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旭娜
寶雞文理學院,陜西 寶雞 721016
當前,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得到社會廣泛的關注,此項工作的完成者——輔導員,卻陷入輔導員身份和心理咨詢師雙重關系的困擾之中。在這種情況之下,分析輔導員在大學生心理教育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積極探尋工作新方法突破工作瓶頸,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新思路、新方法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
大部分有心理問題的大學生根源都出在原生家庭上,父母不當?shù)慕逃绞?、原生家庭氛圍差、?jīng)濟條件太差、父母缺乏心理健康知識等都會使學生出現(xiàn)心理上的波動及無法調(diào)節(jié)矛盾的壓迫感。輔導員雖然會幫助學生調(diào)節(jié)情緒,但原生家庭對學生帶來的創(chuàng)傷如果不能回到原生家庭解決就只能治標不治本,家長的錯誤認知或者不配合,沒辦法從根本解決問題。
如此一來學校的積極關注與家長的不關注形成鮮明對比,但現(xiàn)實是學生一旦在校發(fā)生意外,所有矛盾直指學校,這就使得輔導員在日常心理健康工作中陷入了被動之中。
1.當事人的利益原則
作為咨詢師應當把維護當事人的利益當作首要原則,避免與有關系(親屬關系、朋友關系等其他關系)的當事人保持咨詢關系。但是輔導員與學生之間還存在管理關系,學生在面對輔導員之時,出于師生關系的考慮不會將其困惑徹底表露出來。如此,咨詢效果會大打折扣,不利于學生作為當事人的成長。
2.價值中立原則
咨詢師在面對來訪者時往往要保持價值中立,對來訪者的價值不進行對錯判斷,要無條件的接納來訪者。但是輔導員的工作一直以來都被譽為“思想教育者”,輔導員有責任、有義務去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即輔導員無法站在完全客觀的角度上去看待學生所思所想,必定會陷入雙重關系帶來的矛盾之中。
3.保密原則
心理咨詢師要恪守保密原則,保密原則要求咨詢師不得隨意將來訪者的隱私透露給他人。但高校輔導員要站在學校管理的層面上來考量學生,當發(fā)現(xiàn)學生情緒異常時要第一時間聯(lián)系家長告知家長,與家長共同完成危機干預處理工作。這樣的工作要求定是與保密原則相悖的,常常會使輔導員陷入兩種角色帶來的沖突之中。
在我國大部分高校輔導員都非心理學專業(yè)出身,“部分人員只經(jīng)過短期培訓就上崗,他們在知識結(jié)構(gòu)、心理健康理論的掌握、心理咨詢方法的運用以及咨詢經(jīng)驗方面比較欠缺,特別是缺乏心理咨詢技巧方面的臨床訓練,只能是邊干邊提高,水平參差不齊,不能很好適應工作需要”[1]。專業(yè)程度低是輔導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避免不了的問題。除此之外,心理健康工作出現(xiàn)危機事件的高頻率使輔導員在工作中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首先政府要加大對偏遠貧困地區(qū)的宣傳力度,要讓更多人重視心理問題,做到主動關注、積極幫助、協(xié)同救助。其次,國家應建立健全相關法律體系,打擊校鬧事件,保護學校應有的權利,減少學校教育的“不得已”,幫助“教育”回到“教育本身”,“先明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才能找到有效的實施途徑”[2]。因為心理問題出現(xiàn)危機事件是概率大、突發(fā)性強,且家長認為學生在校的一切行為都應由學校負責,這就導致學校在做心理健康教育之時有悖于心理健康教育初衷,只能是維持學校安全穩(wěn)定之上。
高校要加強對輔導員的專業(yè)培訓,提高輔導員的心理健康知識,及時解決輔導員在工作中所面臨的問題和障礙,幫助他們在工作當中更好的確認學生狀態(tài),辨別學生問題。同時積極調(diào)動廣大代課教師群體,在所有教師當中將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一種常態(tài)化、廣泛化的體系。這種廣泛化側(cè)重的是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把相關知識在平日教學中潤物無聲的融入學生思想當中。
首先,輔導員要通過參加校內(nèi)外參加培訓、線上線下資源利用等多種方式學習專業(yè)的心理健康知識,為實際工作經(jīng)驗奠定理論基礎。其次,要向優(yōu)秀的危機干預案例及有經(jīng)驗的同事學習,不斷反思,為更好的做心理健康教育做積累。最后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持久戰(zhàn)的準備,做好自身心理建設,建立成熟的干預體系處理突發(fā)情況。
總而言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國家與政府的支撐;需要高校做好對輔導員工作的各項支持;需要輔導員從學生利益出發(fā),準確、科學的定位自身角色,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三方各司其職,定會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帶來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