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吉熱旦
(日喀則市謝通門縣中學,西藏 謝通門 858900)
初中體育課程教育的發(fā)展,應從多角度分析,找到適合少數民族地區(qū)的體育課程教學方法與模式,成為素質教育亟須面對的問題。初中生學習與生活方式已和小學生階段不同,其會面向社會,而這一古城借助于體育運動及體育技能知識,加強學生身體素質的同時,形成體育鍛煉習慣,為未來奮斗提供較好的身體素質。
體育課程的教學手段與方法,應結合教育對象年齡與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以及個體差異性。但是部分教師因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與能力的不同,導致按部就班地開展體育課程活動,為接受新教學理念與活動形式,不重視教學活動的內在積極性,仍然停止在“命令式”、教師中心的傳統模式中。甚至是進行“一刀切”,為便于班級管理與教學任務,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選擇一樣的要求與運動負荷?;蛘呤恰胺硼B(yǎng)式”教學,兩種“極端”教學方式,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素質,抹殺了學生的運動興趣。教育工作者應該關注的是,教學問題并非個別或偶然,而是普遍存在的,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qū)或不發(fā)達地區(qū)更為明顯。體育課時被其他學科強行占用,學校組織的集體活動用體育課時來補充,注重應試教育,忽視學生的身體鍛煉[1]。
信息化發(fā)展因地區(qū)限制,導致教學觀念也無法及時跟進,出現了教育“時差”。西藏地區(qū)因教學資源受到制約,初中階段的體育課程教學,很多學校仍然以競技類體育運動為主,教師重視體育運動技能,如跑步、跳遠、籃球等進行教學,忽視鍛煉身體素質為教學目標的“學”和“煉”。體育教育重視短期成效,中考體育考核項目成為日常課程內容,很少接觸或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教學目的性較強,而忽視了體育鍛煉的長期效益。與此同時,在此反映出應試教育模式的下的初中體育課程教學,片面強調學生的體質鍛煉,忽視體育自我鍛煉意識與能力等素質方面的培養(yǎng)。
完全以體育成績來作為學生體育水平的評價標準,體育成績的考核項目通常圍繞中考內容,西藏地區(qū)中考模式與其他地區(qū)稍有不同,難以落實統一標準。在考核項目方面,教師常常根據考核內容來確定教學內容,以及日常的教學重點,缺乏興趣、特長等方面的發(fā)展。因課時限制問題,為促使每個學生都能達到及格甚至是滿分,很多情況下都會忽視學生的體育技能基礎訓練,以及理論知識的積累。
轉變教育觀念與體育課程的教學思想尤為重要。重新架構初中體育課程教學目標,堅持素質教育的指導原則,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生觀。結合地區(qū)教學特點與人文環(huán)境,將初中體育課程教學,從傳統傳授式與成績?yōu)楦灸繕说姆绞?,轉向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身體素質與體育技能鍛煉方面,以及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與獨立思考、體育鍛煉的能力。與此同時,體育教學還應面向全體學生,同時強調個體差異性,可以從教學標準的層次性來考量,避免唯“成績第一”的短期教育行為。
初中體育教師應注重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素質與能力,善于引進新教學理念與方法,豐富教學內容與形式,進行教學模式的改革。另外,體育教師堅持素質教育指導思想,結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的差異性,利用少數民族地區(qū)特有的運動項目與場地資源,將傳統民族特色納入到體育課程教學中,為體育活動注入新的內容與活力。體育項目的練習應該因勢利導,強調教育啟發(fā)性,與自主能動性,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被動學習狀態(tài)解放出來。學校為雙邊體育教學活動提供條件,供學生進行自主選擇,使得學生接觸合作學習、主題鍛煉等內容,激發(fā)學生的體育運動參與興趣。
教育體制改革的推行,體育課程成為素質教育積極作用下的重要內容,應從多方角度對其進行資源建設。首先,人力資源角度來說,應加大師資隊伍建設,為教師提供專業(yè)培訓機會,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與職業(yè)素質,通過科學方法來保障教育質量。其次,從資金支持角度來說。應擴大資金籌措渠道與范圍,為初中體育課程改革提供堅實的基礎。最后,體育教學基礎設施的建設,為開展多元化體育課程活動提供良好的場地與設備。
課程考評,應結合課程自身特點與學生主體的特殊性,對體育課程教學起到調節(jié)、導向、鑒定與激勵作用??荚噧H僅作為素質教育的一種成果檢查,能夠檢查階段性成效,但是對于長期鍛煉效益的檢驗效果往往不明顯。對此,建立科學化體育考評標準,形成多階段、多方面的多維度課程評價,根據學校課程與學生實際情況制定分項考評內容。這也為學生提供了課程參考與選擇空間,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興趣,以及調動學生的體育鍛煉熱情。
總之,體育教學活動應因時因地展開,加強學生的身體素質,為進行心理素質教育、開發(fā)智力、培養(yǎng)興趣等奠定基礎,也是提升全民族身體素質的需求。堅持素質教育、健康第一、學生為本的教育原則,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意識與習慣,為終身體育鍛煉奠定基礎,是獲得長遠教育效益的出發(fā)點與落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