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啟峰
(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樺南縣林業(yè)東風小學,黑龍江 佳木斯 154400)
在小學階段的科學課程的教學工作中,許多的小學生由于年齡偏小、認知能力差以及自控的能力偏弱等等的原因,對于小學科學課程的興趣比較少,科學性的思維也較差,從而使得小學科學的教學成效普遍較差,教學工作也難以開展,學生學習效率低下的問題也普遍存在。同時部分教師也因為其他學科的重要程度,而導致課時的安排極不合理,更有一部分學校直接取消了小學科學課程。這樣的做法嚴重影響了學生對于科學的重視程度,也沒有從小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科學思維和學習科學的習慣。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需要充分的意識到小學科學的重要性,并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同時教師要正確的引導學生培養(yǎng)出科學學習的積極性以及學習科學的習慣,并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使用多種教學方法來提高小學科學的教學成效。
在進行小學科學教學時,要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和溝通。教師要及時掌握和了解學生對于科學學習的興趣點,并針對學生的興趣愛好,制定出適合的課堂內容,為小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活躍的課堂學習氛圍,進而提升學生學習小學科學的積極性和興趣性。但是許多家庭和學校的重視程度不足,使得許多學生對于小學科學都表現的不以為然,并且隨著信息化的高速發(fā)展,學生可以從互聯網上輕松的獲得許多生活自然現象的原理,進而輕視了課上的學習。針對以上的問題,就需要教師引導小學生加強課上科學學習的重視程度,并經過課上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出學生對于小學科學的學習興趣性。
例如,在課上進行探索大自然奧秘時,教師可以組織一個小游戲,來營造一個輕松活躍的課上學習氣氛。首先,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依次將每個小組引領到指定的地點上。然后協(xié)助學生戴上眼罩,并讓他們抓住前面同學的衣服組成一列“火車”。接著由第一位學生抱著教師慢慢的向前走,并要求每一位學生回答出他聽到周圍的聲音,然后由教師對學生給出的答案進行解答和評論。當“火車旅行”結束時,看看學生在摘下眼罩后能否猜到路線,通過課上的“火車旅行”的游戲,學生通過聞到花的香味和聽到的音樂,可以清楚的意識到除了眼睛以外的其他五官也是感知外界事物重要組成。這樣做的好處,不但可以充分的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能很好的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從而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效率以及教學的成效。
“做與思”有效融合的主要內容就是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與思考能力的融合,相輔相成。因此,教師要不斷的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并對課堂內容進行合理高效的設計與安排,也要注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工作,從而避免學生理論知識不能充分的運用到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出現。同時,教師在設計課上教學內容時,要同時兼顧到“做與思”兩個方面,根據學生想興趣愛好設計出符合并且能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上的教學內容。例如,在進行探索大自然這節(jié)課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來到戶外進行觀察。并且,在進行材料吸水性的比較時,教師可以事先準備一些木條、毛巾、塑料等等不同材質的材料讓小學生自行對比,并進行小組之間的討論和思考,并要求學生經過小組討論之后給出答案,然后由教師對答案進行評價和糾正。教師在進行點評的時候,對于正確的答案要給以充分的肯定,而對于錯誤或者有偏差的答案也不要一味的貶低。并且鼓勵學生積極的思考問題和提出問題,從而增加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既保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了訓練,也使得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鍛煉,從而實現了“做與思”有效融合的教學目標。
小學階段的學生都有很濃重的好奇心,因此對于大自然環(huán)境的探索就更加的積極,也會經常性的提出一些疑問。例如,云彩為什么是白色的?海水為什么不能喝?樹上的葉子為什么會變顏色?所以教師要留意在平時的教學中,重點關注學生的日常提問,鼓勵學生多進行周圍環(huán)境的觀察和提問,進而引導學生通過獨立的思考和實踐去解決這些問題。這樣主動的學習方式會逐漸培養(yǎng)出通過思考和實踐的方法來進行小學科學學習的興趣,并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形成科學性的思維,最終提高學生的科學水平。
總而言之,“做與思”有效融合的教學策略是針對小學科學的特殊性所決定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也是當代科學教育高速發(fā)展的必然選擇。所以,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要充分的貫徹“做與思”有效融合的教學理念,采取豐富的教學方法,最終實現教學的目標。