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滄,被專家學者譽為:閩南文化的基因庫,對外開放的橋頭堡。我以為這是很有道理的。喻之為“閩南文化的基因庫”,是因為海滄融匯了今之閩南廈漳泉的文化精華。海滄的南部地區(qū),歷史上屬于漳州府海澄縣,即該縣一都、二都、三都;海滄的北部地區(qū),歷史上屬于泉州府同安縣,即該縣積善里十七、十八兩都;2003年設立海滄區(qū),隸屬廈門市管轄??梢哉f,閩南的方言、戲曲、習俗、民間信仰、建筑形制以及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海滄都有比較集中、比較經典、比較全面的呈現。喻之為“對外開放的橋頭堡”,主要是因為海滄從明代中期以來,在三個歷史節(jié)點上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橋頭堡。一是在明代中后期,以海滄為重鎮(zhèn)的閩南月港,于公元1567年 “隆慶開?!焙?,成為全中國唯一合法的對外貿易口岸,外貿總量占當時全國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證明了大航海時代中國沒有缺席。二是在晚清和民國初年,東南第一條鐵路——漳廈鐵路,1905年就在海滄動工,并于1910年建成運行。孫中山先生在1919年出版的《建國方略》,則為海滄描繪過“東方大港”的藍圖。三是在20世紀80年代,根據鄧小平同志的決策指導,國務院于1989年5月批準設立海滄臺商投資區(qū),賦予其在對臺交流中先行先試、探索創(chuàng)新、示范帶動的重大使命。由此可見,海滄一直是中華民族走向開放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平臺。
海滄歷史上雖然只是閩南的海陬一隅,未曾設立過縣治以上的府衙,但她的人文積淀卻是豐厚的。北宋年間,名醫(yī)吳本在這里懸壺濟世,其仁心妙術得到歷代百姓尊崇,明代永樂皇帝敕封他為保生大帝,后世譽為“閩臺醫(yī)神”。大宋王朝,海滄文風過化,書香迄今千年:一代書家蔡襄邀請其文友顏慥擔任漳州教諭,定居海滄并設立書院;嗜書如命的蘇竦,以言傳身教成就了漳泉子弟十數人進士及第,其后裔分居漳泉兩地,如今竟奇跡般地同屬海滄區(qū);理學大家朱熹曾多次到訪海滄,并在今海滄東孚后柯村,為其好友柯翰之“一經堂”題名。有明一代,海滄更是人文蔚起。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閩浙巡海道副使柯喬、龍溪知縣林松、閩南大儒林希元以及海滄當地學者周一陽,將歐洲佛朗機商人修建的金沙公館改建成金沙書院,是為中國書院之林中獨具海洋文化的一座。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金沙書院制刻《古今形勝之圖》,后被西班牙國王珍藏,成為世界海洋文獻的珍寶?!笆耶斢贰笨峦?,在海滄云塔院前修建了公益性質的書院,教授海滄子弟知書、達禮、上進,如今書院的廢墟旁還留著“師弟解元”的碑刻,以紀念他和他的學生周起元,而柯挺也因創(chuàng)造了師徒三人“三元及第”的傳奇而名揚四海。周起元,海滄后井村人,官至應天巡撫,名列東林后七君子,廉政為民,不畏珰禍,而且極力推動海洋貿易,是中國海洋文化的偉大先驅。顏思齊,海滄青礁村人,從閩南月港輾轉日本,率領鄭成功父親鄭芝龍等閩南海商縱橫東亞海域,于天啟元年(1621)開始駐守、開發(fā)、經營臺灣,連接了祖國大陸與臺灣的血脈親情,被譽為“開臺王”。海滄歷史上曾經涌現過51名進士、127位舉人,可謂文采風流,弦歌不絕?!皭燮床艜A”的閩南人精神激勵著海滄民眾一波波地走出去,過臺灣,下南洋,清朝中后期至民國初年達到鼎盛。祖籍海滄鰲冠村的康熙年間巡守南海的水師提督吳升;祖籍海滄錦里村的嘉慶年間臺灣文化大家林朝英;祖籍海滄霞陽村的華僑民主革命家楊衢云;祖籍海滄新垵村的南僑詩宗邱菽園;祖籍海滄鰲冠村的廈門大學第二任校長林文慶,和他的兒子、抗戰(zhàn)時期中國紅十字救護總隊長林可勝;祖籍海滄山邊村的臺灣抗日義勇總隊總隊長李友邦中將;祖籍海滄后柯村的新加坡開國總理李光耀的夫人柯玉芝;祖籍海滄霞陽村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qū)文化部部長馬寒冰;祖籍海滄新垵村的一代名醫(yī)鐘南山,都是海滄兒女的杰出代表。
“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yǎng)轉深沉?!蓖诰蛘肀就廖幕Y源,編撰出版本土文化叢書,對于存史、資政、育人,對于增強文化自信、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強化愛國愛鄉(xiāng)精神,都具有重要意義。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開發(fā)建設,海滄迅速崛起,已經成為廈門跨島發(fā)展的一座亮麗新城,正在構建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的一流海灣城區(qū)。2019年,在海滄臺商投資區(qū)創(chuàng)立30周年之際,中共海滄臺商投資區(qū)工委和中共海滄區(qū)委、海滄臺商投資區(qū)管委會和海滄區(qū)人民政府決定編撰出版“滄江文庫”叢書,并組建編委會,命我擔任主任。我們將組織文史專家、鄉(xiāng)賢耆老和臺胞僑胞,對海滄地區(qū)自古以來的歷史人物、先賢著述、風物民俗、金石古跡、海外僑社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等加以收集整理,編輯成書,集結為系列。滄江發(fā)源于海滄文圃山,流入九龍江口,匯入臺灣海峽。以滄江命名,集海滄歷史文獻之大成的文庫,其涵義是海滄人文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與時俱進。庚子開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居家禁足日久。春分時節(jié),我邀請著名詩人舒婷女士踏青海滄,放懷遣興。我與舒婷女士談及海滄人文鼎盛及編撰“滄江文庫”之事,蒙其贊賞鼓勵有加,余詩興勃發(fā),即興一首七絕相贈。在《滄江文庫》開山之卷何丙仲先生編校的《周起元傳疏輯補》定稿之際,我謹以此詩向《滄江文庫》致敬:
愁云橫斷北東南,
環(huán)宇悲惶困不堪。
春水一溪奔海去,
櫻花萬點落青山。
湖湘文化泰斗唐浩明先生評曰:“好詩!春色又回,萬物復蘇,人間依然是美好的?!迸_北書院院長林谷芳先生評曰:“誠然,海滄風貌,何只外觀之經貿繁華,更有厚實之文史積淀。兄之‘春水一溪奔海去,櫻花萬點落青山’,正可為海滄文集乃至海滄文化作一極到位之開卷拈提?!备兄x!臺海兩岸大師的鼓勵,甚會我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