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摘要】步入21世紀,由于經濟快速發(fā)展,使得當代人的壓力增大,生活節(jié)奏等加快,造成女性婦科炎癥的患病率呈現(xiàn)逐年上升趨勢,成了威脅眾多女性和家庭的元兇,雖然現(xiàn)在是新時代,但仍有一些女性諱疾忌醫(yī),特別是婦科病。隨著醫(yī)學進步飛速,中醫(yī)學和現(xiàn)代科技結合越來越緊密,中醫(yī)婦科學中的傳統(tǒng)外治法與現(xiàn)代科技結合也衍生出了許多新的奇思妙想,隨著科技進步,科研工作者們對傳統(tǒng)醫(yī)學的外治法進行了更加細致化的研究,讓女性保守更多關愛,不會再害怕此類疾病。筆者就中醫(yī)婦科學臨床常用外治法進行如下論述。
【關鍵詞】中醫(yī)婦科外治法;現(xiàn)代應用;針灸
【中圖分類號】R2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8..02
1 中醫(yī)婦科外治法發(fā)展歷史
我國醫(yī)學歷史源遠流長,先哲們通過實踐,中醫(yī)學不斷進步發(fā)展。夏商周時期,中醫(yī)婦科有了雛形,春秋戰(zhàn)國時期,“帶下醫(yī)”扁鵲曾專門從事婦科疾病的研究,《內經》確立了中醫(yī)婦科的理論基礎(女子的解剖生理特點)以及一些女子病的病理。漢代,設有專門“女醫(yī)”科,手術摘除術、藥物流產等也有了首次記載?!段迨》健肥状斡涊d了婦科外治法,諸如熨、砭、熏、灸等?!夺t(yī)宗金鑒》記錄了諸如納藥法等多種外治法。清代,《理論駢文》明確提出外治法須辨證用藥。
2 中醫(yī)婦科外治法常用方法
2.1 熏洗法
熏洗法是將藥物煎成湯,借助熱蒸汽在患病部位熏蒸的方法,每日洗滌病處2~3次。熏洗法可以用來治療陰部濕疹,常用藥為苦參明礬洗劑、五倍子洗劑。運用熏洗法治療陰癢,陰道炎等常見婦科疾病,也有較好的療效,臨床上常用陰癢洗滌1號、陰癢洗滌2號、陰癢洗滌3號治療。
2.1.1 注意事項
(1)熏洗時,要注意防止藥物蒸汽消散。
(2)熏蒸的時候,要注意液體溫度適宜,以免過熱的蒸汽燙傷皮膚,也要避免溫度過于寒涼。
(3)有些疾病,正常操作,熏洗蒸騰的時間不夠,那么需要延長熏洗時間,可在藥湯中放入燒紅了的鵝卵石。
(4)在進行熏洗治療時,在治療的過程當中,要注意保暖,并且要及時的擦干,防止寒濕之邪侵襲機體。
(5)對于患有出血性疾病、惡性腫瘤以及有出血癥候的病人,禁用熏洗法。
(6)年老體弱、孕婦、貧血嚴重等疾病患者,不可以全身熏洗。
2.2 熱熨療法
熱熨療法是將中草藥加熱包裹好,在人體穴位上按照固定手法移動來防治疾病的方法。
2.2.1 鐵屑加醋熱熨法
將醋和純生鐵屑按規(guī)定的比例(10:1)充分混合攪拌。按照比例配好后,靜待15分鐘,將其裝在布袋里面。每袋裝750 g。將裝好的藥袋疊放一起,保溫至發(fā)熱五十攝氏度時放在治療部位上。鐵屑加醋熱熨療法,用于治療腹部的冰冷疼痛、女子痛經、關節(jié)的酸楚疼痛、坐骨神經痛等癥。熱熨法的注意事項:
(1)在正式治療之前,最好提前做實驗,確定醋的濃度,以免影響鐵屑和醋反應發(fā)熱。
(2)鐵屑可以重復應用。但是重復使用幾次后,需要把受氧化的那部分鐵粉去除。
(3)結束后,需及時清洗盛鐵屑和醋的袋,以防其被酸腐蝕。
2.2.2 坎離砂熱熨法
坎離砂熱熨法,是用鐵屑、醋、中草藥加清水共同配制而成。由于醋和鐵反應發(fā)熱,更好地發(fā)揮藥物的作用??搽x砂熱熨法的功效為鎮(zhèn)痛解痙、活血化瘀消腫、祛風散寒作用。對于脊椎炎、神經痛、腰痛、經行腹痛等病具有較好的療效。
2.2.3 蔥熨法
將蔥白切碎,放在鍋中翻炒,使之變熱,溫度以皮膚能夠忍受的程度為標,取出敷于患處。變冷后,炒熱,繼續(xù)熱熨,反復2~3次。該療法適用于陳舊性的跌打損傷疼痛,需要注意的是,對于跌打損傷的患者,應該在需在受傷24小時以后再運用此法。蔥熨法亦可應用于小便排泄不通暢、產后病、小腹冷痛、痛經等疾病。
2.2.4 瓶熨法
將熱水倒入空的醫(yī)用鹽水瓶中,將瓶子裝滿,先將蔥白切絲的布袋放在患處,接著再加放一層厚布,最后放熱水瓶,進行熱熨。因初始時,瓶子溫度較高,為了防止燙傷手,可以戴上絨手套,在患處起落反復熨烙,當瓶子的溫度下降后,瓶子可以放在患處不做移動。常用于治療經行腹痛。
2.2.5 鹽熨法
通過爆炒加熱適量食鹽后,加入200 mL的陳醋,一邊撒醋一邊炒食鹽,鹽醋均勻后,再炒半分鐘,即刻裝到袋子當中,扎緊袋子口,將袋子放在患處。鹽熨法可以用于解痙、治婦女痛經、坐骨神經痛、胃脘腹痛、吐瀉轉筋等。
2.2.6 熱熨法的禁忌證與注意事項:
(1)如果患者神昏譫語,患有熱性病、神經分裂癥,則不可以運用本法進行治療。
(2)有出血性疾病不宜用本法。
(3)運用此法治療疾病,要防止燙傷。
(4)熱熨后,不可見風,以防寒邪侵襲機體。
2.3 敷貼療法
敷貼療法歷史悠久,根據(jù)史料記載,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將藥物制成膏藥或者散劑,貼在穴位或者病處,通過藥物的刺激,疏通經絡,驅邪外出,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藥物可以通過皮膚滲透,被人體吸收,從而進入血液,參與血液循環(huán),抵達病灶,治療疾病。藥物刺激皮膚,可以激活皮膚上的神經末梢,促進體液循環(huán),提高機體免疫力。敷貼療法的毒副作用小、適應癥廣(咳嗽、感冒、鼻炎、哮喘等)、方法簡單、價格經濟,故而一直都深受患者喜愛。
2.4 針灸療法
針灸法,是針法和灸法的合稱。主要對一些慢性婦科疾病,如月經不調,急性或慢性盆腔炎有很顯著的效果,在中醫(yī)基礎理論以及經絡學說的指導下。將毫針按照規(guī)定角度刺入適宜皮膚深度以及特定穴位上,如在小腿內側的三陰交穴,運用提插捻轉等手法治療疾病,可以治療痛經,白帶病等,不過此穴位不能用與孕婦的治療,還有關元穴,可以能治療宮寒,同時補元氣,補腎氣,將艾絨絨放在特定的穴位上,熏灼皮膚,利用熱刺激來治療疾病的方法是灸法。針灸易學易用,幾乎沒有副作用,價格低廉,深受患者喜歡。
2.5 坐浴法
先藥物熏蒸,后直接坐入藥液中,藥液溫度不宜過高,以防止燙傷或者不能發(fā)揮效果,坐浴時控制在20分鐘以內,藥液濃度也不要過高,防止刺激粘膜,加重病情。主要用于治療陰瘡、外陰白斑、尿痛、陰挺合并感染等。對于陰道出血、患處潰爛出血、月經期、妊娠期的病人禁止運用該法治療疾病。運用坐浴法應該注意浴具分開,避免引起交叉感染。
2.6 納藥法
納藥法具體造作步驟是,先將醫(yī)生看開的外治藥物按照需要加工成膏體或者碾碎成粉,備用。用淡鹽水或者是溫開水清洗外陰之后,患者可以自己動手把制作好的膏體放入陰道后的位置,或是涂抹在無菌紗布上,塞進去,粉末可以借助帶線棉球進入人體內,每天一次或隔一天一次,一周到10天為一個療程,此方法可以治療宮頸以及陰道的某些疾病,如子宮頸癌,子宮頸炎等,輕度的一個療程就可痊愈,重癥患者要在醫(yī)生的幫助下用藥換藥。使用陰道納藥法藥物在人體內停留時間長,局部濃度高,可以更好達到治療效果。要特別注意,在月經前后三天,以及懷孕時期,剛生下孩子時期,不要用此方法,在用藥時期,禁止同房和盆浴,避免感染,讓傷口更加嚴重。
2.7 中藥灌腸法
此方法以藥圣張仲景的蜜煎法為基礎,首先用300毫升的水煎中藥,煮沸之后后轉小火,一直到水剩下100 mL左右即可,然后放置冷卻到40度左右,用5號導尿管插入肛門,緩慢注入藥液,整個過程掌握在半小時左右,切記不可過快注入,藥物進入肛門過快會引起腸道內外壓強變化,引起腹部疼痛,使人想去排便,一旦忍不住排便,藥物就會被排出體外,相當于沒有注入藥物,為了增加藥物的濃度,可以適當加入藕粉,將原本的水狀變成糊狀,增大摩擦力,不易將藥物排出體外。此方法可以用作慢性盆腔炎外治,痛經等,注意月經期間,陰道出血以及懷孕期間不要用此方法,避免對身體或者胎兒造成危害。
參考文獻
[1] 吳正治.讀《中醫(yī)婦科常見病外治良方》[J].深圳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97(04):41.
[2] 張志蘭,楊萬章.中醫(yī)婦科外治法簡史[J].中醫(yī)外治雜志,1995(05):3-5.
[3] 張志蘭.中醫(yī)婦科外治用藥特點[J].陜西中醫(yī)函授,1993(05):28-29.
[4] 吳克明.中醫(yī)婦科藥物外治法探源[J].新疆中醫(yī)藥,1993(03):8-10.
[5] 賀偉峻.外治法在中醫(yī)婦科應用舉隅[J].新疆中醫(yī)藥,1986(01):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