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堉娟
山西師范大學,山西 臨汾 041000
如今,我們正處于網絡信息高速發(fā)展的時代,快速、便捷的信息交換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人們在網絡上的交流也變得頻繁起來,因此網絡交際日漸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網絡語言也應運而生,并逐漸受到人們的追捧。
比如,“檸檬精”一詞,被廣大網友廣泛使用,是指一種自嘲式表達對他人從外貌到內在、物質生活到情感生活的多重羨慕;又如“996ICU”,指工作996 生病ICU。也就是工作從上午9 點上班到晚上9 點下班,每周工作6 天,生病了就住進ICU。表達程序員們抵制互聯(lián)網公司的996 工作制度的態(tài)度;再如“雨女無瓜”一詞,該詞來源于電視劇《巴啦啦小魔仙》,劇中有一個角色叫游樂王子,扮演這位角色的演員普通話發(fā)音不標準,經常說一句帶有方言腔的“與你無關”,聽上去很像“雨女無瓜”,是一個諧音梗,讓人覺得很有趣,網友使用該詞回復調侃別人。諸如此類,很多新型網絡語言快速出現,得到廣大網友的喜愛并在網絡上快速傳播。
網絡語言作為語言的一種功能變體,已經在人們的交際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將從模因論角度分析網絡語言變異現象及其原因。從模因論的角度審視和解釋語言及其相關現象,將進化論的思維方式應用于對語言發(fā)展的分析,對研究網絡語言變異有啟發(fā)意義(吳燕瓊,2009)。
模因論(memetics)是基于達爾文進化論的觀點解釋文化進化規(guī)律的一種新理論(何自然,2005)。模因論中最核心的術語是模因(meme),首次被提到是在1976年《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書中,起初認為模因是文化模仿單位,后來又將模因看作是大腦里的信息單位,是存在于大腦中的一個復制因子(Dawkins,1982)。模因概念的核心是模仿。模因是文化信息單位,通過復制模仿得到傳播。任何一個信息,只要它能夠通過“模仿”而被復制,就可稱為模因(何自然,2006)。這樣看來,任何東西,任何字、詞、短語、句子、段落乃至篇章,想法或者觀點,只要有人先說出來,并得到別人的追捧,加以模仿、復制和傳播,就都有可能成為模因。
模因的復制和傳播可以分為“基因型”和“表現型”兩種形式?!盎蛐汀奔磧热菹嗤问礁鳟?;比如,“1314”和“一生一世”,“me 2”和“我也一樣”,“wwwww”和“嗚嗚嗚嗚嗚”,諸如此類內容相同,形式各異的模因類型屬于“基因型模因”?!氨憩F型”則相反,即形式相同內容各異,比如,由“家”這個模因復制傳播的“大家”、“國家”、“人家”等等,形式相同,內容各異。這兩種類型的模因不止適用于詞匯,同樣適用于句子篇章等,比如,由“元芳,你怎么看?”引發(fā)出的“XXX,你怎么看?”,在網絡上廣為流傳。
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會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陳原先生認為社會語言學的中心問題就是變異,變異是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現象(陳原,2003)。人們在使用語言進行交際時,總是要遵守一定的“常規(guī)”。然而,人們在特定的場合或語言環(huán)境下,使用語言時往往偏離常規(guī),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語言,不落俗套,形成突出,這就是語言變異(Language deviation)。語言變異與交際者的性別、身份、年齡、社會地位息息相關。
根據我們目前的理解,語言模因主要有兩種復制方式,即重復與類推(謝朝群,2007)。我們通過復制某個模因或者類推某個模因來創(chuàng)造出新的模因變體,從而形成了我們所謂的語言模因的變異現象,應用到網絡語言中,就是網絡語言模因的變異現象。網絡語言是人們在特殊的虛擬環(huán)境里使用的語言變體,這就決定了網絡語言具有虛擬性和變化性。接下來將從語音、詞匯和語義三個方面進行分析網絡語言模因。
在網絡語言的使用中,往往存在一些特殊的現象,比如諧音現象、合音現象和疊音現象,這些都屬于語音模因在網絡語言中的變異現象。
1.諧音造詞
諧音造詞主要是使用一些發(fā)音比較相近的數字、字母或漢字諧音去形成新的詞匯以表達意思。最近網絡語言中常見的有:數字類型的比如:“9494”表示“就是就是”;“1314”表示“一生一世”;“741”表示“氣死你”等;字母諧音類型的比如:“3KS”表示“Thanks”;“4U”表示“for you”;“V5”表示“威武”等;漢字諧音類型的比如:“神馬”表示“什么”;“童鞋”表示“同學”;“灰?!北硎尽胺浅!保澳居小北硎尽皼]有”,還有“蒜你狠”,“豆你玩”等。
使用諧音新造的網絡語言,簡單,形象生動,幽默詼諧而富有感染力,可以方便快捷的傳達情意,得到眾多網民的青睞。
2.合音造詞
網絡語言模因語音變異第二種形式,合音造詞。合音就是用一個字來記錄兩個字的讀音,是把雙音節(jié)或多音節(jié)詞語轉換成單音節(jié)詞語(李敏,2014)。比如:“釀”表示“那樣”;“敲”表示“超級”;’“表”代替“不要”,“醬紫”代替“這樣子”,所以,“不要這樣子”變成了“表醬紫”;“造”代替“知道”,“你知道嗎?”變成“你造嗎?”“宣”代替“喜歡”,“我喜歡你”變成“我宣你”等等。
此類合音新造的網絡語言,使用起來省力方便,俏皮親昵,使用者多為女性網友。
3.疊音造詞
網絡語言模因語音變異的另一種形式,疊音造詞。疊音結構模因是對童言的刻意模仿,在網絡中的流行反映了人們對天真無邪童年生活的眷戀之情,增強了音樂感、形象性,使得無聲的網絡語言顯得親昵、俏皮(吳燕瓊,2009)。比如:“東東”表示“東西”,“這是什么東東?”;“好好漂漂”表示“好漂亮”,“這個女孩好漂漂哦”;“飯飯”“覺覺”表示“吃飯”“睡覺”等等,使用疊音造詞的網絡語言,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很有趣,很親切的用法,多使用于朋友之間,情侶之間。
語言變異以詞匯變異表現得最為明顯,詞匯是語言中最敏感的成分,是變得最快、最多的組成部分(陳原,2003)。因此,網絡語言中詞匯模因的變異值得引起關注。本文從縮略詞和創(chuàng)造新詞新意角度來分析網絡語言中的詞匯變異。
1.縮略詞
縮略詞是一種逐漸從網絡語言走向實際運用的網絡語言詞匯,受到大家追捧的主要原因是其使用起來簡單省力,可以簡化繁瑣的詞匯,方便大家交流,某種程度上以逗趣的方式增進人們之間的感情。網絡縮略詞可以分為漢語縮略詞和英文縮略詞兩部分。
網絡語境中的漢語縮略詞可以分為漢字縮略詞和漢語拼音縮略詞。漢字縮略詞是指在網絡中將要交際的詞或短語中的某些語素抽取出來緊縮成詞,漢語拼音縮略詞也可稱為漢語拼音聲母縮略詞(牟佳,2019)。漢字縮略詞比如“網紅”(網絡紅人);“空調”(空氣調節(jié)器);“房改”(住房改革)等等;漢語拼音縮略詞比如“xswl”(笑死我了);“yxh”(營銷號);“zqsg”(真情實感);“pyq”(朋友圈);“nsdd”(你說得對);“ssfd”(瑟瑟發(fā)抖)等等。
網絡語境中的英文縮略詞可分為英文首字母縮略詞和非英文首字母縮略詞。英文首字母縮略詞指把網絡交際中英文形式的詞語和句子進行首字母緊縮而形成的詞。非英文首字母縮略詞可分為保留單詞首尾字母、去元音留輔音(首字母除外)和部分字母代整體三類(牟佳,2019)。英文首字母縮略詞比如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NBA(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EQ(Emotional Quotient)等等,非英文首字母縮略詞如:BK(bank);COS(cosplay)等等,在網絡語言中此類縮略詞有涉及,但不如漢語縮略詞常用。使用這些網絡語言縮略詞最主要的就是方便,個性,使用者多為00 后的年輕網友,別出心裁,張揚個性。
2.創(chuàng)造新詞新意
網民們在使用網絡語言的過程中不斷創(chuàng)造新詞來滿足自己的交際需要,這也是網絡語言詞匯模因的一種變異形式。如“派遣式進食”指的是在一點都不餓的情況下,卻總想吃點什么東西,僅僅因為嘴巴很寂寞;“老鹿蹣跚”指部分90后叔叔阿姨看到喜歡的人后的心理活動,不同于少男少女戀愛時的小鹿亂撞,這些叔叔阿姨們在經歷一段又一段的戀愛后,對愛情的渴望并沒有以前那么強烈,來了就來了,不來也罷;“積極廢人”指那些愛給自己立flag,但是永遠做不到得人,這類人心態(tài)上積極向上,行動上卻宛如廢物,他們往往會在間歇性享樂后恐慌,時長為自己的懶惰自責。
除了新造的詞,也有舊詞新意的用法,如“門庭若市”形容人的腦門大的像市場一樣,寬闊無邊,也就是平常所說的發(fā)際線后移。不經常上網的人,看到這類詞會感到不知所云。
以上兩部分是網絡語言模因詞匯變異的主要內容,通過縮略詞形式和創(chuàng)造新詞新意的方式來便捷網民之間的交流。
網絡語言模因變異不僅僅體現在語音、詞匯形式上,在語義上也發(fā)生了變異。詞語的語義變異指在語言運用中,詞的原始意義通過變異而轉化為其他意義,但新意義與原意義仍有關聯(lián)(趙艷芳,2001)。比如“給力”一詞,源于閩南話,表示“用勁、發(fā)力”,其語義模因在傳播過程中發(fā)生變異,詞義發(fā)生拓展。在2010 世界杯期間受到人們追捧,如今使用“給力”表示有幫助、有作用、給面子的含義;“水手”“打醬油”等都不再是我們理解的表面意思;再比如“賢惠”一詞現在用來表示閑在家里什么也不會。諸如此類,使用者為了表達自己意思而改變了詞語原意或感情,從而使網絡語言模因在語義方面發(fā)生變異。
以上內容從語音、詞匯、語義三方面分析了網絡語言模因的變異現象。其中,以詞匯模因變化最快、最多,且最不穩(wěn)定。
語言是發(fā)展變化著的,也遵循一定的“優(yōu)勝劣汰”原則,網絡語言也不例外,也處于一定的變異當中。本章將從以下三方面分析網絡語言變異現象的原因:網絡的虛擬性,網民的個性化,文化的多變性。
網絡語言誕生的一個最主要原因就是在網絡在社會中的快速普及(杜婷,2017),從而使得人們可以在網絡上進行交流。網絡的虛擬性使得網絡語言模因變異成為可能,在虛擬的空間里大家可以無所顧忌,不用過多考慮自己的身份或者地位問題,暢所欲言,使得人們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得到很好地發(fā)揮,同時也使得網絡語言具有了隨意性和靈活性、多變性和創(chuàng)造性。
網絡使用主體大部分是年輕的網民,是個性解放的一代,他們張揚個性、標新立異的心理促使網絡語言模因發(fā)生變異。另一方面,年輕人接受能力強,創(chuàng)造能力強,娛樂精神較強,因此經常創(chuàng)造出來新詞,或者賦予舊詞新的含義,來實現其交際目的。
網民的性別差異也是引起語言變異的原因,女性多使用溫柔的、新奇的、啰嗦的句子來表達想法,男性則多使用果斷的、簡短的詞語。
“語言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記錄文化的符號系統(tǒng),而文化特征必然對語言特征及其使用方式造成影響?!保ù鲬c廈,2004)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快速發(fā)展,很多舊詞已經滿足不了人們交際的需要,因此,人們需要不斷創(chuàng)造一些新的詞匯來表達對新生事物的認知,比如“中國夢”“工匠精神”等等。另一方面,外來文化的沖擊,對年輕網民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受到廣大網友的追捧,促進了網絡語言模因的變異。
在語言模因的作用下,網絡語言的變異現象十分普遍,這是網絡語言自身發(fā)展的需要,也是語言模因作用的結果。它大大豐富了網絡語言的表現形式,是網絡語言形象性、簡潔性、靈活性和幽默性的體現(劉金,2009)。但是,我們在看待網絡語言的影響時,要一分為二的看待,既要看到其積極的一面,也不能忽視其可能產生的消極影響。比如,積極影響可能激發(fā)網友的創(chuàng)新能力,有趣的內容會拉近彼此之間距離,幽默詼諧給人以親切感;消極影響比如有的語言內容不健康,用詞形式不規(guī)范等,在使用過程中,要學會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