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楓 蔣洪波 姚繼攀 姜秀英 劉博 呂軍 劉軍 解文孝
(遼寧省水稻研究所,沈陽110161;第一作者:13322430061@126.com)
水稻在農業(yè)生產上具有重要的社會經濟意義[1],全球有半數(shù)以上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優(yōu)質食味稻米的要求越來越迫切[2]。因此,兼顧水稻產量的同時加大發(fā)展優(yōu)質稻米的生產模式成為我國糧食生產的重要方向。稻米品質主要包括碾米、外觀、蒸煮和營養(yǎng)品質[3],而營養(yǎng)品質指的是水稻中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質元素的含量和質量[4]。稻米的品質特性主要由水稻品質遺傳特性、栽培條件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等因素決定[5-10]。不同播期和灌漿結實期溫度對稻米加工、外觀、營養(yǎng)、蒸煮和食味品質均有一定程度的影響[11-15],但不同生育類型水稻的不同性狀對播期的響應程度不同[16-17]。本文研究了播期和灌漿期溫度對優(yōu)質粳稻遼粳433 礦物質元素含量和食味特性的影響,以為遼粳433 品種田間管理提供依據(jù)。
試驗于2019 年4—10 月在遼寧省東港市椅圈鎮(zhèn)(蓋壩農場)進行。土壤基本理化性質:有機質16.86 g/kg,全氮11.25g/kg,堿解氮 109.22 mg/kg,速效磷 10.73 mg/kg,速效鉀 137.60 mg/kg,pH 值 6.6。以播期為主因素,從 4 月 9 日開始播種,每 7 d 播 1 期,共 4 個水平,每個處理3 次重復,每個重復不少于50 m2。灌漿期溫度為副因素,共4 個水平,遼粳433 齊穗后,將稻株從田間移入室內植物光照培養(yǎng)箱[日本三洋(松下),型號為MLR-352-PC],溫度處理持續(xù)15 d,濕度設置為80%,光照時間為 6∶00—18∶00,每個處理 3 次重復,每個重復10 株。具體試驗設計見表1。
1.2.1 食味品質
采用凱氏定氮法測定蛋白質含量,利用620 nm 比色法測定直鏈淀粉含量,同時測定糙米率、精米率和堊白粒率。
1.2.2 食味值
稻米食味值采用日本佐竹satake 食味儀測定,5次重復。
1.2.3 微量元素
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譜對糙米中 Ca、P、K、Mg、Fe、Zn、Se、Cr 和Pb 的含量進行測定,測定在日立Z-200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上完成,每個處理設3 個重復樣本。
運用Excel 等軟件進行品種性狀和礦物質元素含量的方差分析。
從表2 可見,播期和灌漿期溫度的變化影響了遼粳433 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和堊白粒率。A1B2 處理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最高,A2B2 處理的堊白粒率最低,A4B4 處理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最低,堊白粒率最高。不同播種期之間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差異顯著,與A1 處理相比,A4 處理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分別降低了13.89%、11.18%和13.57%,堊白粒率增加了21.51%。灌漿期的溫度變化也影響了遼粳433 的碾磨品質,B2 和B3 處理之間糙米率和整精米率差異不顯著,與B2 處理相比,B4 處理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顯著降低8.61%、7.77%和7.12%,堊白粒率增加27.52%。說明遼粳433最適合灌漿溫度是在22℃~25℃之間。
表1 試驗設計
表2 不同處理方式對遼粳433 稻米碾磨品質的影響(單位:%)
表3 不同處理方式對遼粳433 稻米食味品質的影響
從表3 可見,A1B2 處理的食味值最高,A4B4 處理的食味值最低。不同播期之間直鏈淀粉含量、蛋白質含量和食味值差異顯著,與A1 處理相比,A4 處理的直鏈淀粉含量、蛋白質含量分別增加了25.71%、26.00%,食味值降低了11.43%。灌漿期溫度對遼粳433 稻米的食味品質也有一定影響,B2 處理的直鏈淀粉含量、蛋白質含量和食味值與B1、B4 處理差異顯著;與B2 處理相比,B4 處理的直鏈淀粉含量、蛋白質含量分別增加20.76%、21.01%,B1 處理的直鏈淀粉含量、蛋白質含量分別增加14.12%、14.61%;B1 和B4 處理的食味值分別下降8.75%和13.99%。
從表4 可見,與A1 處理相比,A4 處理稻米中的Mg、P、K、Ca、Fe、Zn 和 Se 含量顯 著降 低了 19.60%、11.37%、19.42%、23.67%、25.16%、28.83%和12.90%。與B2 處理相比,B4 處理的 Mg、P、K、Ca、Fe、Zn 和 Se 顯著降低 9.65%、7.26%、9.31%、23.48%、13.78%、13.19%和11.42%。
表4 不同處理方式對遼粳433 稻米中礦物質元素的影響 (單位:mg/kg)
稻米品質除了與品種基因型有關外,還受到栽培方式、播期、栽插密度以及肥水管理等因素的影響[18-20]。本研究發(fā)現(xiàn),遼粳433 的堊白粒率對播期和灌漿期溫度變化反應最敏感。與A1 處理相比,A4 處理的堊白率增加21.51%;與B2 處理相比,B4 處理的堊白粒率增加27.52%。其次,蛋白質含量受播期和灌漿期溫度的影響也較大。
籽粒灌漿期是稻米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易受溫度和光照條件影響。適宜的溫度(21℃~25℃)有利于籽粒的灌漿和胚乳的充實[21],高溫條件下胚乳淀粉和蛋白質合成能力降低,食味品質惡化[22-23]。本研究也證明這一點,遼粳433 最適合的灌漿溫度在22℃~25℃之間,溫度升高3℃食味值降低8.75%,溫度降低6℃食味值降低13.99%。隨著播期的延遲,籽粒對灌漿期溫度更加敏感,與A1B2 相比,A4B4 的食味值下降23.49%。說明遼粳433 是溫度較敏感型品種。蛋白質會增加米飯的硬度和粗糙感,從而降低米飯食味品質[24]。播種期延遲21 d 顯著降低27.18%的蛋白質含量,灌漿期溫度降低6℃可以顯著降低21.01%的蛋白質含量。
稻米品質內涵豐富,除包括碾磨品質和食味品質等,還包括有益的礦物質元素(鐵元素、硒元素等)、糖醇類小分子物質等。鐵元素是人體正常生理必需的微量元素,又稱人體發(fā)育的建筑材料[25]。富硒大米因其營養(yǎng)價值較高備受人們矚目[26]。之前的研究結果表明,與越光相比,遼粳433 具有成為高膳食纖維和保健功能大米的潛力。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遼粳433 的礦物質元素含量也受到播種期和灌漿期溫度的影響,隨著播種期的延遲,Mg、P、K 和 Ca 的含量顯著降低。播期和灌漿期溫度調整可以改善遼粳43 營養(yǎng)品質,4 月9 日播種、灌漿期溫度在22℃~25℃之間是遼粳433 籽粒營養(yǎng)品質形成的較為適宜的生態(tài)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