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瓊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下,孩子與父母長期處于家庭這個最小的封閉單位里,形成了特殊的“親子共生”現(xiàn)象,親子沖突增加,影響了家庭和諧和孩子成長。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需要家長厘清彼此的內在需要,運用“和善而堅定”的溝通技術,不斷提高自己的情緒管理能力。
〔關鍵詞〕親子沖突;情緒管理;正面管教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0)32-0073-03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父母、孩子長時間共處,讓一些家庭的親子問題突顯出來。很多家長把親子沖突的原因歸結為疫情的發(fā)生,認為只要疫情結束,親子沖突就會自行消失。然而,親子關系存在的問題從過往的“隱而不發(fā)”到現(xiàn)在“集中噴發(fā)”,正是已有問題的延續(xù)與恰逢其時的爆發(fā),這是一場危機,也是家庭教育的契機。
一、疫情下的“親子共生”現(xiàn)象
共生原本屬于生物學范疇,指生物之間彼此相互依存、共同進步的關系。心理學家馬勒將“共生現(xiàn)象”概念引入到人格領域的研究,關注嬰兒與母親之間的關系和相互影響。研究發(fā)現(xiàn),母親與嬰兒之間的共生關系,對于孩子的人格發(fā)展、心理、情緒等方面有很大影響。在疫情防控期間,父母居家辦公,孩子在線學習,親子接觸變多,親子互動從生活領域延伸至學習領域,喪失了個體的時空邊界;父母分飾教師、撫育者、服務者等多種角色介入孩子成長,模糊了彼此的情感邊界。這種時空、情感上的相互依存,形成了疫情之下特殊的“親子共生”現(xiàn)象。然而,父母和孩子天然的個體性和獨立的社會人身份,使得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沖突,這衍生出了諸多的親子問題。
此前,由于父母工作和孩子上學,平時由老師在學校進行教育,在家父母更多是督促檢查,因此家庭親子互動更多局限在生活領域,很多問題隱藏在父母繁忙的工作和孩子繁復的學習狀態(tài)中。半年的居家學習中,父母孩子朝夕相對,父母在家中管教孩子,孩子直面父母的指導,這就給雙方的相處提出了難題,因為不是所有父母天生就能做好教學工作的,也不是所有孩子都具有自覺學習的主動性。于是,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和親子相處,父母手足無措,各種親子矛盾全面暴發(fā),產(chǎn)生了嚴重的親子沖突,影響了家庭和諧。
二、反思親子關系
長期的相處讓存在的親子問題有了浮出水面的機會,表面上,這些問題是由于特殊的疫情,孩子失去了以往的自控能力,父母缺乏有效的教學能力,造成了親子關系的失衡,但本質上,這是源自父母與孩子內在需要的沖突,缺乏有效的親子溝通技巧,以及情緒管理能力的不足。
(一)內在需要的沖突
當發(fā)生親子沖突時,父母站在家庭權威者的角度要求孩子停止其行為,孩子繼續(xù)其不良行為,并且可能進行語言頂撞或者采用其他的消極抵抗。這時父母發(fā)現(xiàn),無論是面對面的溝通交流還是改變環(huán)境,都不能改變孩子的行為,妨礙了父母需求的滿足。父母和孩子都卷入到問題中,彼此情緒受到影響,產(chǎn)生行為和語言的過激表現(xiàn),這就是親子關系沖突。親子沖突本質上是內在需要的沖突,直接表現(xiàn)是父母對孩子的控制及孩子對父母的反控制。
親子之間各自需要的不同,決定了面對同一件事情,二者的態(tài)度和應對方式存在巨大差異,因而發(fā)生沖突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這時親子之間的沖突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父母試圖阻礙孩子內心的需求,父母下達指令,要孩子令行禁止,一旦孩子反抗,父母嘗試滿足自己的需求,繼續(xù)實行高壓,干擾孩子需求的滿足;二是孩子試圖阻礙父母內在的需求,孩子是具有自主性和獨立個體意識的,父母不能接受孩子的行為,但孩子并不認為自己的行為對父母造成了具體的影響,找不到必須改變行為的充分理由,繼續(xù)我行我素,阻礙父母的需求。雖然沖突的存在較為常見,但是內在需求的沖突并非不可調和,也不是二元對立的矛盾。
(二)親子溝通技巧缺乏
親子之間的互動幾乎出現(xiàn)在彼此生活的方方面面,面對自己的孩子,很多父母認為表達上可以隨心所欲,很難接受同孩子交流還需要刻意地運用技巧。因而,多數(shù)父母不注重溝通方式,缺乏親子溝通技巧,主要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
一是缺少必要的親子溝通。有一些父母受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認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財產(chǎn),忽視孩子的思想,在教育孩子時過于專制和粗暴,遇到問題不是溝通而是采取懲罰的措施;還有很多父母和孩子雖然每天生活在一起,但是真正情感有關的溝通和交流很少,并不太關心孩子的情緒感受,也不能理解孩子在不同階段的想法需要。
二是缺乏有效溝通的技巧。不注意與孩子的溝通方式,不管孩子能不能接受,按自己的方式去溝通,這是很常見的現(xiàn)象。甚至很多父母不能意識到這種方式的副作用,只會讓孩子反感甚至拒絕與父母交流,導致正常的溝通無法進行,同時難以達到父母教育的目的。
(三)情緒管理能力不足
親子之間的問題并非無法溝通,也不是只能存在對與錯的較量,而是父母和孩子在溝通的時候,夾雜著很多尚未處理的情緒問題。一方面父母想維護自己的權威,證明孩子錯了;另一方面孩子有自尊、主體意識,不想被壓制,親子之間的問題由此不斷擴大化,產(chǎn)生更多的對峙和沖突。
當聽到不中聽的話或看到不符合預期的行為時,人們基本上有四種表現(xiàn):責備自己、指責他人、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而第二種反應通常就是生氣的原因,在發(fā)生親子沖突時,父母也更容易帶有情緒地指責孩子的行為,最終正常的溝通難以進行。父母是家庭中首要對孩子進行情緒社會化教育的人,父母與孩子的相互作用會影響孩子對情緒體驗事件的認知解釋和塑造對這些事件產(chǎn)生情緒的表達方式[1]。也就是說,隨著時間推移,在與父母充滿情緒的互動中,孩子會習得情緒表達的方式,更容易復制父母的情緒失控模式,陷于情緒管理的困境。
三、正面管教的方法與技巧
父母如何做才能與孩子形成良好的親子關系?美國杰出的心理學家、教育家簡·尼爾森博士的正面管教方法為我們提供了思路與參考。她認為,父母與孩子之間有三種主要的互動方式——嚴厲、嬌縱和正面管教。嚴厲指過度控制,“我要你怎么做,你就得怎么做”;嬌縱指沒有限制,“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正面管教指有權威的方式,和善與堅定并行,“在尊重別人的前提下,你可以選擇”[2]。對于父母而言,強硬的控制和懲罰常常是一種反應性的回應,父母很容易無師自通,但要采用有效的管教方式,父母則需要努力學習技巧,尋求滿足雙方需求的最優(yōu)解,進行“和善而堅定”的溝通,調整認知,提高情緒管理能力。
(一)尋求滿足雙方需求的最優(yōu)解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認為,所有人都具有社會性。人類的活動只有在其社會意義上才能被充分理解,在社會共同體中獲得自己的歸屬感和位置。孩子和父母一樣都是社會人,擁有不同的需求和想法,父母的職責在于理解和認同自己和孩子的需求,并盡可能滿足雙方的需求[3]。如果孩子的需求和父母的需求發(fā)生了沖突,雙方進行對抗并不是最優(yōu)解,合作才是更加有效的方式,共同找到雙贏的解決方案,照顧雙方的需求。
合作需要雙方彼此尊重,都表達自己的真實需求,認同對方的需求,并肯定自己的需求。贏得合作有四個步驟:首先,表達出對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實你的理解是對的。其次,表達出對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寬恕、原諒。同情并不是表達你原諒孩子的行為,而只是意味著你理解、認可孩子的感受;為拉近兩人之間的心理距離,還可以告訴孩子你曾經(jīng)也有過類似的感受或行為。再者,告訴孩子你的感受。自身感受的表達更能體現(xiàn)共情,易于被接受和進行下一步的溝通。最后,共同關注問題的解決。詢問孩子對于避免將來再出現(xiàn)此類問題有什么想法,父母可以主動提出建議,努力與孩子達成共識。
(二)采用“和善而堅定”的溝通方法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需要找準自己的角色位置。對孩子,父母需要用成年人的態(tài)度去溝通和交流,正面管教方法提出了“和善而堅定”的溝通方法?!昂蜕啤笔潜磉_對孩子的尊重;“堅定”則在于尊重自己。而嚴厲的方式往往缺少溫柔,嬌縱的方式則缺少堅定?!昂蜕啤笔怯谜Z言表達對孩子感受的理解,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換位思考,同時用孩子可以明白的語言表達出來?!皥远ā眲t是不允許孩子以不尊重的態(tài)度對待彼此。假設孩子與你發(fā)生了沖突,兩人各執(zhí)己見,語言沖突可能升級。這時候,“和善而堅定”的處理方式是你走開,到另一個空間,讓自己冷靜下來。走開是以尊重的態(tài)度對待自己,給予孩子情緒平靜下來的時間和空間。稍后可以同孩子說:“你生氣了,我尊重你的想法,但是不能接受你剛才的做法。以后我們有沖突時,我都會走開一下。我很樂意與你在一起,找到你我都認可的解決辦法,但是這一切都要基于你尊重我的前提?!?/p>
“和善而堅定”的溝通要求尊重自己、孩子以及當時情形。比如對孩子打游戲這件事,大多數(shù)父母自己制定限制條件,然后自己承擔起實施限制的責任,當孩子無法做到時,父母再以懲罰、說教、控制等方式來實施設定的限制,這樣的做法會招致孩子的反抗和對峙。因而,父母可以換種方式,引發(fā)孩子自我管理的興趣,在制定和實施限制的時候讓孩子參與進來,讓孩子理解設定游戲限制的原因、設定限制的具體措施,及自己在其中的角色和承擔的責任。交流溝通是目的也是手段,讓孩子明白他們既是制定者,也是實施者。
“和善而堅定”的溝通要避免使用不尊重孩子的話語和語氣,以此不斷增進孩子的合作性。言行背后的態(tài)度很重要,當家長說“這件事情你自己看著辦”時,既可以用一種責備和不滿的腔調,也可以表達尊重和鼓勵,前者違背了相互尊重的基本原則,給孩子的感覺是語言上的指責和情緒上的懲罰。父母可以用和善而堅定的話語——“這件事情你該怎么辦呢?”來引發(fā)孩子的思考,問孩子該怎么做,要比告訴孩子怎么做更能促進孩子參與,使孩子感受到有能力以一種積極的、有益的方式運用自己的力量。
(三)調整認知,提高情緒管理能力
情緒是認知方式造成的,它的核心是尚未滿足的需要,出現(xiàn)認知偏差——認為孩子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比如父母會認為孩子應該安排,到時間了,孩子應該馬上去做作業(yè),放下手中的游戲,不應該拖拉。父母的要求是為孩子著想,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如果孩子沒有這樣做,家長會認為孩子就是有問題的,故意表現(xiàn)出反抗父母的行為。倘若孩子再頂撞自己的批評和指責,父母內心就會感到非常憤怒。實際上,這些不良情緒都是因為出現(xiàn)了認知偏差,所有的“應該”都只是服務于父母的需要,并且非常強硬地要求孩子接受[4]。
當父母陷入情緒失控時,認為孩子的行為或想法是錯誤的,其實傳達給孩子的信息是:你不可以出錯。父母擔心如果不能使孩子做得更好,就是沒有盡職盡責,情緒失控源自內在的焦慮——父母必須是好父母,孩子必須是好孩子。因而,一旦孩子沒有達到自己對于好孩子的標準底線,甚至一再突破底線時,自己就變得易怒。不良情緒的累積、疊加使父母無力消解,最終出現(xiàn)情緒失控。管理情緒能夠幫助成年人最大限度地展現(xiàn)社會性,分為四個步驟:首先是覺察情緒,要坦誠看到自己的情緒;其次接納情緒,要接納自己有多種情緒;第三改變情緒,要與負面情緒對抗,實際上就是要自己消化負面情緒的時空,同時培養(yǎng)感受積極情緒的能力;第四改變認知,從根本上遏制某些不良情緒。
正面管教方法幫助父母重評認知,改變認知,讓父母接受孩子可以“犯錯”,把犯錯誤當成一個成長的機會,激勵孩子做得更好,提高孩子的自我價值感。簡·尼爾森博士的正面管教方法提到“矯正錯誤的三個R”——承認(Recognize)-和好(Reconcile)-解決(Resolve),從“哎呀,我犯了個錯誤”到“我向你道歉”再到“讓我們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這能幫助孩子勇于矯正錯誤,也會在親子互動中促進彼此的成長。如果父母把孩子犯錯誤看成壞事,傾向于對孩子進行批評、指責,而孩子覺得自己無能、感到灰心,陷于為自己辯解、推脫職責,最后逃避問題的解決。在充滿敵意的氣氛和情緒中試圖解決問題,不會有好的效果,而承認問題與相互和解,為問題的解決營造了一種積極氛圍。
疫情給家長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反思機會,及時走出“親子共生”的束縛。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應該不斷學習如何了解孩子的真實感受和需求,練習如何與孩子進行更有效的溝通和交流,鍛煉自己的情緒管理能力,促進親子關系的順利發(fā)展,為家庭教育提供有力的環(huán)境支持。
參考文獻
[1]吳旻,劉爭光,梁麗嬋.親子關系對兒童青少年心理發(fā)展的影響[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5):55-63.
[2]簡·尼爾森.正面管教[M].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6.
[3]孫云曉,宿金金.改善親子關系從讀懂孩子開始——基于《中美日韓網(wǎng)絡時代親子關系的對比研究報告》[J]. 中國德育,2019(3):42-46.
[4]邊玉芳,梁麗嬋,張穎.充分重視家庭對兒童心理發(fā)展的重要作用[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5):46-54.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北京,100032)
編輯/張國憲 終校/衛(wèi)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