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洪旺
(湖北省大冶市劉仁八鎮(zhèn)東山小學,湖北 大冶 435100)
盡管從上個世紀八十年開始就已經有數學建模選修課,但是直到現在還沒有真正普及。現階段,大多數小學以應試教育為目標,傳統(tǒng)的教學課程嚴重阻礙現代教育的改革。想要改變應試教育,讓學生真正因為興趣對知識產生渴望的漫漫之路依然很艱巨。因此,教育必須改革——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模型思想,讓學生真正愛上知識是必須之路。
所謂模型思想即為將數學中抽象的語言轉化為生活中常見的情景,讓學生建立外部世界和數學語言的聯系,打破數學空中樓閣的現實格局。小學數學教學中使用建模思想能夠將抽象、概括的數學概念展現出來,幫助學生輕松由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轉變。那么,究竟在現實生活如何應用模型思想呢?
教學中根據所教知識點與生活中常見的場景相結合,從而展開教學,即為普通生活場景。比如:小學中的“統(tǒng)計”概念,單純的問學生5、6、9,三個數相加等于幾?學生會很茫然地搖搖頭,不知道為什么它們之間要相加。倘若,你說“小名買了一瓶水花了五元,買了三個本子花了六元,買了一碗面花了9 元,那請問小名一共花了多少錢?”像這樣將抽象的數學概念生活化會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敏感力,小學生本身正處在認知階段,模型思想有助于進一步增強他們的聯想性以及幻想性。所以,假想生活場景是小學數學模型思想的最好運用。
不可否認的是小學生正處在天真幻想階段,讓其進行假設學習正符合他們的本能。無論假設是對還是錯,只要有假設就有思考。倘若學生假設錯誤,教師也不應該強烈指責,而應以循循善誘的姿態(tài)引導學生大膽假設,直到正確答案出現。學習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不怕犯錯,而怕不敢犯錯。在小學數學中融入假設思想,鼓勵學生大膽假設,走創(chuàng)新發(fā)展之路。
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引導學生進行建模,讓學生養(yǎng)成建模思維,每次遇到問題習慣的解決之法便是使用建模思想,幫助學生了解數學知識,掌握數學運用。例如,教師在教授“角度”這一教學內容時,教師教學時可進行反問:如何構成角度,銳角、鈍角、直角等分別具備什么樣的條件,引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并激發(fā)學生動手操作,最后從實際操作中進行歸納總結,逐步養(yǎng)成運用建模思維解決數學問題,使學生真正愛上數學。
建模思想在小學數學教育教學中運用相當廣泛,作為教師應該對數學建模思想有充分的理解和認識。建模思想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而非教學手段,它讓學生脫離基礎的公式和概念,真正因為興趣愛上數學。所以,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建模思維,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不同學科針對鍛煉學生不同的腦力作用,比如:觀察表達能力是由語文學科提供;強健的體魄是由體育學科產生;而跳躍性思維則是由數學建模提供。所以,從這方面來講,數學建模為社會培養(yǎng)高素質的綜合性人才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抑制學生的思維,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而這種建模教學,一方面引導學生自由思考,另一方面促進學生主動去學習。
相對常見的數學和語文這兩種學科來講,數學建模是一個比較新鮮的事物,它打破了固有的教學模式,形成一種全新的概念。新的教學模式給予學生新的觀感體會,改變原有的“你講我聽”,創(chuàng)造一種全新的模式。從整體課程改革來講,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形成了一定的沖擊,為以后課程改革積累了經驗。
模型的建立和現實情境緊密相連,數學建模集創(chuàng)造性、綜合性及實踐性相結合,尤其將實踐放在顯著地位。實踐過程中讓學生充分參與整個建模過程,逐漸培養(yǎng)他們的認知能力,將傳統(tǒng)抽象的概念形象直觀的教給學生。整個學習過程堅持一步一個腳印的來,逐步培養(yǎng)學生對社會現象及自然現象進行描述的能力。這種教學方式嚴重區(qū)別傳統(tǒng)生拉硬套的教學方式,比較符合學生的思維方式。
因此,建模思想對小學數學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它的介入不僅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而且還會使學生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學以致用。到現在為止,建模思想并沒有在小學數學中完全普及,仍然有很多學校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普及建模思想,讓學生健康學習的路程還很遙遠。在未來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應進一步實行建模改革,為學生的綜合素質實踐能力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小學數學中運用建模思想恰好能滿足教育改革的需要,進而將學生學習的效率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