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書 王 迪 吉林藝術學院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中國發(fā)展史上積淀了數(shù)千年,書法與繪畫藝術在中華文化中占據(jù)了極其重要的地位。而中國畫在中國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與進步中,在繪畫的技法上、表現(xiàn)形式上和內容方面不斷地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當代的中國畫在創(chuàng)作的風格上也變得越發(fā)多元化了。傳統(tǒng)的中國畫經(jīng)過時代的發(fā)展與變遷,不同形式和風格的國畫創(chuàng)作在當今時代自由發(fā)展。而筆者認為在當代中國畫中,無論如何發(fā)展都不應脫離傳統(tǒng)中國畫的內在精神。中國畫區(qū)別于其他的世界造型藝術、區(qū)別于其他畫種的獨特之處就是其“筆墨造型”,即用筆與運墨。中國畫對于用筆與運墨上的要求極高。
對于中國畫的“筆墨”,筆者的理解首先可以拆分為“筆”和“墨”。中國畫中的筆、墨不單單只是中國畫作畫的工具,更是繪畫時的動作即用筆和運墨,而中國畫的用筆與運墨是有一定規(guī)律性的,也就是在繪畫學習中常常談到的筆法、墨法。筆墨是中國畫的繪畫語言。所謂筆法,其實就是我們在作畫寫字時的用筆方法,即中國繪畫中特有的以線造型,線條是中國畫的造型基礎。如果要談論中國畫的畫法就必然會聯(lián)系到書法,中國畫的用筆源自我國的書法。早在元代,我國的畫家兼書法家趙孟頫就提出了“書畫同源”這一學說。其作品《秀石疏林圖卷》中的繪畫與題詩最為直接地表明了他所提出的觀點。其在《秀石疏林圖卷》中題詩曰:“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痹娋渲小笆顼w白”,所謂畫石的筆法似于書法中的飛白書體,飛白書亦稱“草篆”,橫豎筆畫,飛筆斷白,好似枯筆故稱為飛白書,以飛白來畫石頭,每一筆中都夾雜著絲絲的白痕,給人以力量感以及飛動的感覺[1]。而詩句中“籀”指我國古代的一種字體,現(xiàn)存石鼓文是其代表,亦稱“大篆”,因其體勢工整,筆畫宛遒,以此入畫表現(xiàn)出了樹木的蒼翠挺拔。而畫竹子尤其寫意畫竹更要通曉書法中的“永字八法”,竹竿引勢布局,竹葉則隨勢而作。寫竹運筆可以中鋒或者側峰行筆,也可以中鋒、側峰融合運用。寫竹時通過書法的筆法來強調和豐富畫面的層次變化。趙孟頫在詩中提到“寫竹”而并非“畫竹”,由此可見其強調繪畫中的書寫性。趙孟頫主張以書法的用筆方法來畫畫,作畫時將不同的書體的運筆方法運用到所描繪的不同物象中,在繪畫中以“寫”代替“描”,這正是趙孟頫在繪畫中有了深刻的體會才會提出這一觀點?!皶嬐础敝v的就是我國書法與繪畫之間的同根性問題,書法與繪畫兩者之間本身就是相互聯(lián)系的。雖然書法、繪畫二者的起源時間不同,但是二者在表現(xiàn)形式、運筆方法上都有著共同的法則。
中國的書法與繪畫在行筆上都講究中鋒用筆,而中鋒用筆并不神秘,中國畫多以線來造型,而畫面中的線又多數(shù)以中鋒運筆。所謂的中鋒運筆,就是要求我們在行筆過程中,毛筆的筆尖永遠在這一筆的墨痕中間。做到萬毫齊力,筆鋒要吃進紙里,不可只是表面略過,輕描淡寫,否則所畫線條會顯得輕浮。要做到力透紙背,中鋒運筆的好處就在于所畫出的線條圓潤渾厚,豐實壯健,富有彈性。
清末的著名書畫家吳昌碩極其擅長寫意花卉,其繪畫多以篆法入畫,因其書法、篆刻功底深厚,因此他把書法的用筆,以及章法體勢都融入了繪畫的創(chuàng)作之中[2]。吳昌碩說過:“我平生中最得力之處就是我能夠以作書之法來作畫。”吳昌碩在作畫中用“草篆書”,以書法用筆入畫,吸收了篆書中線條的古拙、圓潤,所畫出的線條質感豐富且富有變化,筆勢剛勁有力,功力深厚,極力在繪畫中發(fā)揮書法“寫”的表現(xiàn)性。其七十五歲時所作《修竹臨風圖》中以淡墨來畫竹竿,給人一種通天凌云之氣勢;用濃墨畫竹葉,所畫竹葉姿態(tài)縱橫,氣勢雄強。通過運筆,以筆運墨使得線條富有不同質感變化,以表現(xiàn)畫面中竹子如臨清風的動勢。吳昌碩的諸多作品常以梅花為題材作畫,作畫用筆多以篆書、草書之筆法。以篆書之法來“寫”梅,篆書的筆畫多數(shù)橫、豎而沒有波、磔,因此在用筆上要以中鋒行筆,運筆則需平穩(wěn),書寫速度要放慢,在書寫力度上要均勻。用此運筆方法來“寫”梅,可以將繪畫中把“寫”的線條發(fā)揮到極致,使得畫面中充溢著濃厚的金石意味。
在繪畫中除了以篆法來運筆外,吳昌碩也常常把草書用筆融入他的繪畫當中,在他的諸多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其所畫的藤本類植物。在吳昌碩所畫的藤本類植物都以草書的用筆方法揮寫藤蔓。吳昌碩所畫的藤蔓大多以狂草運筆方法,草書中字的筆畫和上下字之間的連接多以折筆來完成。運筆上要以中鋒為主,中峰側峰并用。草書的線條富有變化,折筆處慢,轉筆處快。將草書筆法靈活地運用到繪畫中去,所畫線條疏密有致猶如“龍蛇之勢”,線條雖然看似繁蕪,實則層次分明、亂中有序。吳昌碩所畫的藤蔓最能體現(xiàn)出他的繪畫與書法相通之所長[3]。
中國畫的運筆講究剛柔相濟,在運筆時柔毫可以剛用,健豪也可以柔用。毛筆的筆毫雖柔軟,但是在下筆時要果斷,沉著痛快,好似刀切。作畫時要在線條上多下功夫,中國畫中的線不是單純勾勒所要描繪的物象的邊緣,更重要的是要通過運筆的起承轉合,使得畫面中的線條富有變化,自身帶有力量感。我國現(xiàn)代山水畫家陸儼少也提出且作畫時用筆要重,而下筆重不是用蠻力,而是用筆要有內勁。下筆要好似金剛杵,運筆時要做到斬釘截鐵,堅決果斷,毫不猶豫。但若做到這幾點則需要靠平日里的不斷訓練,而寫書法就是最好的訓練方法??梢娫趯W習繪畫過程中應兼顧學習書法——書畫不宜分家。
中國畫與書法在運筆的規(guī)律性上都是相通的,屬于同一源流。而運筆上,書法用筆是中國畫極為重要的繪畫語言,可以說書法用筆是中國畫的根基。用筆的“書寫性”在中國畫的創(chuàng)作中占據(jù)著極其重要的位置,無論在中國畫發(fā)展的哪個時代,保持國畫在運筆上的書寫性都是極為重要的。因此,在學習中國畫的同時更要學好書法。在當今,中國畫的創(chuàng)作既要順應當今時代的發(fā)展,又必須立足于運筆的“書寫性”的傳統(tǒng)之上進行創(chuàng)新,將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之精華傳承下去,要立足于中國畫的特殊線條造型的表現(xiàn)方式,使得中國畫在今后的發(fā)展中雖然在表現(xiàn)形式上有所創(chuàng)新但在運筆上依舊保持著“書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