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軍
(武漢華夏理工學院,湖北 武漢 430223)
新媒體是區(qū)別于傳統媒體,如報紙、電視、通信、廣播等,以數字技術為支撐,通過衛(wèi)星、無線局域網、互聯網等渠道導向手機、電腦、網絡電視等終端,為使用者提供全天候多媒體信息服務的全新媒體。從以上定義可以知道,新媒體這一概念主要包含技術、渠道、終端、服務這四個層面,具有大容量數據存儲、交互性、實時性的特征。
多元化。在新媒體文化語境中,充分允許不同層次、不同領域、不同群體的平等化交流,因此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文化內容多元,二是文化主體多元,個體成為互聯網的節(jié)點,承載著新媒體文化的信息與意義,不受階層、文化程度、經濟水平等社會因素影響,每個人都能夠成為信息傳播的源頭與終點,都擁有創(chuàng)造內容、廣泛傳播信息的機會,成為新媒體時代特有特征。
交互性強。新媒體交互性同樣體現在兩個維度,其一是個體間互動性增強,以數字技術為源頭的新媒體文化中,強調個體間溝通、交流的即時性與雙向性;其二是個體與信息主體之間的交互,新媒體時代打破了單向的“傳播——接受”的單一關系,個體既是信息的傳播與接受者,在獲取復雜、海量的知識碎片改變自身認知內容的同時,也隨時可能成為信息的再生產者,反作用于新媒體文化的內容輸出與發(fā)展。
個性標簽化。在社交網絡中,個體的現實形象被主觀消解,利用話語特點、圖像內容等重構個體形象,突出個性。00 后熱衷于二次元文化、漢服文化等,無一例外地表達了面向亞文化尋找個性,通過群體屬性展現個人特性等特點。
在開放式的新媒體信息傳播時代,網絡媒體形式更加豐富,但在這一時期,個體的價值觀、世界觀與人生觀都沒有形成系統穩(wěn)定的認識,接受不同信息會將其導向不同的方向。容易演變成為以自我為中心的個體,無理由反對權威,偏離主流思想,形成無個人追求與價值的社會人格。
對待社會事物,00 后大學生價值觀念更多元,個體交匯的網絡平臺,展現出強烈的娛樂性與生活性,在商業(yè)資本的介入下,新媒體文化中也有許多不好的審美文化,當前網絡文化中充滿著消費主義,影響了許多剛剛邁入大學的00 后學生價值觀形成,容易將其導向消費至上的價值觀念。同時在互聯網絡輿論中,因為自身生活經驗與閱歷的不足,00 后大學生僅僅依靠碎片式信息作為判斷依據,更容易被引導,難以對一些主觀言論、片面信息有著理性的認識,逐漸偏離正確的發(fā)展方向。
密度小且內涵簡單的信息增加了網絡文化迅速傳播的可能性,因為義務教育時接受過多傳授式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許多學生對于思想教育產生了不好的情緒,鮮少有人主動了解社會事務等,缺乏作為公民應具備的基本政治素養(yǎng),同時大部分學生對于集體事務較為淡薄,對于班級事件、院級活動帶有強烈的個人功利性,沒有認識到個人發(fā)展與集體建設之間的聯系。
新媒體時代,文化傳播面向草根化和泛娛樂化發(fā)展,當前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方式有兩種,即思想政治教育課堂與以校園文化類活動為載體的主題活動。如何改變現有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把握00 后大學生思想特點與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特征,豐富課堂理論學習趣味性與故事性,以趣味、碎片化特點呈現國家發(fā)展歷程故事,激發(fā)學生興趣;充分利用新媒體交互技術,增強師生信息互動,及時提出課堂反饋;減少文字類課堂作業(yè),利用新媒體技術幫助學生掌握課堂知識,如拍攝有關課題的vlog 并評選、根據理論內容編撰理論故事等,從淺入深,啟發(fā)個體自發(fā)學習的興趣。
高校輔導員從理論到實踐,讓學生將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上的理論問題帶入社會實踐中。學??衫米陨韮?yōu)勢,搭建校社深度合作平臺,鏈接企業(yè)、社區(qū)、公益組織為00后大學生提供社會實踐崗位和場地,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入社會進行勞動實踐,在實踐中尋找答案,豐富個人社會經驗與社會認識,積極設定社會實踐目標,通過多種方式進行實踐展示,如圖文形式、問題形式、視頻形式等等;在實踐中,鼓勵企業(yè)、社區(qū)、公益組織帶領學生深入基層,真實參與工作與勞動,充分了解基層生活、社會真實面貌。
在新媒體文化視域下,高校要做到“三全育人”,必須牢牢把握新媒體陣地,實現課堂資源的有效整合,進行新媒體陣地建設時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進程,形成課內外協同效應;同時教職工更應以身作則,營造良好溫馨、明德知禮、學風良好、學術嚴謹的校園氛圍,高??蒲?、教學、管理、服務各司其職,將育人融入高校各個環(huán)節(jié)中,促進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相結合;最后教育者應革新教育理念,結合00后大學生思想特征,多以思想引導,承認其價值與個性,利用社交平臺與學生多溝通,積極獲取學生思想動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