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紅霞 王敏
摘要:當下影視傳媒教育正進入重要的轉型時期,人工智能技術作為媒體智能化發(fā)展的有效手段,同影視傳媒研究領域的結合已經成為教育信息化的應用場景之一,預示了其在未來智能傳媒教育發(fā)展中的主體性及其合理性。智能媒體時代,強調以大數據為引領、以人工智能為手段的教育轉型實踐,從人才模式培養(yǎng)、智能平臺搭建等方面向智能化靠攏,拓寬傳媒教育改革的試驗田,才能夠充分挖掘影視教育的研究價值,為創(chuàng)建新的傳媒教育范式提供更多可能。
關鍵詞:人工智能 影視教育 課堂在場 價值觀
人工智能技術作為社會媒介化發(fā)展的特殊產物,不僅能夠建構起智能媒介化的信息社會,更能深入到傳媒研究領域,引導影視傳媒研究朝著“互聯網+教育”的方向發(fā)展。當前影視傳媒教育正面臨重要的轉型階段,如何通過媒介信息技術調整現有的理論學習模式和教學培養(yǎng)目標,已經成為影視教育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的突破口?;谌斯ぶ悄転榻逃畔⒒瘞淼臋C遇和挑戰(zhàn),影視教育正致力于從“刀切教育”邁向“精準教育”,從“課堂缺席”轉為“課堂在場”,從人才培養(yǎng)模式到教育信息平臺搭建,都在不斷強化智能教育培養(yǎng),力求為影視傳媒教育的智能化改革和實踐提供決策依據。
一、影視教育智能化發(fā)展的應用價值
智能化影視傳媒研究是教育信息化極為重要的應用場景,人工智能技術不僅拓寬了影視傳媒教育的研究方向,同時也在技術手段、渠道搭建、傳媒倫理等層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1.消除數據鴻溝,發(fā)揮智能傳媒教育技術賦能和知識平權的雙重功能。影視傳媒研究是以實踐為基礎的理論性教學,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和復合型人才為教育目標。教育學者是影視文化傳播的驅動者,因個體間存在傳播技能、信息儲備和交往行為方面的差異,造成影視傳媒教育具有嚴重的知識鴻溝。在影視研究學者步入算法教育的重要階段,智能教育平臺可通過讀取人的反饋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調整每一位受教育者的天賦類型。與此同時,教育學者能夠充分利用算法技術和人工智能手段,獲取定制化的影視資源和學習條件,以技術邏輯引導學習流程,用分析框架提高教學模式的理論性和可操作性,通過強化教與學的變革場景,激活文化創(chuàng)作的想象力和邏輯性思維,使科技創(chuàng)新在理性與感性、理論與實踐的引導作用下,從一般的理論教學形成智能媒介化的信息教學模式,從單向傳授轉變?yōu)殡p向互動的學習教育模式。
2.拓寬學習渠道,推動教育形態(tài)從理論課堂到智能媒體教育課堂的變革。人工智能技術與影視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正引發(fā)起一場新的教學革命。從教育手段和學習途徑上來看,原有的課堂教學已無法滿足理論和實踐的雙重需求,大數據催生出的智能化影視教育,在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間搭建起新的算法課堂,利用人工神經網絡簡化理論教學的概念,又通過具有超強運算能力和通訊能力的技術手段協助實踐操作。例如,人工智能照相機作為輔助型的教學工具,被運用于智慧課堂的攝影實踐教學中,借助云端技術和物聯網連接遠程數據中心,可以幫助不懂攝影技術的學習新手盡快了解電影拍攝的理論框架和基本技能,推動教學場景從應用性教學到智慧型課堂的氛圍建構。人工智能與影視教學的跨界融合,成為智能傳媒教育進行顛覆式創(chuàng)新的重要表現形式,教育形態(tài)正逐漸從智慧課堂過渡到智慧校園,從傳統的理論范式過渡到智慧媒體的應用型范式,幫助構建起新的學科話語體系。
3.重視傳媒倫理,推動智能化影視傳媒教育價值觀和技術性的生成。人工智能是以追求效益為初心的理性工具,在技能研發(fā)階段尚未對倫理規(guī)范提出強制要求,技術倫理向來是人工智能難以逾越的一道鴻溝;影視傳媒教育則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倫理觀和價值觀為出發(fā)點,重視以道德審美為核心的理性意識。智能化傳媒教育將信息技術和影視教學進行結合,使得理性工具得以同理性意識深度融合,人文關懷建立在技術作用之上,這既是培養(yǎng)受教育者核心價值觀的時代需要,亦是強化人工智能技術倫理的有效途徑。人工智能時代,強調智能化影視傳媒教育技術性和價值觀的生成,與其說是建立在影視教育應用場景上的技術倫理規(guī)范,不如說是借信息技術完成對傳媒倫理和受教育者價值觀的理性建構,讓人工智能發(fā)展緊密聯系意識形態(tài)和倫理道德問題,加深技術手段和教育學習的彼此作用,從而獲得傳媒教學在倫理層面的共識。隨著傳媒影響力的逐步擴大,以內容為載體的影視教學活動意味著要擔負起更重要的教學責任,學科研究核心價值觀的建設必須以注重傳媒倫理和技術倫理為教學基礎,重新建構現有的倫理道德觀念,為人工智能技術注入價值觀的活的靈魂。
二、影視教育智能化發(fā)展的風險問題
人工智能技術的迅速發(fā)展,賦予影視傳媒教育極大的應用價值,與此同時也面臨著潛在的風險問題。
1.灌輸式教育仍占據主流,智能化影視教學陷入價值認知困境。在人工智能技術出現以前,理論+實踐的教學策略已經成為一種固定的形態(tài)存在于傳統影視教學工作中,受教育者根據統一的培養(yǎng)目標規(guī)劃自己的學習方式,包括影視創(chuàng)作及影視理論等相關課程都按照相同的培養(yǎng)模式進行。由于教育主體對人工智能的認知存在兩極分化的現象,過往只能夠通灌輸式對學生進行強制教育,智能化影視教學則是處于小范圍內的實踐和創(chuàng)新。對影視教育而言,理論與實踐是學習的內容,繼承與創(chuàng)新才是研究的實質。明確人工智能教育的價值認知,從灌輸教育逐步邁向定制化教育,為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應當是影視教育智能化轉型發(fā)展的著力點。
2.智能教育應用場景缺乏思考,其深度和廣度有待進一步挖掘。當前,智慧課堂、智慧校園的出現奠定了智能傳媒教育的基本雛形,依靠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支撐的智能傳媒教育,在平臺搭建層面已出現顯著性成果,但對應用場景的深度和廣度挖掘還存在明顯問題。影視教育智能化應當以追求個性化和定制化教育為目標,崇尚的是終身學習的教學理念,不應當將人工智能技術僅局限于傳統的教學課堂,除了要從“線下”走向“線上”,還需要考慮到以人機交互為主要形態(tài)的教學應用場景,挖掘人工智能教育更多的應用情境和展現方式,從而對影視課堂的理論與實踐教學價值提供合理的在場性證明。
3.專業(yè)壁壘依然存在,智能化教學成果馬太效應極為明顯。智能教育世界要求培養(yǎng)更加多元化的應用型人才,但人工智能的馬太效應逐漸滲透到影視傳媒教育工作中,也會導致教學成果受到出現嚴重的失衡現象,難以滿足高校對人才培養(yǎng)的多元化需求。作為藝術研究的影視教學活動,其科學精神和創(chuàng)新實踐同樣重要。尤其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要想推進受教育者從“影視學者”逐漸過渡到“影視作者”,人工智能不僅需要滿足師生的定制化教學任務,還應當破除專業(yè)和行業(yè)的壁壘,對其相關聯的學科和傳媒領域進行合作,才能夠改變當前智能化影視教育在教學模式上面臨的不足,不斷為社會輸送更多的應用型人才。
三、影視教育智能化發(fā)展的轉型實踐
面對智能傳媒教育的風險與挑戰(zhàn),影視專業(yè)更應當立足于自身的教育發(fā)展特色,從人才培養(yǎng)模式、應用場景建設、教育資源整合等方面,推進影視教育智能化發(fā)展的轉型實踐。
1.從“灌輸教育”走向“精準教育”,創(chuàng)建新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智能傳媒教育范式的自主性建構,應當立足于對傳統教學效率和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顛覆。基于當前影視傳媒智能化發(fā)展在人才培養(yǎng)模式層面的不足,其轉型實踐需要從受教育者的個性化需求出發(fā),在師生、家長和社會的通力合作下,創(chuàng)建新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利用碎片化學習完成系統化的學習過程,逐漸從“灌輸式教育”走向“精準化教育”。例如,人工智能時代對影視學生的培養(yǎng)更趨向于“以個人為導向的系統化學習”,通過前期對受教育者的大數據整理,對每一位同學的邏輯性、想象力、創(chuàng)造性和溝通能力等進行分析,從影視理論和影視創(chuàng)作兩大方向出發(fā)對受教育者形成定制化的學生畫像,并提供針對性的智慧作業(yè),幫助教師采集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實現規(guī)范化的信息管理。可以預見的是,智能傳媒時代,“互聯網+教育”學習模式的生成,在推動知識平權化等方面發(fā)揮重要價值,成為影視教育智能化追求的重要轉型路徑。
2.從“課堂缺席”走向“課堂在場”,打造新的傳媒教育平臺。人工智能不僅要改變傳統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同樣也應當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學習應用場景。過去的影視研究多局限于單一的課堂場景,采用課上理論和課下實踐的方式進行授課,完成影視教學的閉環(huán)。人工智能時代,影視傳媒教育應當調整原有的受教育模式,通過搭建合理的人工智能應用平臺,可以巧妙地將課堂場景與智能技術結合起來,為受教育者提供更加多樣性的教學應用場景,從而實現成長課堂的“在場共生”。例如,人工智能可以帶動影視制作的推陳出新,通過搭建智慧超媒體系統,將電影屏幕從影院搬到校園,自動生成無窮界面。與此同時,影視傳媒的智能化還可以幫助教師自動生成電影梗概,將理論性教學轉變?yōu)榭梢暬蜗?,使電影理論同定制化的影像人物之間建立匹配關聯,讓教育場景從線下逐步延伸到線上,為影視研究提供重要的云服務。
3.從“媒教分離”走向“共建合作”,實現產研學的自主對接。影視教育智能化發(fā)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尋求理論與實踐的融和,幫助構建起傳媒教育和傳媒業(yè)界的良性生態(tài)關系。傳媒教育智能化也可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學習效率和工作效率,通過優(yōu)化教育資源,帶動影視內容的高質量生產、影視人才的高質量創(chuàng)作。因此,從“媒教分離”走向“共建合作”,引導產研學的自主對接也成為了影視教育智能化轉型實踐的有效探索。未來的影視傳媒發(fā)展,能夠抓取海量資源建構獨立的影像景觀模型,為機器人參加藝考創(chuàng)造可能性,并且也可以緊抓電影內容的智能化生產,從前期的電影腳本自動化寫作到后期的虛擬演員個性化定制,系統均可以對劇本創(chuàng)作、電影拍攝等課程進行精準化評估,從中篩選出符合影視公司要求的作品,進入后續(xù)的市場化操作。
四、結語
智能傳媒教育是媒介社會化發(fā)展的必然產物,人工智能技術與傳媒教育的迅速融合,不僅為影視教學工作帶來諸多發(fā)展契機,同樣也面臨著普遍性的風險問題。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從“灌輸式教育”走向“精準化教育”,還是從“課堂缺席”邁向“課堂在場”,亦或者是傳媒教育資源與業(yè)內資源的有效銜接,影視傳媒教育智能化發(fā)展的最終落腳點都應當是“讓機器像人”,而非是“人像機器”。只有以受教育者為中心,將人工智能注入人的價值觀和倫理道德意識,才能夠幫助創(chuàng)建新的傳媒教育范式。
作者單位 左紅霞 河北美術學院傳媒學院
王敏 河北傳媒學院
參考文獻
[1]李義杰.論智媒時代傳媒教育教師主體性作用的發(fā)揮[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9(09).
[2]秦瑜明.重構智能傳媒教育轉型下的人文素養(yǎng)教育價值[J].現代出版,2019(03).
[3]廖祥忠.未來傳媒:我們的思考與教育的責任[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9(03).
[4]劉勝男,曹素妨.人工智能對傳媒教育有何沖擊?[J].中國傳媒科技,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