通過街謠傳播。對此,美國藏學家梅·戈爾斯坦曾做過專題研究,他指出:“事實上,在當時西藏的社會制度下,統(tǒng)治者之間經常需要進行相互之間的斗爭,但是西藏沒有供溝通信息使用的無線電廣播和報紙,于是,通過將某些人(一般都是知識階層的人)打聽到的重要消息以街謠形式公之于眾達到其目的。此外,街謠不僅僅是‘民眾輿論’在西藏地方政府內部殘酷的爭奪權力的斗爭中,街謠還是一種重要的斗爭武器。同樣,對普通老百姓和知識階層來說,他們對政治事變和政界人物的不滿和怨恨,因為不能公開地表露,就可以利用街謠進行發(fā)泄?!盵4]
為避免謠言甚囂塵上,駐藏大臣傳噶倫們及眾堪布到駐藏大臣衙門并下達指令:“怙主達賴喇嘛仁波切圓寂之事實已無法挽回,但聞外有對其患病緣由之惡語流傳。為此,著爾等商議后嚴加追查,并呈報詳情?!备羵惖葥?jù)該指令“下發(fā)責成政府上中下三等僧俗官員,食薪金者、兵營、政府和貴族措巴,色(色拉寺)哲(哲蚌寺)甘(甘丹寺)三寺之喇嘛和執(zhí)事,上下密院、朗杰扎倉、乃瓊、策卻林、木(木如寺)喜(喜德寺)二寺就怙主達賴喇嘛仁波切因病圓寂及各自在內外服侍等過程中無論有無敬獻有毒食品,都要立誓保證之令……依照再次下發(fā)之指令,著使僧俗百姓內部巡查并立眾議甘結?!盵5](P428~430)于是朗孜廈③亦命令屬民中的拉薩回民頭人和基巴“查詢所屬眾回族,若無,則安之;反之,則應澄清事實,嗣后杜絕出現(xiàn)此類舉止”,經“回族頭人和基巴招回眾人并傳發(fā)上師官員之令”詢問拉薩的回民群眾時,大家都表示“均有耳聞,但無證據(jù)”。為“保證實際并未出現(xiàn)此類現(xiàn)象,嗣后為免出現(xiàn)此類事,將嚴管并使上下有序,自成章法”,拉薩的回民頭人和基巴向當時的舊西藏地方政府和攝政呈上了一份保證文書,即為《拉薩回族頭人和基巴為避免出現(xiàn)有關達賴喇嘛法體之謠言等事所立甘結》[6](P430)。
“基巴”一詞為藏語詞匯“???????????”(威利轉寫為sPyi pa)的藏文諧音,意為“首長、頭子、指導者、總管者”,此處指拉薩回民族群中推選出來的公眾代表、頭人助理。這些“基巴”又共同推選出一名“鄉(xiāng)約”作為“回民頭人”,待報舊西藏地方政府批準后,總管拉薩回民的人口、差役賦稅具體指派落實、族內糾紛調解等相關事務?!盎汀痹诼殭嗌下缘陀凇班l(xiāng)約”,主要負責管理族內財務、商業(yè)等事宜。
光緒十七年(1891),拉薩的回民商人與日喀則回民頭人就申請路照④等事發(fā)生糾紛?;厣虖穆櫪具M貨前往拉薩販賣,途中經過日喀則。日喀則回民頭人之一的尕馬吉通知回商,前往拉薩必須到日喀則糧務處申請路照。為辦理路照,尕馬吉曾命他哥哥阿曾吉派仆人瓦依收取回商相關費用,“每份路照所收一錢七分半銀中,七分半銀歸糧務秘書;七分半銀為瓦依的路費”。[7](P526)回商稱尕馬吉“以糧務有令為借口要求開驗貨物”[8](P524),并要求眾回商提供貨物清單。因商業(yè)利潤與稅收等諸多原因,“關于貨單事,商人絕不可能如實登記,此乃商人之規(guī)”。[7]然而迫于無奈,眾回商“不得不依照要求于尕馬吉前訂立貨單與實際相符之甘結”。[8]本來以為按照尕馬吉的要求行事就能很快拿到路照前往拉薩經商的眾回商,實際上在日喀則延誤了較長時間,耽誤了他們正常的經商。于是在路照耽擱后,眾回商到日喀則糧務衙門告狀。因案情涉及糧務衙門通事,此回商糾紛案驚動了舊西藏地方政府噶倫和駐藏大臣,也在拉薩回民頭人和日喀則回民頭人間造成了嫌隙。
根據(jù)《拉薩回商糾紛案呈文抄件已呈噶廈之說明》[9](P536)可知,關于回商糾紛案總共有25份相關文書,《清代西藏地方檔案文獻選編》一書收錄有13份相關檔案。筆者選取相關內容就回商糾紛案進行分析。
日喀則的回民頭人的問題“駐日喀則回民尕馬吉呈供詞如下:因日喀則回民首領目前尚未確定,遂由玉拉回民帕勒吉代任已有數(shù)年。帕勒吉要求卑為其協(xié)理該職,并言其充任回民基巴已有十多年。凡日?;顒颖救私耘c帕勒吉協(xié)商辦理,然該職并非由大喇本或拉薩回民首領等委任?!盵10](P529)日喀則回民頭人空缺,因此由當?shù)鼗孛裰杏型呐晾占?,帕勒吉又選擇了日喀則回民尕馬吉做助手。對此,拉薩的回民頭人認為尕馬吉是自封的,“據(jù)內部條款,有保舉日喀則回民頭人之例,但(尕馬吉)此人非按條款保舉,實為自封掌權?!盵11](P522)
對于回商前往拉薩必須到日喀則糧務處申請路照的原因,尕馬吉稱“然去年,卑在拉薩時,糧臺長官命尼泊爾商人回民噶布吉必須于日喀則糧務處申請路照,并言若無糧務所頒路照則不得行走。因此,回民申請路照后方得離開,此成慣例后,只得每年申請路照?!盵10]回商及所帶貨物的情況:“自聶拉木前往拉薩做生意之回商阿薩那拉、阿都熱扎等人呈請日喀則二回民基巴為其代請方便行路之路照。所帶物件有:食物和鋪蓋二馱;皮包裹五馱,內裝毛呢、節(jié)噶、花布、白色薄紗、折刀、剪刀、水果等物;另有五匹隨行馱馬和馱食物鋪蓋之馱馬兩匹、坐騎兩匹”;“卑乃經聶拉木前往拉薩做生意之回商郭郎禾森,前經日喀則二回民基巴呈請糧務申辦路照得準。所帶商品有:十一個皮囊,內裝毛呢、白色薄紗、花布、阿讓木、回族棋、玻璃;裝有食物和鋪蓋之麻袋一個;另有馱馬六匹、坐騎一匹外,貨捆里未裝有回文信函等任何違法物”;“自聶拉木前來之回族商人阿都熱蔓、熱次、熱思巴巴、巴都噶布等四人所帶物品有∶食物和鋪蓋二馱;內裝商品之皮袋七個;由麻袋包裹之馱物二個;廚具箱一個等。馱包內裝有毛呢、白色薄紗、鏡子、阿當、咖喱、香煙、云母石、折刀、象腦、手電筒、水煙斗、棒夏、木質桌桌、紐扣、夏噶色度、章其嚴巴、熟水果等物;吉里和吉塔馱包上放置有兩小捆飼草及一種恰麥等;有坐騎三匹、馱馬六匹”;“回民阿噶熱、木乃吉、阿薩都等為做生意經聶拉木前往拉薩之路照經日喀則二回民基巴呈請糧務領取。所帶物件有:內裝貨品之皮包二十個;廚具箱一個;內裝食宿用品之麻袋一個;馱馬十一匹、坐騎三匹等外并無他物。馱包貨捆內惟裝有毛呢、花布、白色薄紗、白砂糖、香煙、綠松石、地毯、鏡子、珊瑚等物,并未裝有回文信件等任何違法之物。”[12](P530)以上總共涉及從聶拉木前往拉薩做生意的阿薩那拉、阿都熱扎、郭郎禾森、阿都熱蔓、熱次、熱思巴巴、巴都噶布、阿噶熱、木乃吉和阿薩都十名回商。聶拉木南與尼泊爾王國毗鄰,自古邊境貿易活躍,商賈云集,商品琳瑯滿目,因此上述十名回商從聶拉木進貨到拉薩販賣,他們所進的貨物有毛呢、花布、節(jié)噶⑤、白色薄紗、折刀、剪刀、回族棋⑥、玻璃、鏡子、阿當⑦、咖喱、香煙、云母石、象腦⑧、手電筒、水煙斗、棒夏⑨、木質桌子、紐扣、夏噶色度⑩、白砂糖、綠松石、地毯、珊瑚、熟水果?等物。可以說,這些回商對加強西藏和外界的商品貿易、經濟交流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回商阿巴努和郭郎禾森在辦理路照時認為受到了尕馬吉的不公正對待,于是將尕馬吉告到糧務衙門。阿巴努稱“五月二十八日抵達日喀則。尕馬吉之兄阿曾吉將名曰瓦依者派至卑前曰:需給定日路照,未辦路照不能前往拉薩。遂將定日路照發(fā)給瓦依帶走。七月十二日于尕馬吉前辦路照時,尕馬吉言因糧務有令需打開所有貨捆。卑除那日外,連續(xù)四五日言此前并無開貨先例,茲應循舊例等事,然尕馬吉言未有貨物清單則不得前往拉薩。因此無奈呈交貨物數(shù)量單并簽訂屬實無差別之甘結。辦理路照時將瓦依派至卑前言上交一錢七分半銀,遂呈交。路照雖于以上日期辦理,但尕馬吉于七月四日為止并未交付,耽擱于日喀則之故乃等待路照。尕馬吉借口路照于各方聒噪滋亂,為此希望總管和基巴呈文于漢藏官員,祈以慈悲效驗?!盵8]郭郎禾森稱“九月五日抵達拉薩。阿曾吉將瓦依派至卑前曰:需寄定日路照,且前往拉薩時未辦路照不得放行。定日路照發(fā)給瓦依。以糧務有令為借口要求開驗貨物時,卑雖極力呈請并無先例事,然仍不得不依照要求于尕馬吉前訂立貨單與實際相符之甘結。辦理路照時于卑前取走一錢七分半銀并言迅即辦理路照,然實則為等路照耽擱了十二日。祈念及以上甘結和路照敬請諒解。若不能呈告基巴和漢藏官員有關依照先例于日喀則無須辦理路照事,則卑等無法平安經商?!盵8]回商阿都熱蔓等五人在辦理路照時亦認為受到了尕馬吉的不公正對待,于是亦“呈文于藏漢官員”。[13](P525)
日喀則的回民頭人帕勒吉和助理尕馬吉二人,就回商糾紛案向駐日喀則的欽差糧務謝大老爺回呈甘結,解釋說“先前自尼泊爾和印度等地前來的回商均有自己打開貨捆,然后與漢、藏、回、尼泊爾等人做交易之例。是年,從尼泊爾和印度前來的回民仍按此規(guī)開貨后與漢、藏、回和尼泊爾人等交易,而且,雙方自愿買賣后,本人所買兩雙鞋和尕馬吉所買金鐲和罌粟等的價錢在他回來時確已支付。其結束此地生意并擬前赴拉薩時,要求卑等基巴為其申辦衙門路照。當時慮及其等乃頻繁往返于印度和尼泊爾之人,遂為保險起見與其訂立若有違法之舉當不承擔責任之甘結。此后,依舊將甘結呈衙門后辦理路照,且如往常之例,其等在此停留一兩夜后均前往拉薩。辦理路照時未索取任何費用,且衙門通事和卑二基巴不但未揭開貨捆,連揭貨言語都未曾說過?!盵14](P531)
尕馬吉認為自己是秉公辦事,并沒有要求眾回商開驗貨物,而且在為眾回商辦理路照時收費合理,自己和糧務衙門通事并未多收取任何費用。他就回商糾紛案做出供詞,稱:“五名回商是年于印度前來時,糧務召卑基巴兩人,要求近期抵達的客商亦須申請路照。故,卑基巴兩人依照旨意責令該回商辦理路照。糧務唯下令辦理路照,并未要求開貨檢查貨物;且卑兩人除令其申請路照外,并未檢查貨物和蹂躪其等事,對此我等可一一對質”[10];“回商阿都熱蔓等五人經拉薩回民首領所呈簽名蓋印供詞稱:阿都熱蔓和噶布吉兩人前赴卑尕馬處申請路照時言有衙門令,必須揭開貨捆,若未申請路照,即便行至四夜路程亦要阻止行程押回等待等語實屬無中生有,卑并未說過”[10];“路照耽擱后回商到糧務衙門告狀,說卑許諾發(fā)放路照打發(fā)時必須要有證人。卑所言付一章嘎多銀子和給沃思銀一錢事,乃幫助辦理路照按例付給銀七分五厘之故,并未多要分厘。以上所供,決無差錯”[10];“日喀則回民尕馬于藏歷鐵兔年十一月十六日重新呈詞如下:前由回商們所言貨物要封印,若非則雖至四夜路程亦阻止遣返事,卑尕馬實未曾說”[15](P529);“卑尕馬和帕勒吉二人所立甘結只言有多少貨品,并未有開具貨物入庫清單之言語。別說打開貨捆,連卸貨捆之言語都未曾說過。路照申請時便已發(fā)放,我二人并未有意耽擱。阻擋熱蔓、熱思巴巴、熱次等人并聲稱必揭貨捆之話更是未曾說過?!盵16](P528)
對于回商糾紛案,拉薩的回民頭人和回民基巴,在經過對此事的復查后,在給衙門的稟文中稱:“關于貨單事,商人絕不可能如實登記,此乃商人之規(guī)。關于此事實為回民尕馬不公,官員亦已公正裁決此事,并訂立了循規(guī)謹慎、本分自持之甘結。另,關于日喀則糧務受賄事前未呈言,茲亦無可言說。嗣后一如舊規(guī),懇請于日喀則去往拉薩之商客無須辦理路照;懇飭令回商返回時亦無須于日喀則耽擱;并懇日喀則回民首領和基巴人選可由卑等保舉精干之員充任?!盵7]
乾隆五十八年(1793)頒布的《欽定藏內善后章程二十九條》第二條[3](P55~56)已對商人在藏經商時須出具路照檢驗和派駐西藏各地的漢族官員和文書不得借商人往返過程貪污受賄有明確規(guī)定。回商糾紛案發(fā)生后,因涉及糧務衙門通事,引發(fā)了舊西藏地方政府噶倫和駐藏大臣的關注,駐藏大臣命令日喀則糧務官詳查內情,查清是否存在眾回商的貨物需要開包查驗、出示貨單,在申請路照過程中糧務衙門通事和日喀則回民基巴是否存在刁難貪污的行為。然而,經過核查,并由相關涉事回商和日喀則回民基巴簽立甘結后依舊是各執(zhí)一詞。最終,拉薩的回民頭人借此事給舊西藏地方政府呈文,希望能夠更換日喀則的回民頭人,同時取消出境經商的諸多繁雜程序。
歷史的車輪早已碾碎了舊西藏的政教合一政治制度,現(xiàn)在我們已無法查清藏歷第十五繞迥鐵兔年(1891)發(fā)生在西藏的回商糾紛案究竟孰是孰非。但是,借助歷史檔案,我們能夠通過回商糾紛案相關甘結、供詞抄件、稟文等內容,來了解晚清之際西藏穆斯林的內部治理和外部管理,經商渠道、商品類型等,不僅為歷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原始資料,也為解析邊疆問題和民族關系等方面問題,提供了相關歷史依據(jù)。
此份名為《駐拉薩之回族頭人阿基噶迪和基聶等共同為駐拉薩之回族與森巴回族并非相同祈請按舊裁決書仍實行兩種不同法規(guī)事呈噶廈文》[17(]P569)的檔案內容涉及西藏穆斯林族裔劃分、地位區(qū)別、賬務管理、宗教教育、承擔軍務以及“西藏—森巴戰(zhàn)爭”等,雖文字不多,但是信息量較大,內容涉及面較廣,為我們研究19 世紀末西藏伊斯蘭教歷史、經濟、族裔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貴材料。
關于“森巴”一詞的意思,根據(jù)學者陸水林的解釋“‘森巴’一詞,狹義系指查謨的道格拉王室,廣義則泛指錫克王朝及其所屬的查謨和羅摩納格爾?!瘜崬橛《人固拐Z‘辛格’之音譯?!盵18](P143)1841年5月,克什米爾西南部旁遮普邦的錫克王國查謨土邦大公古拉伯·辛格派遣親信大臣佐爾阿弗爾·辛格,組織了一支由查謨人、拉達克人和巴爾蒂斯坦人組成的軍隊,分兵三路攻入阿里,面對強敵入侵,西藏軍民奮起抵抗,史稱“西藏—森巴戰(zhàn)爭”,此役中“6000 名敵軍中僅2000-2500 人得以幸存,其中1000 人被俘,1500 人逃回拉達克。生還的道格拉人僅百人左右?!盵19]這些道格拉人(森巴族人)俘虜受拉達克人和巴爾蒂斯坦人的影響,皈信伊斯蘭教,即該檔案中所謂“森巴回族”。據(jù)《中國國情調查叢書—百縣市經濟社會調查·拉薩卷》一書記載,拉薩市情調查組在1953 年進行調查統(tǒng)計時,“到1953 年時,生活在拉薩的外籍穆斯林共計141 戶,600余人。其中,來自克什米爾的被稱為‘喀什’的穆斯林有106戶,來自印度的被稱為‘司巴’的穆斯林有27 戶,來自拉達克的被稱為‘拉達’的穆斯林有8戶37人。”[20](P84)此處“司巴”即為森巴人。
根據(jù)1856年《西藏—尼泊爾條約》第七條規(guī)定,“拉薩的百姓商人在尼泊爾境內發(fā)生糾紛,廓爾喀官員不得審理;在拉薩的廓爾喀百姓商人、陽布(加德滿都)的喀且人(克什米爾人)間發(fā)生糾紛時,西藏當局不得審理。若廓爾喀和西藏的百姓間發(fā)生糾紛,由廓爾喀和西藏雙方的官員會同審理,判案時西藏百姓的罰款由西藏官員收取,廓爾喀百姓商人和喀且人的罰款由廓爾喀官員收取?!盵21](P907)“森巴回族”與“拉達克回族”傳統(tǒng)上被西藏人簡稱為“拉森卡基”,在舊西藏地方政府時期他們被視為克什米爾人,享有尼泊爾人的同等在藏權利。因此,彼時“森巴回族”與拉薩回民分屬不同機構、不同頭人管轄,僅“以信教相同為由于禮拜堂內共同叩頭祈禱”。但是由于“森巴戰(zhàn)爭”發(fā)生不過短短幾十年之久,拉薩回民認為“森巴回族”是“懷有侵犯西藏政教之惡意者后裔”,而且在生活中有些摩擦糾紛,因此拉薩的回民頭人才上書舊西藏地方政府,“祈請按舊裁決書仍實行兩種不同法規(guī)事?!?/p>
該檔案中提到的“回族頭人和森巴頭人之座位事”,實際上是舊西藏地方政府等級森嚴的社會制度的體現(xiàn),在舊西藏的正式場合,官員和貴族們的地位主要就是通過座位的安排和坐墊的厚度來區(qū)分的。五世達賴喇嘛曾親自制定《新寫座次文書》,其中規(guī)定“過去,沒有寫定適宜的座次文書,一旦出現(xiàn)互爭坐墊高低的情況,就成為尋釁構怨的根源,使有識之士不能不感到慚愧。因此,將法座分定高低。我的法座為五層坐墊,鋪設四層坐墊的是(薩迦)上下法座?!盵22](P84)在舊西藏的各種正式場合中都會根據(jù)官員的級別高低設置高低不等的座位。“拉森卡基”作為外籍族源穆斯林,在當時是被視為外賓的,他們被以禮相待,遇到重大節(jié)日和慶典時,舊西藏地方政府會依照外交禮儀請他們出席。藏歷水羊年(1883),關于拉薩的回民頭人和森巴頭人之座位事規(guī)定如下“藏歷水羊年十二月八日,曾由噶廈專門任命卓仲蒙、門兩人為代理人并已傳令文:回族、森巴與噶廈政府系屬不同之執(zhí)法頭人,故其座位不可與政府其他官員相同。森巴頭人座位亦如回族頭人應專門另設。”雖然舊西藏地方政府對此專門做了安排,但是“森巴頭人仍感不滿”,于是拉薩回民頭人提出,“若森巴頭人對座位鋪設如此攀高,則嗣后可于該人府邸攜帶床和坐墊,并于回族頭人聚會處鋪高。對此,卑職等根本毋需不滿和嫉妒。因此,嗣后復為滿足該人(森巴頭人)愿望而是否下發(fā)令文事,敬請上師官員斟酌?!?/p>
而本文檔案涉及的拉薩回民,從檔案中他們向駐藏大臣、糧務衙門告狀可以看出,舊西藏地方政府已經將他們接納為屬民群體,他們也有義務履行舊西藏地方政府頒布的法令,同時要承擔相應的差役賦稅。拉薩回民較之藏族農奴而言,享有人身自由,根據(jù)1953 年拉薩市公安局編著的《拉薩調查》一書記載,在舊西藏地方政府時期,被稱為“漢回”的拉薩回民共需承擔六項差役賦稅:
“1、屠宰稅:凡宰殺一只牛,必須向達賴之古松馬噶(一代本、達賴喇嘛護身部隊)繳牛皮一張和牛尾一條,此稅只規(guī)定于漢回,后經漢回再三請求,藏政府始批準以低微代價債還(牛皮每張五兩、牛尾一兩)。每年逢寺廟傳召或念經時自行開工給保正,要濃牛油、心、肝、肚等不付分文。在藏歷五月初十至十八日,八月初四全月底要把牛肝、舌交素多(廚房),領回市價十分之一。
2、地租稅︰種菜、磨面,每年繳納地稅六兩(視住地歸屬,分別向浪子廈、索朗列空或列扎列空呈繳),經常給藏政府磨面。
3、營業(yè)稅:面餅店每年向索朗列空繳稅十兩。
4、造房稅:凡建造房屋,每一根柱子則繳納一兩八錢六分。
5、人頭稅:漢回家所生女孩,在出生時必須向列九列空報告登記并繳納一兩五錢至十五歲時再繳三錢五分。
6、差役:藏政府出差時由達東額(負責派差的官)來派馬差三匹五匹不等,每年負擔藏政府臨時的差遣(修路、修房、修堤等),隨叫隨到?!盵23](P67-68)
該檔案中提到的賬目問題,拉薩的回民頭人提及公共財產收入有“售木租房”的收入和從日喀則回民基巴處收到的資金。同時對于資金的開支均有登記,在拉薩回民頭人換屆卸任時,“按舊規(guī)于諸駐拉薩之卸任回族官員和基巴聚會處結清賬目”。拉薩回民頭人每屆任期每屆三五年不等,任內表現(xiàn)突出的有時也有連選連任的情況。
該檔案中提到“關于學校至今為止仍按以往照舊上課,并盡自己所能為回族頭人謀利外,并未行任何恃逆之舉”,據(jù)此可知拉薩回民在19世紀末就已開始辦學發(fā)展回民教育了。這與相關學者論述拉薩回民民族教育時寫到的“拉薩清真大寺至少從1910年開始辦學,發(fā)展回民教育。1910年前后,馬良俊阿訇和‘色康’阿訇開始在自己家中設立私塾教授阿拉伯語和烏爾都語”[24]恰好能夠相互印證。
在西藏的長期生活中,“拉森卡基”等外籍族源穆斯林和“拉薩回民”“日喀則回民”等內地籍族源穆斯林因共同的信仰相互嫁娶,有著一定的姻親關系;同時他們均與西藏的主體民族藏族之間產生了全方位、多層次的交往交流交融,在語言、習俗等方面出現(xiàn)“藏化”,開始說藏話、穿藏袍、吃糌粑、喝酥油茶,同時也存在族際通婚現(xiàn)象,由此逐漸完成了本土化的過程。在本土化過程中,這兩個群體的族群意識逐漸清晰,成為了獨特的“藏回”群體,也使西藏的伊斯蘭文化具有了明顯有別于我國其他地區(qū)的特色。
西藏歷史檔案是用藏文直接、真實地記載和反映繁衍生息于西藏高原獨特氣候和自然環(huán)境中的各民族,在漫長的社會生活和生產實踐中形成的關于政治制度、行政管理、經濟貿易等各方面活動發(fā)展情況,并具有一定保存價值的各種不同形式的歷史記錄,可以說是研究西藏社會各方面情況的百科全書,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穆斯林在西藏生活的歷史距今已經四百多年,關于西藏穆斯林的歷史,房建昌等諸多學者已有很好的梳理和研究。但是,由于公開的藏文檔案資料相對欠缺,關于西藏穆斯林的歷史檔案記載微乎其微,因而對之研究和利用就更是薄弱。因此,《清代西藏地方檔案文獻選編》一書中關于西藏穆斯林經營及生活境況的17份檔案記錄就顯得彌足珍貴。我們相信,隨著舊西藏地方政府時期關于西藏穆斯林檔案的不斷挖掘、整理、公開,將持續(xù)深化與推進西藏伊斯蘭教的研究,也將為解析邊疆問題和民族關系問題提供歷史依據(jù)和現(xiàn)實啟示。
[注 釋]
①需要指出的是《清代西藏地方檔案文獻選編》在翻譯時,有時將晚清光緒年間生活在西藏的穆斯林譯作“回族”,如“拉薩回族”“日喀則回族”“森巴回族”,當代概念與清朝之際概念混同?;刈迨?950 年代識別并認定的,因此《清代西藏地方檔案文獻選編》譯作“回民”比較恰當。本文在引用檔案原文時根據(jù)原文的情況使用“回族”或“回民”,在做分析時使用“回民”或“穆斯林”,特此說明。
②甘結,是中國古代訴訟案件中受審人出具自己擔保供述屬實,否則甘愿承受處分的文書,或者指奉命承辦官府事務而立下的一種保證文書。
③朗孜廈,藏文音譯,舊西藏地方政府主管拉薩政務及社會治安的機構。1959年西藏實行民主改革后,該機構同舊西藏地方政府的其他機構一起退出了歷史舞臺。
④路照、路引皆與我國古代戶籍制度有關,是由當?shù)卣块T頒發(fā)的一種類似介紹信、通行證之類的公文,若無路照、路引或與之不符者,是要依律治罪的。
⑤產自不丹的粗花布。
⑥漢譯有誤,根據(jù)檔案藏文原意為產自克什米爾的面具。
⑦水泥。
⑧樟腦。
⑨檔案藏文原意為在正式紡織前疏松羊毛用的一種工具。
⑩檔案藏文原意為白合金手鐲、戒指類飾品。
?漢譯有誤,經校對,根據(jù)檔案藏文原意為果脯類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